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溶解度教案(溶解度的教案)

七月网2880

溶解度的教案

设计思想:

溶解度教案(溶解度的教案)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板书: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

①定温②1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实质:溶解溶质质量。

2、难溶微溶可溶易溶

0.01110S(20℃)

3、固体溶解度曲线。

二、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A、易溶B、难溶C、微溶D、可溶

4、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A、易溶B、微溶C、可溶D、易溶

三、复习小结

师:如何认识溶解度?怎样由溶解度判断溶解性大小?

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溶解度初中化学教案及反思

做好初中化学教案对于化学老师上课教学十分重要,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溶解度初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询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座标法,即在直角座标系上画出座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溶解度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溶解度曲线。例如,横座标是60,纵座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溶解度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络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溶解度之间,既有联络,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因或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例如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难溶解于水等等。食盐、油脂的这种性质,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都可以用溶解性这个概念来概括。然而溶解度则不同,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差别。因此,溶解度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规定后形成的概念。

关于气体溶解度的教学建议

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有三点应向学生做常识性介绍:

***1***定基地描述物质溶解性时,不论气体还是固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规定的条件和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固体溶解度用质量***克***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00克;气体溶解度则是用体积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个体积***一般以升为单位***能溶解若干体积气体,而其它条件如达到饱和、一定温度等都是一样的。

***2***所以规定不同标准,是因为气体的体积容易测量、而质量不易称量,因此就用体积来表示。

***3***由于气体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很大,所以规定其溶解度时,对于压强作出规定—101千帕。这一点可以用开启汽水瓶盖后,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泡沫为例来加以说明。

气体溶解度在实际测定时比较复杂,非标准状况下的资料,还应该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值。初中学生很难掌握,因此对这部分内容不必过多要求,只要知道如何表示,就可以了。

关于溶解度的教学建议

1.对学生来说,物质在水中溶解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对学生而言,溶解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对表征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的规定不像质量分数那样容易理解,因此溶解度观念的建立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可以从质量分数的概念出发去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对于溶解度概念的表述应加以适当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

2.要注意实验在学生形成概念时的重要作用。本节安排了若干实验,可以有教师边讲边演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

3.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合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本节在教学的编排上特意设定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要精心组织好相关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生的设计、论证,应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予以实施。

溶解度教学反思:

溶解度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另外教师有意制造错误,让学生产生顿悟,设计巧妙。教师设定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动画、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迭起,延展了“涵义”──结晶现象,很好演绎了“组织者”“参与者”“首席”的角色。

一、成功之处:

这节课准备的比较充分。首先,在备课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资源,对知识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设计了一堂以实验带动计算的课。在备课过程中,我注重创设教学情景,以三支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引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并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溶液,如:酒,葡萄糖溶液等,令课堂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另外,整节课充分利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带动学生以探究为手段,分析、讨论、总结知识,力求使化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注重了落实,真正做到教师导、学生学,并且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二、不足之处:

这节课以计算为主,但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重点强调解题格式。

小学科学《一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说课教案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第七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物质溶解性等级分类,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掌握根据溶解度的计算,学会溶解度计算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会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科学思考]

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通过讲练结合方法让学生掌握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

[解决问题]

能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及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有关现象的能力。通过对本节课实验,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以及珍惜时间的科学态度。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溶解度的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科学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及转化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科学探究的技能,通过让学生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并能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看懂图表能力并运用提供信息解决问题能力,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是科学中学生要掌握最基本计算方法之一,学会配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科学技能。

[内容分析]

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是第一章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初中科学的一个学习分化点,知识要求较高,在九年级的科学教材和综合性题中会多次出现,是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知识点。本节内容的特点一是由于溶解度的概念严格,叙述精炼,教材进行了分散难点的处理,先通过列表法介绍不同物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又通过溶解性等级的介绍,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而学生能否掌握好溶解度计算,前提是准确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这样整节内容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因此,教学时应多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和课堂练习,强化溶解度概念的准解,语言表达力求能俗、简捷,使学生容易接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是第一章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初中科学的一个学习分化点,知识要求较高,在九年级的科学教材和综合性题中会多次出现,是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知识点。本节内容的特点通过练习来分散难点的处理,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溶解度的简单计算。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会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教学难点: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液稀释的计算,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科学探究一般步骤已比较熟悉,同时学生具备一定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所以该节课设计以实验探究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的得出科学概念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是受学生欢迎的。

[学法点拨]

(1)复习提问,实验验证。

通过简单的提问,复习旧知识,放松学生心情,同时让学生上讲台操作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2)分析归纳,得出科学概念。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

的科学概念,同时为下面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转化探究实验的猜想提供知识储备。

(3)讲练结合,巩固科学概念。

仔细讲解溶解度的概念,特别指出要注意四个方面,通过练习巩固溶解度的概念及要注意的四个方面。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来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5)图文讲解,练习结合,巩固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

(6)例题讲解,练习结合学会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7)实验操作,掌握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经验介绍]

学生对与一般计算能力还容易接受,但计算涉及到具体日常生活事例学生又难以接受,而学生对于图表分析能力还是比较差,所以课堂中通过较多练习来加强学生图表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文档

[教学时数]

共2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动画一个。

2.药品:硫酸铜硝酸钾蔗糖熟石灰氯酸钾食盐

3.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等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设问: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地溶剂里呢?

