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南和小年北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南方小年北方小年
导读:老话常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此地域文化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导致民俗文化差异巨大,那么,大家对小年南和小年北了解多少呢,两者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南方小年北方小年。
小年南和小年北是什么意思
小年北和小年南,主要是指小年这一天的节日日期,在南北是不同的,北方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所以,就有了小年北和小年南之分。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小年的来历
小年,是每年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在这一天,传统人家都会在家里祭拜灶神,以祈求平安吉祥。关于小年的由来,主要与民间传说中的灶王爷有关。传说灶王爷名叫张单,本是民间的一个俊俏公子。张单娶妻后性格大变,成天游手好闲,最后落得个沿街乞讨的下场。一天,张单在乞讨时走到了前妻家中。见到妻子后,张单羞愧难当,一头钻进了灶台被大火烧死。玉帝知道此事后,认为张单知道羞愧,便把他封为了灶神掌管民间,并让他每年腊月二十三日上天汇报,百姓知道此事后,纷纷在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祭拜灶神,希望灶王爷上天后能够多汇报家里的好事,所以民间便有了: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俗语。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
为什么南方和北方小年差一天
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小年南和小年北的风俗有哪些不同
就像冬至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一样,南北方过小年的风俗也会有所差异,比如在北方,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春面”。而且在小年这天祭灶神吃糖瓜,并且会蒸花馍,一种用来敬神,一种用来走亲访友;在装饰物上,过小年时会贴灶神画像,剪窗花,花样繁复喜庆,颇有新年意趣。
在南方大部分地区,过小年是也会有祭灶掸尘的风俗,到是在吃食上还是有些不一样,比如会吃年糕,因为它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代表来年会比今年更好。此外,还会在小年这一天洗浴剃头,民间更有着“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标志洗旧迎新,代表着对新年的美好寓意。
小年南和小年北是什么意思
是指北方、南方在不同的时间过小年。
小年南指的是腊月二十四是南方的小年;小年北指的是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
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扩展资料
在清朝中期之前,北方的祭灶日也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北方人都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如《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说:“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也说,乾隆一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于坤宁宫。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上行下效,北方地区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年
小年南和小年北有什么区别
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的区别是:时间不同、称呼不同、饮食不同、文化不同。
1、时间不同
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四。
2、称呼不同
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掸尘”,但都是打扫环境卫生,清理各种器具,干干净净迎新春。
3、饮食不同
北方小年要吃糖瓜、饴糖、麻糖等,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而南方则吃年粽、面饼等。
4、文化不同
北方小年要剪贴窗花,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也为家中增添不少喜气,而南方没有贴窗花的习俗。
历史渊源
在古时候,小年也叫“交年节”,意为立春前后,年节之交。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如《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
《辞海》对“灶君”一词,有这样一段记录:《庄子·达生》灶有髻。司马彪注释:“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灶神信仰是民间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