一、退避三舍中三舍指的是多远
1、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指九十里。
2、古时候人们把三十里称为一舍,可以由此计算出三舍的距离。退避三舍的事件发生在城濮之战中,这次战争是以晋方用三万多的兵力战胜楚方四万多的兵力结束。
3、它讲的是晋国与楚国交战的时候,重耳为了感谢当年流亡时楚王善待它的恩情,所以命令大军退让三舍给楚国。重耳退避的“三舍”指九十里,古时候人们把三十里称为一舍,可以由此计算出三舍的距离。退避三舍的事件发生在城濮之战中,这次战争是以晋方用三万多的兵力战胜楚方四万多的兵力结束。
4、退避三舍(拼音:tuìbìsānshè)是一个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
5、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退避三舍”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
二、“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是多少里
1、“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是九十里。
2、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3、出处春秋战国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4、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5、意思是: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意见、观点等尖锐对立。也比喻在斗争中对准对方的言论行动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
6、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二十五卷:“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所有的问答,就像是针尖对针尖。
7、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辩论
三、历史上退避三舍中三舍到底是多远
1、历史上退避三舍中三舍是就是九十里,一公里是一千米,九十里就是四十五公里。在这里要注意古代的一舍指的是三十里,只要把这个单位搞清楚,就能够知道退避三舍是退了多少。退避三舍,就是后退的意思,这种后退是主动的回避或者是退让,为了避免产生冲突。因为舍是古代的行军距离单位,所以就说了三舍。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呢?晋文公重耳。
2、要说这个典故,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时的背景,晋国的国君是晋献公,晋献公有一个美丽的妃子叫做骊姬,骊姬可是晋献公最喜欢的妃子,而且和历史上大多数的国君一样,晋献公也经常沉迷于骊姬的美色,耽误了正事,所以就爆发了骊姬之乱。骊姬之乱爆发之后,重耳作为一个公子,也被流亡了。
3、重耳毕竟曾经是一个公子哥,但是现在却到了这步田地,流亡到很多国家都没有人愿意搭理他,但是到了楚国,楚国的国君对他彬彬有礼,重耳很是感动。后来重耳回到了晋国,成为了晋文公,国家也逐渐的强盛了起来,但是如果晋国想要称霸的话,肯定是要打败楚国,所以两个国家上战场了。
4、楚国和晋国的大战,重耳亲自坐镇指挥,没有想到,两军还没交战,重耳就让自己的军队后退九十里,对于这种做法,将士们不理解。于是重耳做出了解释,从道义上说,楚国毕竟帮助过自己,而且我主动退避三舍,就像高手让你三招一样。而对于楚国来说,虽然晋国后退了九十里,但是本来就长途跋涉,这又追了九十里,后勤补给个不够,所以最终还是失败了。
文章分享结束,退避三舍的三舍是多少里和退避三舍的三舍指的是多少里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