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司母戊大方鼎(国宝“司母戊大方鼎”如何发现的有何文物价值)

七月网4300

大家好,关于司母戊大方鼎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国宝“司母戊大方鼎”如何发现的有何文物价值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司母戊大方鼎(国宝“司母戊大方鼎”如何发现的有何文物价值)

国宝“司母戊大方鼎”如何发现的有何文物价值

1939年3月,河南武官村村民吴希增,得知自家祖坟中陪葬了一些值钱宝物,遂与堂弟吴培文去挖陪葬品卖钱。吴希增将祖坟慢慢挖开,铲子突然碰到一种无比坚硬的东西,二人猜测是好宝贝了。于是回村叫7、8个壮丁帮忙,一群人挖了几个小时,发现好像是一大鼎。

到第2天晚上,村里陆续来几十个人一起挖掘,由于担心被外人知道,村民们也只敢晚上行动,挖掘过程整整持续了3个晚上,最后将坟墓挖开,搬出来一具生满铜锈的庞然大物,这就是商代青铜重器,著名的国宝-“后母戊”鼎。

村民们借助扶轮车,把大鼎转移到吴培文家中,并悄悄埋在粪坑里,但这件事还是被了传了出去,泄露给了日本人。但村民们不愿将宝物落到日本人手里,于是卖给当地古玩商萧寅卿。但是买家无法接手这大物件,于是想肢解成8块,但大鼎坚硬无比,根本无法切割,无果而终,只得再放回吴家。

日军伪宪兵队长得知此事,向日军告密,在进行搜查时,吴培文偷偷将鼎换了地方,并购置了一尊无铭文的青铜器应付搜查,日军得到“宝物”乘兴而归。抗日战争结束后,吴培文挖出大鼎献给当时国民政府,于1946年运到南京。

1948年,此鼎以“司母戊鼎”名字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国民党退守台湾时,南京政府曾想把它运到台湾,但由于“司母戊鼎”体积过于庞大,体重过于沉重而没有成功。

1959年,“后母戊鼎”被运往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后母戊鼎”成为众多文物中最耀眼夺目的一件。2005年吴培文从海外归国,又一次见到大鼎,他是鼎的发现人及保护人,因此被特许能够抚摸大鼎。

“后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掘出来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在我国有“镇国之宝”的称号,目前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也叫“司母戊鼎”,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千克,确实堪称庞然大物也。大鼎折沿宽缘,鼎壁笔直,鼎腹深厚,鼎底平直,有一对厚重的立耳。壁耳浮雕式鱼纹,首尾衔接,耳外侧雕刻有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大家见下图片)。

鼎腹约呈长方形,估计不是规整的长方形。鼎腹边缘是饕餮纹,均有云雷纹作底,下面有4根空心立柱支撑。立柱上端有浮雕式饕餮纹,下面有三周凹弦纹,四处鼎壁的正中和周围分别有外凸的短棱脊,壁里面便是“后母戊”3字,字体雄浑,锋芒毕露。

从鼎的整体来看,构造古朴厚实、气势宏大,且纹饰浩荡,铸造技术极高,可以说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后母戊鼎”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贵重文物,也是目前发掘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几乎也可以当马槽用,因此人们也称它“马槽鼎”。

鼎身四周的盘龙纹和饕餮纹,给大鼎增添了威武雄壮及庄严凝重。饕餮本就是上古神话中,专吃不同种类食物的神兽,将它铸造于青铜器上,象征吉祥如意、丰丰足食。

后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铜器的发展和铸造水平,作为一种寓意孝道的青铜礼器,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国宝。

鼎,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内涵意义非常多,用来祭祀,或在典礼过程中盛鱼、猪、牛、羊等肉类食物,最最具有象征意义的祭祀礼器这一。我国制鼎的高峰是在商周,鼎作为礼器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汉代,并成为王公贵族的象征。

关于鼎,还有这样的中国文化,比如成语有“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有时鼎还指一个国家,所以鼎的内涵深远。

还有,大多数的鼎为圆腹、双耳、三足,比如子龙鼎,而后母戊鼎是四足方鼎,其体积体重也是极其罕见的,它与子龙鼎堪称“商代青铜器双壁”,子龙鼎有阴柔之美,而后母戊鼎则有阳刚之气。

此鼎为何叫“后母戊鼎”呢?

此鼎出自商代,是商王为祭拜母亲”戊“而打制的,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专家根据甲骨文记录,鼎内铭文得出的结论是”后母戊戌“三个字,其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再依照铭文,确认”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2个儿子祖庚或祖甲铸造,为祭拜他们的母亲妇妌,所以带有孝道的内涵。

历史学家郭沫若称它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有祭祀、孝敬之意,当时学者也认为如此。后来一些学者认为“后母戊”先于“司母戊”,意思是“献给伟大的母亲”,并展开大讨论。

一直到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运行,正式启用“后母戊”鼎这个名字,但有学者坚持用“司母戊”,至今大鼎名字仍存争议。我只能说,名字只是一个代号,何必拘泥?过则迂也。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什么是司母戊方鼎

自禹铸九鼎之后,鼎便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成为国家政权社稷的象征。在商周时期,鼎又是施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颂表功绩,记载盛况。

河南安阳是块风水宝地,早在20世纪初,这里就以出土甲骨文著称于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政局混乱,民间盗墓风气盛行。武官村村民也不会傻傻地在一旁看着,他们也开始有组织的在夜间盗掘古墓。1939年的某一天夜里随着村人铁锹发出的“仓哪”一声脆响,一只大鼎出土了。

