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音乐家的故事,音乐家的故事精选5篇

七月网3290

音乐家的小故事,要短一点

1、亨德尔的故事

音乐家的故事,音乐家的故事精选5篇

1707年,亨德尔在不被人知的情况下游历威尼斯。到达后不久,他应私人朋友之邀参加一个蒙面舞会。但亨德尔不擅跳舞,便坐下弹钢琴。正值意大利着名作曲家斯卡拉蒂也在场,当时两人并不相识,但他听过亨德尔非凡的演奏。

此时,他忽然听到美妙的琴声传来,斯卡拉蒂一下子惊呆了,他指着戴着假面具坐在钢琴旁的人大声喊叫:“啊,魔鬼!魔鬼!那个弹琴的如果不是魔鬼,便一定是亨德尔!”斯卡拉蒂说完就冲过去掀掉弹琴人的面罩,果然是亨德尔。从此两人成了极好的朋友。

2、斯蒂芬·福斯特的故事

斯蒂芬·福斯特是19世纪美国一位自学成才,具有国际声誉的音乐家。福斯特的歌曲优美抒情,朴素真挚,在艺术上有着一定的成就。其中如《哦,苏珊娜!》《家园故老》《老黑奴》等,在美国家喻户晓,而且在我国也广为流传。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观的艺术财富,可是当他离开人世时,他的全部经济遗产只有皮夹子里的3角8分钱。

3、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来到饭馆用餐,点菜后,他突然灵感来,顺手抓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背面作起曲来。他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看着贝多芬十分投入,从人不敢打扰,准备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约一小时过去,侍者来到贝多芬身边说:“先生,上菜吧?”

贝多芬如梦初醒,立即找钱结帐。从人哭笑不得,说:“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实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从人的解释,他按菜单上的标价付了款,卷起写满音符的,冲出饭馆。

4、伯牙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终生不再弹琴了。

5、肖邦的故事

肖邦三岁的时候,一天晚上,家里举行晚会,别的孩子都在跳舞,只有小肖邦他在看妈妈弹琴时手指的动作。晚会结束了,他就坐在妈妈的钢琴前弹出一支悠扬的曲子。妈妈听了很惊讶,第二天就给他请了一位钢琴老师。

小肖邦学琴很认真,可是,因为年龄小,手也小,影响按键。他就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把手指头缝里塞上木塞子,是手指的间隔大一些。经过五年的艰苦练习,肖邦八岁那年,就登上了大舞台演奏钢琴了。成千上万的听众,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剧场里不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肖邦爱弹钢琴,并且不怕吃苦,刻苦练习,最后成为了世界一流的钢琴家。

音乐家的故事精选5篇

音乐家们在自己的成功背后总会有我们不知的辛酸故事。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音乐家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音乐家的故事1

有一只驴子老得干不了活,主人不要它了。驴子决定到不莱梅去当一名音乐家。它一路唱着歌-----

驴子碰见一只猎狗。猎狗年纪也大了,不能再去打猎。驴子邀请猎狗一同到不莱梅做音乐家。它们一路唱着歌-----途中,它们遇到一只猫。猫的年级也大了,捉不动老鼠了。驴子和猎狗邀请猫一同到不莱梅做音乐家。它们一路唱着歌---经过农场时,它们看见一只公鸡。

公鸡的主人要把它做成烤鸡,它很悲伤。驴子、猎狗和猫邀请公鸡一起去不莱梅做音乐家。

于是,四个伙伴一起上路了----

天色晚了,四个伙伴看到一座灯火通明的房子。它们想到房子里过夜。原来这里是强盗的家!强盗们正在大吃大喝。

小伙伴们想,得把强盗赶走!狗跳到驴子背上,猫爬到狗身上,公鸡飞到猫头上,接着,它们一齐唱起歌来......听到这么奇怪的声音,强盗们害怕极了。他们以为妖怪来了,吓得逃进森林里去了。

赶走了强盗,四个伙伴坐下来,尽情地享受桌上的美食。吃饱喝足后,它们各自找地方睡觉。夜里,强盗老大派一个小强盗偷偷回来,看看房子里是什么。

小强盗在厨房碰到了猫,猫跳到他的头上,又抓又挠。小强盗吓得从后门逃跑,睡在后门的猎狗跳起来咬了小强盗一口。

小强盗逃到了院子里,驴子又重重地踢了他一脚。公鸡站在屋梁上“喔喔喔”地叫了起来。

小强盗边跑边喊:“屋里坐着一个很凶的巫婆,门口的人拿刀戳我的腿,院子里的黑怪用木棍打我,屋顶上还坐着法官,叫他们把我拿下。”

