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推敲的典故(推敲的典故原文)

七月网3960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推敲的典故的一些知识点,和推敲的典故原文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推敲的典故(推敲的典故原文)

推敲的典故是什么

唐代诗人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年轻时因考试不中,曾出家当过和尚,法名无本.后来又还俗应试,到底没有考进“进士”,只做过“长江主簿”等小官,医生穷愁潦倒.他的诗风格清丽,非常注重锻字炼句.《隋唐嘉话》、《唐诗纪事》和《苕溪渔隐从话》都载有他的这样一则故事:

贾岛因赴考到京(长安).一天,骑着驴,一边走,一边吟诗,忽然得了两句道: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自己觉得这两句还不错.可是,又觉得下句“推”字不够好:既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不开了,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心里这么琢磨着,嘴里也就反复地念着:“僧推……”、“僧敲……”,他的右手也不知不觉地随着表演起来:一会儿伸手一推,一会儿举手作敲的姿势.这时,著名的大作家、“京兆尹”兼“吏部侍郎”韩愈恰巧从这儿经过,随从仪仗,前呼后拥地过来了.按当时规矩,大官经过,行人必须远远回避让路,否则就要犯罪.贾岛这时正迷在他的那句诗里,竟没有发觉,等到近身,回避也来不及了,当即被差役们扭住,带到韩愈马前.韩愈问明原委,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很称赞他认真的创作态度.对于“推”、“敲”两字,韩愈沉吟了一下,说:“还是‘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骑而行,谈了一些关于诗文写作的问题.从此成了朋友.

成语“推敲”的出典,就是由于这个故事.后来,形容反复地研究措词、斟酌字句,就叫“推敲”.

上述贾岛的诗句,见《题李凝幽居》,是一首五律,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推敲的来源典故

“推敲”这一词源自于唐朝诗人贾岛在创作诗文时在“推”与“敲”两字之间犹豫不决,还因想得太过投入而冲撞到韩愈的仪仗队。贾岛从小便出家,法号无本。有一日贾岛骑着一头毛驴慢慢悠悠地在路上走着,期间突然诗兴大发,于是便随口说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其实一开始这句诗后半句中并没有“敲”字,贾岛一开始属意的是“推”字。

秉着精益求精念头的贾岛在“推”与“敲”之间犹豫不决,一时不知道究竟用哪个字比较好。为此贾岛开始反复重复这两个动作,手指一会儿“敲”一会儿“推”的。由于太过沉迷于思索,贾岛任由身下毛驴自己走动,周围人见状都感到非常惊奇。就这样走了好一会儿之后,前方迎面走来一支仪仗队,没有主人指挥的毛驴全然不知避让,直直走到了该仪仗队中间。

该仪仗队中的随从见状便将贾岛从毛驴上拉下,并将他带至大人面前。贾岛这时才从思绪中脱离出来,也才得知自己面前的大人是韩愈。原来这支仪仗队其实是身任京兆尹的韩愈出城巡视的队伍。韩愈询问贾岛何故如此沉迷于思绪,贾岛便将自己的纠结之处告知韩愈。韩愈听完之后思索了一阵,回答说:“敲字更好。”于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句诗才会是“敲”字。

因为贾岛这件事情,人们开始使用“推敲”一词来形容写诗作文时反复斟酌字句的状态。话说贾岛创作诗文时的严谨态度引得韩愈十分欣赏,所以他们二人在定下“敲”字之后还结伴同游了好几天,期间经常交流写诗之心得。后来贾岛还俗并参加科举,可惜参加了几次都未能进士及第。不过他的诗颇受肯定,还被人以“诗奴”相称。

“推敲”的典故

“推敲”的典故源自于唐代诗人贾岛。现在比喻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凝,一路上搜索诗句,名叫《题李凝幽居》的诗,其中有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

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车骑。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也加入了思索,良久之后,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扩展资料

王安石“推敲”炼字的典故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

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

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

文章分享结束,推敲的典故和推敲的典故原文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