就是本节介绍的司母戊方鼎,华丽雄伟,令人惊叹。村民们忙了一夜,终因此鼎太大、太重而实在无法搬动,私掘者取来锯子,将大鼎的一只鼎耳锯下,然后又将大鼎重新掩埋,并相约谁也不准说出此事。后来,侵华的日军闻知此事,欲以重金购之而不得。

抗日战争胜利后,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曾作为蒋介石的寿礼,专车运抵南京,被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但当年被村民私自锯下的一只鼎耳,在动荡的年月里下落不明,留下了永久的遗憾。今天我们看到的司母戊大方鼎,有一只鼎耳是后来补铸上去的。

1948年5月29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蒋介石亲临现场参观,并在鼎前留影。稍后,国民党政府挖空心思想把此鼎运往台湾,但终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动而放弃此念。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司母戊方鼎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方鼎形体巨大,造型精美。鼎为四足方形,立耳,长方形腹,四柱足空;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重875公斤。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又皆有主纹饰,并各具形态。鼎身四面以饕餮作为主体纹饰,并有龙纹盘绕,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着口互相对着,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足上则铸以蝉纹。在这些纹样的衬托之下,整个鼎显得更加威武、雄厚。

饕餮传说是一种贪得无厌的野兽,生有角、爪、尾,面目十分可憎。这种动物很可能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是人们根据牛、虎、羊、熊想象幻化出来的,并被赋予了恐怖的神秘色彩。饕餮纹就是以饕餮这种想象动物为原型,又经过高度艺术夸张而形成的兽面纹饰。这种纹样衬托出一种狰狞、神秘、威严的气氛。

司母戊鼎是目前出土的形体最大重量最重的一件铜器,在世界青铜器中也是罕见的精品,无疑代表着商代青铜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在商代晚期的技术条件下,铸造司母戊鼎这种大型青铜礼器,应该是当时的一项重大工程,这不仅需要大批具有熟练铸造技术和丰富经验的工匠,还需要有严密的组织。当世人站在这件精美庞大的国宝前瞻仰时,都会情不自禁地为当时高超的青铜技术而惊叹,也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而折服。

根据考古发现和有关专家的研究,当时,冶炼青铜用的是一种叫做霸埚的陶制器物,形状和后来倒放着的头盔差不多,考古工作者叫它“将军盔”。据计算,一般的“将军盔”能熔铜十多公斤。铸造一般的器物用一个坩埚就可以了。很显然,铸造“司母戊”鼎这样的庞然大物用一般的将军盔是不能完成的。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遗址发现了一种直径83厘米、壁厚45厘米的大型坩埚。据推算,铸造司母戊方鼎只要有6个这样的大型柑埚就可以满足熔铜的需要了。

经有关专家分析,司母戊鼎是一个合金体,合金成分为:锡11.4%,铜84.77%,铅2.79%,接近《考工记》中所述“六齐”中铸鼎的合金成分比例。这也充分说明,早在商代我国就已经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了。

商周两代有“藏礼于器”之说,青铜器不仅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尖端的科技水平,也是当时礼制和政治的集中体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当时最先进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这一点中国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司母戊鼎就是用于祭祀的青铜礼器。

鼎上有“司母戎”三个铭文。司可解释为祠,就是祭祀的意思;母是商王对其母亲的称谓;戊应是商王母亲的庙号。由这几个铭文我们可以推断出,这只大方鼎是商王为条把他的母亲“戊”而铸的一个专用鼎,故它的体形如此庞大就不足为怪了。

在司母戊鼎出土之前,即在19世纪未20世纪初,在河南安阳发现了殷墟甲骨文,从而印证了《史记·殷本纪》中商王世系和“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记载,商史才成为了信史。

殷墟被称为我国近代考古学的圣地。近几十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做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妇好墓的发掘,不仅在殷墟考古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为司母戊鼎的年代和所葬之墓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我们将司母戊鼎和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鼎比较:两者形制相似,大小相近,花纹也有诸多的共同之处,铭文都是几个字,书写的形式也一样,字体都是首尾尖、中间肥的波磔体,司字如出一人之手。

司母辛鼎的年代在殷墟文化的第二期,司母戊鼎当与之同期,绝对年代在武丁晚期。

根据甲骨卜辞,商王的法定配偶为妣戊者有大丁、武丁、祖甲、武乙。大丁是盘庚迁殷以前的先王,可以不予考虑。

这样来看,母戊只能是殷王武丁的配偶,该鼎就是祖庚、祖甲为祭祀其母而作,进而司母戊鼎的“母戊”即为乙辛周祭卜辞中的批戊,祖庚、祖甲的母亲。

中国以独特的青铜文明著称于世,尤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世界文明中独具特色。鼎是我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而作为商王室重器的司母戊鼎,素有“青铜之冠”、“国之重宝”之称。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是我国青铜器铸造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是我国青铜文明的见证。

“司母戊”大方鼎是什么

“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发掘出来的最大的商代青铜器。它因腹内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一般认为这个鼎是商王祭祀母亲“戊”用的祭器。“司母戊”大方鼎呈长方形,长110厘米,宽78厘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这个巨型的青铜器,造型雄伟,花纹华丽,结构复杂。大鼎腹部铸有蟠龙纹和饕餮纹,脚部刻有蝉纹。整个鼎具有非常强烈的神秘感。

文章分享结束,司母戊大方鼎和国宝“司母戊大方鼎”如何发现的有何文物价值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