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夕节的诗句杜甫写的
1.关于七夕节的诗句古诗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____林杰《乞巧》
4、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____杜牧《秋夕》
5、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____佚名《迢迢牵牛星》
6、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7、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8、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____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9、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____林杰《乞巧》
10、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____张埜《夺锦标·七夕》
11、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12、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____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1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____李商隐《马嵬·其二》
14、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____徐凝《七夕》
15、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____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16、两情缠绵忽如故。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63030复畏秋风生晓路。____王建《七夕曲》
17、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____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18、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____李商隐《辛未七夕》
19、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20、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____沈佺期《七夕曝衣篇》
2.关于七夕节的诗句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唐)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首诗传说是唐朝的一个六岁的小孩,林杰写的,在一些地方广为传诵,七夕望月之时往往吟哦。
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词(唐)崔颢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白居易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宋)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曹松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唐)崔国辅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七夕(唐)崔涂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七夕(唐)窦常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唐)杜牧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唐)杜审言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七夕赋咏成篇(唐)何仲宣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凌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
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
七夕(唐)李贺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唐)李峤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查来人泛海,桥渡鹊填河。
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谁言七襄咏,重入五弦歌。
同赋山居七夕(唐)李峤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七夕歌(唐)刘言史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云衣香薄妆态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七夕(唐)李商隐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七夕偶题(唐)李商隐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
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
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壬申七夕(唐)李商隐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辛未七夕(唐)李商隐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七夕寄张氏兄弟(唐)李郢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
好与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晓羡蛛丝。七夕(唐)李中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七夕(唐)刘威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
云收喜气星楼晓,香拂轻尘玉殿空。翠辇不行青草路,金銮徒候白榆风。
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七夕二首(唐)刘禹锡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
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
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
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
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七夕诗(唐)卢纶凉风吹玉露,河汉有幽期。
星彩光仍隐,云容掩复离。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
何事金闺子,空传得网丝。七夕诗(唐)卢纶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
月露浩方下,河云凝不流。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
回想敛馀眷,人天俱是愁。七夕(唐)卢殷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
欢娱方在此,漏刻竟由谁。定不嫌秋驶,唯当乞夜迟。
全胜客子妇,十载泣生离。七夕(唐)杜甫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七夕(唐)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七夕。
3.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
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唐.孟郊.《七夕》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唐.罗隐.《七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4.杜甫对七夕所有的诗《牵牛织女》
年代:唐作者:杜甫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
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
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终。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
5.关于七夕节的古诗1、《秋夕》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2、《鹊桥仙·纤云弄巧》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3、《迢迢牵牛星》两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不停地响个不停。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只隔了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他俩相界离也没有多远。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4、《乞巧》唐代: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5、《七夕》唐代: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译文:一道仙鹊架起的小桥横卧在那茫茫的银河上。听着织女的配环叮咚,看她款款地过桥而来。
我和伊人的离别是不会停息地一年复一年。怅然间抬头望去只见到牛郎星依旧闪烁,亘古光华不变;我的哀愁啊,就渐渐的不那么明显。