二、新课展开

实验演示:硫酸铜的溶解

现象: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结论: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定量的水中)下,溶质不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

(强调黑体部分的四个方面,各举一个反面例子加深印象,为溶解度教学做铺垫)

思考、讨论: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思考、讨论:那么,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

实验:

取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改变条件 实验操作 出现的现象 结论

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3、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现象:氯酸钾未全溶,已达到饱和;食盐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过渡

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如何定量地判断溶质的溶解能力?

二、溶解度

1、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

1、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

2、20℃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3、在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克,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

4、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

5、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克

6、在30℃时,50克水里最多溶解20克硝酸钾,则硝酸钾的溶解度

2、物质的溶解性等级:

20℃时的溶解度 大于10克 1-10克 0.01-1克 小于0.01克

溶解性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说明:所谓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时相对的。自然界没有绝对不。习惯上称作“不溶”的物质,只是溶解度很小,一般忽略不计而已。

例10.05克某物质在室温时溶于10克水中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该物质属于溶解性哪个等级?

提问: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温度高低、是否搅拌、食盐颗粒的大小

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一、提出问题: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二、建立假说: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猜测:

猜测1:溶解度可能与温度有关

猜测2:溶解度可能与压强有关

猜测3:溶解度可能与溶剂有关

猜测4:溶解度可能与溶质有关

三、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方案1)

① 在室温下配制硝酸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② 给饱和溶液加热后再加入硝酸钾,观察此时硝酸钾是否溶解了?一直加到硝酸钾不能再溶解为止。想一想:为什么加热后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

③ 将此时的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是否有大量的硝酸钾固体析出?想一想:为什么会有硝酸钾固体析出的?

得出结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温度是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方案2(控制变量法)

目的 验证溶解度是否与温度有关

条件控制 温度不同,溶质、溶剂一样

实验方案(1)称量一定质量的硝酸钾固体M克,在室温下用一定量100克的水配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剩余N克。即溶解度为M-N克。升高温度,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硝酸钾,称量剩余的硝酸钾为P克。即溶解度为M-P克。

(2)或配制较高温度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进行

实验数据 M克,N克,P克,100克

结论 对于同一种溶质,温度改变,溶解度改变

通过几次实验,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温度(外因)

三、 课堂总结

板书: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溶液和稀溶液

(二)、溶解度

1、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物质的溶解性等级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温度(外因)

四、课外探究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动画一个。

2.药品:食盐水

3.仪器:天平烧杯玻璃棒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以下哪一因素无关

A.溶质和溶剂的多少B.温度的高低C.溶质的种类D.溶剂的种类

2、要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可采用的措施是

A.降低温度B.升高温度C.增加溶质量D.充分搅袢

二、新课展开

讨论与思考:如何快速判断温度与溶解度的关系?

(三)、溶解度度曲线:反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不同的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是不同的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有的影响很大(曲线较陡)如硝酸钾

有的影响不大(曲线平缓)如食盐

(2)、极少数物质及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

而减小。如熟石灰

补充:1、溶解度曲线上的各点的意义。

(1)曲线上的点:表示某温度下某溶质

的溶解度,

(2)且溶液是饱和溶液。

(3)曲线下面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4)曲线上面的点:表示溶液是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溶解度曲线的应用(6)倾斜程度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7)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8)查找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查找某物质一定溶解度时所对应的温度。

(9)确定溶液是饱和状态或是不饱和状态

练习1:图是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根据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什么范围内,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2、在什么温度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在t2℃时,等质量的水中分别溶解A、B两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哪种溶质溶解的质量较多?

练习2:根据溶解度曲线回答:

1、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

2、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

3、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

4、在t3℃时,溶解度相等的是_____,a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

5、在t3℃时,100克水中加入20克a物质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为使其饱和,可再加入a物质______克。

过渡:日常生活中用到更多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何定量确定其稀浓程度?

