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青羊宫的历史简介 青羊宫的历史简介资料

七月网5340

青羊宫的历史和故事

历史:青羊宫始建于周朝,原名青羊肆。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唐僖宗避难于蜀中,曾将此作为行宫。待他重返长安后,拨钱增建并下诏改为今名。至明朝,唐朝所建殿宇毁于兵灾。现存建筑为清代康熙六至十年(1667-1671)陆续重建。关

青羊宫的历史简介 青羊宫的历史简介资料

青羊宫,历史,故事

历史:青羊宫始建于周朝,原名青羊肆。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唐僖宗避难于蜀中,曾将此作为行宫。待他重返长安后,拨钱增建并下诏改为今名。至明朝,唐朝所建殿宇毁于兵灾。现存建筑为清代康熙六至十年(1667-1671)陆续重建。关

青羊宫简介

目录历史

青羊宫属全真道龙门派道观,是巴蜀最古老的道教宫观,座落于成都西南郊,南面百花潭、武候祠,西望杜甫草堂,东邻文化公园(原为著名的十方丛林,名「二仙庵」)。是青羊宫始于周,初名青羊肆,三国时名青羊观,唐时名玄中观,宋代始名青羊宫,至于今日。汉代杨雄《蜀王本纪》云:「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尹喜依约前往,老君显法相坐紫金莲台为尹喜演道法。至此,青羊宫成神仙聚会,老君传道之圣地。

建筑

青羊宫的布局是在中轴线上布置供奉神像的主要殿堂,灵祖殿、混元殿、慈航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降生台、说法台、玉皇殿、唐王殿等。主殿三清殿供奉三清坐像及十二金仙等,殿内还有独角和双角两双神羊,相传有治痛之功效。供奉太上老君的八卦亭有太极图及十二属相浮雕,亭上下各画有先天、后天八卦及64卦;外檐八角角端的八根盘龙柱,为浮雕缕空的八条金龙,气势磅礴,整座亭共有八十一条龙,象征老子八十一化。

二仙庵

二仙庵坐落于青羊宫右侧,现属成都市文化公园。二仙庵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因供奉八仙中的吕洞宾及韩湘子得名。它是一所规模较大的道观,曾是一个刊刻道教经典的中心。二仙庵于清光绪年间用梨木双面雕刻的《道藏辑要》经版共一万四千多块,是当今世界道教典籍的唯一存版,以二十八宿为次,集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六朝以来道家经典,道教历史,气功丹法,天文地理,医学易学等道家文化之精粹,非《正统道藏》所能取代。

服务

青羊宫有印刷厂专印《道藏辑要》及道教科仪经典书籍,并设有招待所、素食养生厅、茶园和出售经书及信息品的旅游服务部。

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宫

电话:8628-7766584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9号青羊宫道观(邮编:610041)

青羊宫的历史

历史:

青羊宫始建于周朝,原名青羊肆。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唐僖宗避难于蜀中,曾将此作为行宫。待他重返长安后,拨钱增建并下诏改为今名。至明朝,唐朝所建殿宇毁于兵灾。现存建筑为清代康熙六至十年(1667-1671)陆续重建。关于青羊宫的详细历史如下: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铭》说:“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于蜀国。”题名汉扬雄《蜀王本纪》亦曰:“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时隔三年,老子降临此地,尹喜如约前来,老子显现法相,端坐莲台,尹喜敷演道法。自此以后,青羊宫观便成为神仙聚会、老子传道的圣地。到了唐代,青羊观的规模已相当大。

天宝十五年(775),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而幸蜀,居于观内。恰好伟大诗人杜甫居住草堂,亲见雨映行宫,即景赋诗《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中和元年(881年),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奔蜀,也在观中驻营。据记载,在观内忽见红光如毯(球)入地,挖得一块玉砖,上面刻着古篆文:“太上平中和灾”。僖宗便将古篆玉书砖石的发现,当作天降吉祥的象征。后来僖宗返回长安,认为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师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的恩典,特下诏令,赐内外库钱二百万,大建殿堂,改“观”为“宫”。青羊宫的宏大格局,就是在那时形成的。宫观落成之后,报导象盛极。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记》说:“冈阜崔嵬,楼台显敞,齐东溟圆峤之殿;抗西极化人之宫,牵剑阁之灵威,尽归行在;簇峨眉之秀气,半入都城。烟粘碧坛,风行清磬。”这样一来,青羊宫便成为唐末四川最大、最有影响的宫观了。

到了明代,唐代所建殿宇不幸毁于天灾兵焚,破坏惨重,已不复唐宋盛况。今所见者,均为清康熙六至十年(1667-1671年)陆续重建恢复的,在以后的同治和光绪年间,又经多次培修,改革开放后又多次修葺。

宫内保藏有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所刻《道藏辑要》经版,共一万三千余块,皆以梨木雕成,每块双面雕刻,版面清楚,字迹工整,为当今我国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板,是极为珍贵的道教历史文物。

简介:青羊宫位于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侧依锦江,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西南第一丛林”,是西南地区建筑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的一座道教宫观,也是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青羊宫始建于周朝,原名青羊肆。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唐僖宗避难于蜀中,曾将此作为行宫。待他重返长安后,拨钱增建并下诏改为今名。至明朝,唐朝所建殿宇毁于兵灾。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康熙六至十年(1667-1671)陆续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