强盗们听说后,再也不敢回这座房子了。

从此,驴子、狗、猫和公鸡就住在这座房子里。每天都为人们献上一场音乐会。

音乐家的故事2

闻音识人

1707年,亨德尔在不被人知的情况下游历威尼斯。到达后不久,他应私人朋友之邀参加一个蒙面舞会。但亨德尔不擅跳舞,便坐下弹钢琴。正值意大利着名作曲家斯卡拉蒂也在场,当时两人并不相识,但他听过亨德尔非凡的演奏。此时,他忽然听到美妙的琴声传来,斯卡拉蒂一下子惊呆了,他指着戴着假面具坐在钢琴旁的人大声喊叫:“啊,魔鬼!魔鬼!那个弹琴的如果不是魔鬼,便一定是亨德尔!”斯卡拉蒂说完就冲过去掀掉弹琴人的面罩,果然是亨德尔。从此两人成了极好的朋友。

音乐家的故事3

肖邦的心

1829年,肖邦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当时只有19岁,可是已经是波兰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在维也纳举行过二次音乐会,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老师和朋友们都劝他去外国深造,求的音乐方面更大的进步,为民族争光。

1830年,肖邦刚到维也纳不久,就听说华沙发生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起义消息。他非常激动,想立即回国,可是没有成功。次年7月,在去巴黎的途中,又传来了起义失败的消息,他感到要活着回国的愿望恐怕难以实现了。

从此,肖邦把自己对祖国的怀念和忧虑全部灌注在自己的音乐里,爱国主义思想成了他创作的主题。

1849年,肖邦病情恶化,他的姐姐从华沙赶来,陪他生命的最后几天。肖邦告诉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

至少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这一年的十月十七日,肖邦去世了,所有在巴黎的优秀的艺术家都来参加了他的葬礼。

按照肖邦的遗愿,他的心脏被送回到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里。德国法西斯侵略波兰时,爱国者肖邦的心脏藏在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才归还祖国。

音乐家的故事4

著名德国作曲家卡尔?冯?韦伯(1786—1826年)在创作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歌剧方面。他于1798年开始写歌剧,不过在35岁以前,他并没有一部惊世之作,直到1821年,他的歌剧《魔弹射手》(又名《自自射手》)上演,轰动一时,使他获得了世界性的荣誉,成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

歌剧《魔弹射手》的脚本是韦伯的朋友金特根据德国作家阿佩尔故事集里的民间传说改写,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该剧汲取德国歌唱剧特点,兼有说白并多采用分节歌形式,音乐富有民间特色,充满浪漫主义气质,适应了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潮流,因而深受欢迎。

《魔弹射手》上演之后,德国到处出现了"魔弹射手热"。最有趣的是竟然出现了"魔弹射手"式服装、"魔弹射手"牌啤酒等。一时间,以"魔弹射手"为招牌的广告琳琅满目地挂满了大街小巷。关于《魔弹射手》流行的疯狂程度,德国诗人海涅(1797—1856年)是这样描述的:

"一天开始了。清晨,我还在朦胧之中,就被窗外经过的学生吹着《魔弹射手》的口哨声惊醒了;我起床穿衣服时,房东女儿房间里又传来了温柔的《魔弹射手》的歌声。接着,随着上楼响声的节拍,一个粗壮的男人哼着《魔弹射手》的旋律进了房门,原来是快乐的理发师来了。我进饭店吃饭时,马上又被《魔弹射手》的音乐所包围。当我去朋友家拜访时,还未见到主人,《魔弹射手》的钢琴曲已抢先飞出欢迎我的光临。当夜幕降临,人们披着星光、踏着月色,尽情地娱乐时,只听见口哨声、歌声、乐器声此起彼落,到处都是《魔弹射手》喧闹的音乐。就是夜深人静时,《魔弹射手》的强烈音响仿佛还在脑际回荡。啊!这一天的24小时,不管人乐意不乐意,都不得不'享受'着《魔弹射手》的音乐。"

海涅幽默地说道:"现在你该明白为什么我说假如你还未听到《魔弹射手》的音乐,你是一个幸福的人了。但你千万不要以为是该音乐不好,恰恰相反,正因为它妙不可言,所以流行。"

音乐家的故事5

莫扎特的故事

莫扎特被人们称为“音乐神童”。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作曲,6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第1部歌剧。他仅仅活了36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他1756年出生在奥地利,他的父亲是宫廷乐团里的小提琴手,也是一名作曲家。由于父亲是佚名音乐家,家里的孩子都受到父亲的培养和熏陶,在莫扎特3岁的时候,有一天,爸爸正在琴房教姐姐弹钢琴,莫扎特搬来一个小凳子在一边观看,他开始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以后,每当爸爸教姐姐弹琴的时候,他都在一边听,莫扎特的记忆力个性好,只要是他听过的曲子,他都记得,每当姐姐弹错音乐的时候他都能准确的指出来。