(四)、溶质的质量分数——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种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即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

公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

从100毫升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2%的食盐水中取出10毫升,则余下的食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A.10%B.1.0%C.12%D.1.2%

明确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溶质的质量 不变 不变 增加 减少

溶剂的质量 减少 增加 不变 不变

溶液的质量 减少 增加 增加 减少

溶质的质量分数 变大 变小 变大 变小

例题:

类型1:已知溶质的合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g溶液,蒸干后得到2.8g氯化钾固体,则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练习1某溶液的密度是1.2g/cm3,实验测得每100ml该溶液中含溶质24g,求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类型2:计算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kg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

实验:P37

配制步骤: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称取或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类型3: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3:20℃时,将38克氯化钠放入100克水中搅拌后,烧杯底部仍有2克固体氯化钠,则该溶液中质量为_____克,溶液质量为_____克,该溶液_____(是或不是)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

类型4:溶液稀释或浓缩和配制的计算

对于溶液的稀释或蒸发浓缩的计算,要抓住

要点:(1)溶液的稀释或蒸发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即

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通常是用量筒量取体积来计算的,要注意

(2)浓(稀)溶液质量=此浓度的密度×此浓度的体积

例4:把4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三、 课堂总结

板书:

(三)、溶解度度曲线

(四)、溶质的质量分数——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种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即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

公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

四、课外探究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联系与区别?

四、 学业诊断

例1、一杯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在温度不变下蒸发10克水析出1克晶体,蒸发20克水出4.2克晶体,问:该温度下硝酸钾溶质的溶解度是多少?

分析:学生容易得出硝酸钾溶质的溶解度是10克或42克的答案,忽略了溶解度计算要在饱和溶液的前提下才能计算,只有蒸发10克水析出1克晶体后留下溶液才是饱和溶液再蒸发10克水析出3.2克晶体才构成饱和溶液,故温度下硝酸钾溶质的溶解度是32克。

正确答案:该温度下硝酸钾溶质的溶解度是32克。

例2、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把10克硝酸钾溶解在20克水中,问硝酸钾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学生通过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20+10)=33.3%,而忽略溶解度是31、6克的信息,20克水不能完全溶解10克硝酸钾。

正确答案:26.5%

五、精彩存盘

1.某温度下,将12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20克硝酸钾,则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2.t℃时,向50克水中加入某物质(不含结晶水)W克,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t℃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3.33℃时,有250克硝酸钾溶液,若向该溶液中加入30克硝酸钾,则恰好为饱和溶液,若原溶液恒温蒸发掉60克水也恰好成为饱和溶液,则33℃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4.t℃时硝酸钠饱和溶液36克,蒸发掉5克水,仍使溶液温度保持在t℃时,得滤液27克,则t℃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

5、溶液稀释前后的等量关系是()

A、溶剂质量不变B、溶质质量不变

C、溶液质量不变D、无法判断

6、把100ml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10倍,稀释后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是()

A、为原来的1/10B、增加10倍

C、为原来的9/10D、不变

7、把50g98%的浓硫酸稀释成20%的硫酸,需要水多少毫升?

8、实验室需要配制10%的盐酸500克,需要38%的盐酸多少毫升(38%的盐酸密度是1.19克/厘米3),如何配制?

附:正确答案:1、100克2、2W克3、50克4、80克5、B6、D7、196毫升8、110.6毫升

六、相关链接

1、谈“溶液的浓度”

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使用溶液。为了表明溶液组成,习惯上常使用“浓度”这一物理量。在中等化学中,把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有溶质的量叫作溶液的浓度。但在国标中,术语“浓度”有它特定的含义,它“常加在量的名称上(特别是对混合物中的某种物质),用以表示该量被总体积除所得之商”。例如,B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意味着“浓度”前面的量要被总体积除,亦即表示B的物质的量除以混合物的体积;B的质量浓度,表示B的质量除以混合物体积。而原中等化学中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体积比浓度、ppm浓度中的“浓度”都没有这种含义,因此都应予废除。此外,按照国标规定,B的浓度并不是泛指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而只是B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同义词,即B的浓度或B的物质的量浓度。因此,用“溶液的浓度”来泛指溶液的组成或含量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拟将“溶液的浓度”改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温度、压强对溶解度的影响

温度、压强对不同状态的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构成不同状态的物质微粒间的距离不同。构成固体、液体的微粒(离子或分子)距离较近,彼此之间吸引较强,溶液温度升高时,在热的作用下,它们之间的吸引作用被破坏,从而使溶解度增大。但对气体来说,溶液温度的升高,会使其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容易从水面逸出,所以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当温度一定时,增大对气体的压强,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变小,浓度增大,单位面积的液面接触气体的分子数增多,气体分子进入液面比从液面逸出的多,从而使气体的溶解度增大;而构成固体、液体的微粒间距离较近,增大或减小压强很少改变它们之间的距离,所以固体、液体的溶解度几乎不受压强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能不能说它们的溶解度与温度成正比呢?

不能。从数学意义来说,两个变量的比值为一常数时,两个变量才是正比关系。而某种固体物质在某一温度时的溶解度与其对应的温度的比值并不是一个常数,例如,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20℃时为31.6g。

20.9∶10≠31.6∶20

所以不能说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成正比”,只能说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因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不是正比关系,在直角坐标系里,它们的图象不是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而是不通过原点的曲线,我们把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