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旅游目的地管理 旅游目的地管理电子书

七月网400

什么是旅游目的地管理

旅游目的地管理是指通过行政方法、经济方法和法律方法,将旅游目的地视为-个开放型的完整系统,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调控目的地的运行机制,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活动,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

旅游目的地管理 旅游目的地管理电子书

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方面旅游目的地对外是开放的,它与社会有着广泛的、密切的联系,它要向社会、游客提供特定的产品及其使用价值,要面对来自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和挑战,还必须担负社会某些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另一方面旅游目的地自身就是一个系统,拥有很多工作部门、大员工,还有许多产品,各种各样的设施设备以及旅游环境等。为了使这个复杂系统良性运转,旅游目的地就需要科学的管理。

扩展资料:

旅游目的地作为社会管理和经营活动的一个元,它的管理目标既有总目标,又有分目标。这些目标任务在旅游目的地管理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起到纲领性的作用,虽然旅游目的地之间各有不同,具体要求有所差异,但从总体来看,其管理的任务大体上是一致的。

这些任务包括以下方面:保护旅游资源,培育资源生态与环境;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游览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达到一定的经营目标,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旅游目的地的不同类型会对旅游目的地管理产生怎样的影响

1、旅游规划开发全域化

过去的旅游规划开发行为,主要是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完成的,旅游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尽管也涉及到土地、城建、交通、环保、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内容,但是始终没有摆脱“为了旅游来规划旅游”的产业局限。其结果是全国各地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编制的旅游规划,却因为难以落实执行而被束之高阁,最终导致“旅游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无奈现实。在全域旅游视角下,需要围绕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定位,树立统筹协调思想和全域发展理念,利用旅游发展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因此,全域旅游规划开发必须突破传统旅游产业观,实现从旅游行政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协调推进的彻底转变。通过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体系规划等多规合一,着力推动旅游规划开发的全域化。

2、旅游景观设计全域化

在传统的景区景点旅游模式下,旅游景观设计属于景区景点的独家行为,其他诸如城市建设、道路交通等一般不会考虑景观功能,这就直接造成景区内外两重天的客观状况,一墙之隔,天壤之别,导致旅游目的地特别依赖“门票经济”。在全域旅游模式下,旅游景区景点将随着旅游景观设计的全域化而不复存在,城镇乡村建设、道路交通规划、社区街道布局、公共服务设施等所有属于旅游目的地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将遵循景观设计元素的基本要求进行全覆盖。也就是说,在全域旅游开发模式下,旅游吸引物无处不在,旅游景观设计遍地皆是,旅游审美体验随时发生。整个旅游目的地就是一个大的景区景点,不管是旅游消费者还是目的地居民,就像生活在如诗如画、美轮美奂的世外桃源中,尽情享受自然山水和人文风情的特殊魅力,在唯美的现实中不断升华自我。

3、旅游服务保障全域化

在传统旅游模式下,旅游服务保障基本上依靠旅游行政部门和各类旅游企业共同完成,虽然其他政府部门和企业组织也会提供一些辅助性服务,但终究不是“己任”而不能或者不愿尽职尽责。对于全域旅游而言,旅游服务保障必须实现全域化。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服务主体全员参与。旅游目的地的任何组织和个人,包括政府、企业、社团、居民等都必须参与旅游服务保障工作,将旅游服务保障视为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服务内容全面覆盖。旅游服务保障内容极其琐碎与繁杂,涉及到诸多领域和众多方面,凡是消费者提出的合理合法需求,旅游目的地必须想方设法加以满足;

三是服务环节全程跟踪。旅游消费是一个前后连贯的动态过程,中间包括很多承上启下的服务环节,全域旅游就是要实现每个服务环节的全程跟踪,确保任何环节都不会脱节或者失误。

旅游目的地管理特征有

关联性、动态性。旅游目的地管理特征有关联性、动态性、科学性、文化性。旅游是一项很好的户外活动,能使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调节人心理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强身健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