在莫扎特的指指点点中,父亲发现了儿子的天才,于是当莫扎特4岁的时候,父亲便开始教他弹琴了,莫扎特年级虽小,许多技巧复杂难度大的协奏曲他都背诵下来,还弹的很好。

4岁的小莫扎便常常向家人展示他的音乐才华,每当家人吃晚饭的时候,他都要献上一曲给大家消遣消遣。个性是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他更是喜欢变现自我,他常常不管你允许不允许,便跑到钢琴边上弹了起来,凡是听他弹过的客人,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

5岁的时候,刚上一年级的小摸着特便会自我创作各种曲子了,这个城市里的人们都明白他们家出了一个音乐小天才。

在家里,经常有爸爸的2位朋友来练小提琴,这2个朋友是和爸爸一齐同台演出的小提琴手,有一天,莫扎特在听见爸爸和朋友们在客厅里演奏3重奏的小提琴曲,于是他自我也拿着小提琴来到客厅,平时摸着特主要是跟爸爸学钢琴,爸爸教他小提琴纯粹是为了调节。

“爸爸,我来担任你们的第2小提琴手,行吗?”

“不行,这个曲子你还没有练习过”

“我能够看着谱”

“行行,就让我们的小天才试试吧”,在一旁的第二小提琴手发言了。

就这样,莫扎特跟着爸爸和另一位叔叔一块演奏了小提琴3重奏,演奏结束了,三个大人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了,大家都看着小莫扎特,为他的才华目瞪口呆。

“天啊,你这小家伙真是一个天才”

莫扎特的父亲发现自我的儿子的确在音乐方面具有才华,为了让孩子们开阔眼界,父亲便带着孩子们到外地去演出,6岁的莫扎特和姐姐一齐到维也纳、荷

兰、慕尼黑等各地演奏,他们的表演获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尤其是莫扎特的表演,听众经常要莫扎特加演好多曲子。

在莫扎特14岁那年,他遇到了音乐大师巴赫,巴赫十分喜欢这位音乐天才,于是亲自指导他的演奏和作曲。莫扎特一声创作的音乐领域有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等。莫扎特还写了超多的嬉游曲小夜曲、舞曲等。在这些风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间音乐的联系。

总的说来,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它们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完美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

音乐家的故事精选5篇相关文章:

★绿皮书观后感影评

★音乐家的经典励志故事

★关于音乐鉴赏学习心得体会5篇

★关于励志故事5篇

★适合小孩子睡前听的寓言故事5篇

★《中国有故事》最新观后感5篇

★《女儿的故事》心得5篇

★《中国有故事》最新观后感5篇

★西方著名作曲家简介及故事

★音乐家励志小故事

音乐家的小故事50字

普契尼到“斯卡拉”剧院看他的新歌剧《托斯卡》上演,他注意到观众对戏的赞誉很高,十分得意。

“您为什么不鼓掌?您不喜欢这个戏吗?”邻座一位陌生妇女问道。

“哦,不太喜欢”。普契尼答道,“戏里有些地方对白写得不够清楚。”

“那有什么关系,作者有权创新。”妇人反驳道。

“可能……不过最坏的是模仿。您没有听出有些曲调是受威尔弟的影响吗?”

“这只不过是继承意大利的传统。”妇人不服地说。

“我不这样认为。此外合唱太拖拉了,应该更轻巧生动些。”

“您真这样认为吗?”

“当然。”

第二天,普契尼打开报纸一个标题映入眼帘:《普契尼关于他的“托斯卡”的谈话》。使他大吃一惊的是,文章把他开玩笑说的有关此剧的评论几乎之字不漏地刊登出来。万万没想到,剧院中坐在他身旁的妇女竟是米兰最畅销的报纸评论家

伴唱

歌唱家夏诺·帕蒂拉举行独唱音乐会,那位钢琴伴奏自顾自弹得很响,以至经常盖住了歌声。帕蒂拉虽频频向他示意,他却全然不觉得。演唱会结束以后,帕蒂拉跟那位钢琴家亲切握手,并谦虚地说:“先生,今天我很荣幸,能参加你的钢琴独奏会,并用歌唱来为你伴奏,特此表示衷心感谢”!

