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格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1、八股文是时代的产物。起源于宋代,雏形在元代,形成于明代。从此后,曲曲折折,时衰时兴不固定,一直没被全面否定,甚至清代还有人把八股文与唐诗宋词并为一起,称之为“唐诗宋词明八股”,可见八股文影响之大、之深。
2、一直到了当代,八股文仍然存在。英语作文,采用的是固定模板写作。考试中,必须采用上面所推荐的作文格式和模板,否则,阅卷的老师,就会对这篇作文打低分。还有学生们的毕业论文,那作文格式都是千篇一律固定的。
3、八股文对规范考试制度,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的考试,不是考作文,就是写文章。应试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很多,凡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在写文章方面都是很优秀的。假如,没什么规定,叫考生任意发挥,随意写,肯定会出现大量的水平差不多的文章。那些阅批卷子的老师相互间很难定夺,都是凭自己的直观去取舍,这样的考试,不但难以取舍谁考得好,而且名次更难排定。如果这是问题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了,单凭自己的记忆力就可以了。
4、八股文产生于科举考试。当时选择出考题,局限在“经义”之中,即“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礼记》、《周易》、《尚书》、《春秋》。
5、八股文萌生于宋代。在宋代科举考试时,规定以“经义”出题范围,同时,对文体,文章写作的格式进行了限定,例如对仗排偶的句式等等,考生主动运用排比法,写成了类似八股文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仍然沿袭了宋代“经义”出题范围,只是在考试文章的格式方面,有所改进,并没限定在对仗与排偶上。到了明代,八股文开始形成。规定了八股文的具体写作格式,这个八股写作具体格式是: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6、明代八股文正式形成,公开称这种文体为“八股文。明代对八股文的考试制度和文体,有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仍然由“经义”为出题范围,但变为开考的八股文,一律按八股的方式考试写作文。写作文格式要求严格,限定字数,规定了不允许违背“经义”注解,更不能自由发挥。八股文的形成,使科举考试有了明显的新变化。
7、现在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八股文了。实际上,它就是为规范科举考生所制定的考试文章的写作格式,同时,对于“经义”的注解,自由发挥等方面也做了相应的新规定。这里面既有规范性、局限性,又有新内容、新发挥,对考生还是有利的。
二、八股文的格式到底是怎样的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
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1、八股文考试的内容均出自于四书五经,这些书籍在当时已经很普及了,而且价格也让大众都能接受。这样无论是京城的学子,还是远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学子,都有统一的教材。
2、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这样对阅卷的考官来说,也能相对公平、公正的给试卷打分。只要考生的八股文在各方面都符合了规范,考官就不能因个人喜好而将其淘汰。这样也相对减少了考察舞弊的情况。
3、八股文虽然讲的内容都很空泛,但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帮助。能写好八股文的人,在写其他文章的时候往往就是信手拈来。《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对八股文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但他也肯定了八股文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
三、八股文怎么写
写作的时候先给文章选个题目,然后用简短的两句话点明题目,最后把破题中没有说明白的地方继续写明白。
讲一讲作者当时的想法,过渡到正文。
写作的时候,要写出文章的气势,写出大的概况,以免后来写不出内容。然后写过渡语,回到正题。
写文章的第二段,讨论内容,然后总结。
对写好的文章作一个最后的总结。
1、八股文考试的内容均出自于四书五经,这些书籍在当时已经很普及了,而且价格也让大众都能接受。这样无论是京城的学子,还是远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学子,都有统一的教材。
2、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这样对阅卷的考官来说,也能相对公平、公正的给试卷打分。只要考生的八股文在各方面都符合了规范,考官就不能因个人喜好而将其淘汰。这样也相对减少了考察舞弊的情况。
3、八股文虽然讲的内容都很空泛,但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帮助。能写好八股文的人,在写其他文章的时候往往就是信手拈来。《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对八股文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但他也肯定了八股文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