戴上手套演奏

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每当演奏费力克斯·门德尔松谱写的乐曲时,总要戴上手套。待演出完毕,他就摘下手套往地上一扔,让清洁工把手套扫走。原来门德尔松是犹太人,而瓦格纳是反犹太主义者。

识破圈套

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欧洲指挥大赛的决赛中,按照评委会给他的乐谱在指挥演奏时,发现有不和谐的地方,他认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仍不如意。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地说明乐谱没有问题。面对着一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突然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判台上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们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前两位参赛者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终因趋同权威而遭淘汰。而小泽征尔最终在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中摘取了桂冠。

音乐的力量

音乐家鲁宾斯坦从小就很有天份,每次在练习小提琴时,邻居的狼犬都会随着乐曲的抑扬顿挫发出长嗷。邻居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跑来跟鲁宾斯坦的父亲抱怨:“难道你们家的小孩拉不出狼犬听不懂的曲子吗?”

巴赫的故事

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SebastianBach)于1685年3月31日出生在德国,在10岁时父母就双双去世,只好到外地他大哥克里斯多夫处居住。克里斯多夫曾向管风琴大师学琴,并拥有一本大师的手抄本乐谱,他把乐谱锁在书房一个带格子门的柜子里,非常保密。小巴赫具有强烈的求知愿望,这本乐谱对他来说无疑是一大宝藏。于是,在一个明月之夜,小巴赫偷偷溜进哥哥的书房,用小手伸进格子门橱里把乐谱卷起拿出来,借着月光抄写。六个月后,竟然抄完了一整大厚本乐谱。不幸的是,当其哥哥发现后,竟粗暴的把谱子没收了。巴赫并没有因此怨恨哥哥,他在悼念哥哥的讣文中满怀感情的叙述了这一“天真无邪的欺骗行为”。

外出求学

在巴赫成长的年代,贫穷落后的德国,交通和乐谱印刷尚不发达,要想向著名的大师们学习,除了抄录他们珍贵的乐谱手抄本,就只有亲自拜访他们,聆听他们的教诲。这对于家境贫寒的巴赫来说,注定要踏上一段段艰辛的求学之旅。

15岁时,巴赫离开了哥哥,徒步300公里前往吕内堡学习。在吕内堡圣米歇尔教堂学习期间,他结识并熟悉了该城的管风琴大师伯姆和他的音乐;巴赫还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汉堡聆听赖因肯的演奏,还有一次徒步两天前往策勒聆听那里法国风格的宫廷乐队的演奏。

在一次从汉堡返回吕内堡的途中,他没有了路费,饥饿难耐地坐在路边一个小饭馆旁歇脚。突然饭馆窗户里扔出两个鱼头,巴赫连忙过去捡起来想以此充饥。没想到鱼头里藏著两个金币,原来这是好心人对他的施舍。巴赫感激万分。这下他不仅填饱了肚子,还凑足了下次去汉堡的路费。

1705年,巴赫已经担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风琴师一职,他向教堂当局请假去吕贝克聆听著名德国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风琴作品演奏会。在那里他被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迷住了,待了四个月才返回。为此他受到了教会当局的训斥。

管风琴之王

巴赫可称得上是“管风琴之王”。管风琴是巴赫一生的主要创作工具,也是最能体现他演奏艺术的乐器。巴赫生前作为一个管风琴演奏家的名气远超过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声望。巴赫首创了五指并用的管风琴演奏技巧(此前的音乐家很少用拇指触键),并高度发展了运用踏板的技巧。

1714年底,巴赫访问了卡塞尔城,为弗里德里希亲王演奏了管风琴,引起了轰动。时隔多年后,有人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他的脚在踏板上飞行,仿佛是长了翅膀一样,使得声音像暴风雨中的雷鸣闪电一样在回响。亲王脱下手指上的戒指赠给了他。试想,如果巴赫熟练的脚也得到这样的赠与,那么亲王又将以何物去奖励他呢?”

一位著名音乐家在巴赫逝世后这样评价他:“就像希腊只有一个荷马,罗马只有一个维吉尔,德国也只有一个巴赫。无论是在作曲艺术或管风琴和羽管键琴的演奏上,全欧洲迄今还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将来也不会有人能超过他。”

巴赫的另一样绝技是即兴演奏。他的儿子后来回忆说,父亲经常即兴弹奏不可名状的美妙旋律,一连几个小时都不停,没有一首谱写下来的曲子可以与之相媲美。1720年,巴赫前往吕贝克访问了97岁高龄的管风琴大师赖因肯,并根据他的主题即兴演奏了幻想曲《在巴比伦河畔》,一连两个小时,才思化作美妙的音符汩汩流淌出来。赖因肯惊叹道:“我原以为这门(即兴演奏)艺术已经死去,现在我看到它在你身上还活着。”

据说巴赫还喜欢到郊外乡村简陋的小教堂弹奏。有一次,一位久闻巴赫大名但并不相识的乡村风琴师听过巴赫用简陋的管风琴弹出了惊人美妙的音乐时,他对眼前这位非凡的陌生人说:“您如果不是伟大的巴赫,就是一位来自天堂的天使。只有他有这样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