6.关于描写七夕节的诗句古代描写七夕节的著名诗句,有“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
(一)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出自唐代林杰的《乞巧》。诗文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乞巧》是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开头两句“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即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看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而”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即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二)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出自元代卢挚的《沉醉东风·七夕》。诗文曰:“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该诗文大意为白银烛台放射出的光线照亮了画屏,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坐在亭子里。妇女们用蛛丝穿过绣针在乞巧,金鼎中焚烧着龙麝香,人们都在庆祝人间七夕这个佳节,躺下来看牵牛织女星得鹊桥相会月亮飘过梧桐树投下了倒影。在诗中,作者绘制出一幅静夜图,即七夕之夜,月明风清,人们焚起香来庆贺节日。渴望着心灵手巧的女子也拿出了针钱在梧桐树影下乞巧,看牛郎织女相会。
(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北宋诗人秦观的《鹊桥仙》。诗文曰:“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7.描写七夕节的诗句古诗七夕
年代:【唐】作者:【杜牧】体裁:【七绝】类别:【】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年代:【宋】作者:【杨朴】体裁:【七绝】类别:【】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年代:【清】作者:【吴绡】体裁:【七律】类别:【】
星光历历汉悠悠,怅望双星独倚楼。
莫谓人间多别恨,便疑天上有离愁。
梁清谪去谁相伴,子晋归来合公游。
惟有月娥应最妒,一轮风露不胜秋。
怨王孙七夕
年代:【清】作者:【朱彝尊】体裁:【】类别:【】
一水填却双星如约。
乞巧谁凭。
诉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怜不。
悠悠岁月辞家者,孤眠且。
此夕何夕也。
碧梧小院风细,露槛同凭,昔年曾。
红娘子
年代:【清】作者:【朱彝尊】体裁:【】类别:【】
袖薄吹香过,发重萦鬟亸。
压众风流,倾城色笑,趁时梳裹。
惯新诗咏罢少人知,一篇篇教和。
别泪看频堕,密约何曾果。
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灯火。
悔当时花月可怜宵,镇相逢闲坐。
乞巧
年代:【唐】作者:【林杰】体裁:【七绝】类别:【】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
年代:【宋】作者:【仇远】体裁:【】类别:【】
河鼓天孙各老成,无愁可解任秋声。
痴儿笑月羞眉曲,稚女穿针斗眼明。
夜半且分瓜果供,天中岂识别离情。
未能免俗消光景,醉卧西风梦亦清。
鹊桥仙七夕
年代:【宋】作者:【范成大】体裁:【词】类别:【】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七夕
年代:【唐】作者:【李贺】体裁:【五律】类别:【】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牵牛织女
年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五古】类别:【】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
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
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终。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
七夕
年代:【唐】作者:【杜审言】体裁:【五律】类别:【】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8.七夕节的诗句七夕情人节的诗句的话呢,像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还有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的都不错哦。
这样是很有情调啦,但是这样更像是告白哦,不过我认为最浪漫的无非用文化底蕴去好好的诠释你对你女朋友的爱哦,诗句呀什么的都是别人的东西,女朋友不一定可以看到你的诚意呢,有这么一句话:以我之名,冠你指间;一生相伴,一世相随!这是乐维斯钻戒独家定制的哦。乐维斯的每一枚钻戒都是需要男士实名制来定制的,代表了你们真挚的爱情哦。
9.写出关于七夕的诗句以七夕为题材的诗词作品很多,其中唐诗作品首推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而宋代秦观的词《鹊桥仙》则更是吟诵七夕的千古名篇: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此外再摘录一些个人认为较好的作品:
七夕----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鹊桥仙----朱淑真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行香子---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渔家傲----苏轼
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
鸟散余花纷似雨,汀洲苹老香风度。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
杜甫的《七夕〉的诗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农历七月七日之夜,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杜甫《牵牛织女》诗曰:“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古时妇女于是夜在庭院中祭拜织女,乞求智巧,即乞巧。唐人林杰也有《乞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手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传说中的织女是一位纺织高手、女红大师,只有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才出现一次,所以女子们要在此夜沐浴净身,打扮得既庄重而又漂亮,在庭院中安上一张供桌,上面摆上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因为织女是个美女,所以还要在瓶子里插上几枝鲜花和几束红纸,前面放置一个小香炉,插上几炷香。少女少妇们在案前焚香礼拜,面向织女星座,虔诚祷告,乞求智慧和巧艺。清代诗人蔡云有诗曰:“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翎。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
乞巧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借助月光,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针孔者称为“得巧”,即获胜者。反之就是输家。输家还要准备奖品或礼物,颁发给胜者。
《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开元天宝遗事》中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南朝梁时的诗人刘遵有《七夕穿针》诗一首:“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花抽一缕,举袖弄双针。”描写了穿针女子于花前月下,以穿双针争强斗巧的情景。
明清时期,更加流行的是投针验巧,即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
《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在七月六日,就把一个水盆放在院子里,倒入“鸳鸯水”。“鸳鸯水”是指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或者是把河水和井水混合。露天过夜,第二天,再晒一上午,通过阳光的照射,水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到了下午,取出缝衣针轻轻地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在水底下折射出针影。如果针影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便是胜者;如果针影是笔直的一条线,就是败者。
《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妇或叹,女有泣者。”
古时候的七月七日也是女儿节,元朝京城一带在这天要将嫁出的女儿接回娘家过“七夕节”。元末有“松云道人”之称的熊梦祥在《析津志》中记载:“宫廷、宰辅、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女流作巧节会,称曰女孩儿节。占卜贞咎,饮宴尽欢,次日馈送还家。”
现代作家欧阳山在《三家巷》中写道:“这七月七日是女儿的节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独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儿。”
七夕这天,闺阁里的秀女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到田园乡野游玩,逛逛街市,尽情购物。宋朝时期,在京城汴梁专门为女子们设置乞巧物品专卖市场,即乞巧市。
宋人罗烨、金盈之编辑的《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东京梦华录》也有介绍:七夕前,身穿罗绮者充斥街市,随即有折来尚未开的荷花,京城中人擅做假的双头莲,赏玩一时,然后又带回家去,路人见了,纷纷流露出赞叹喜爱的神情。从乞巧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可看出当时七夕节的盛况。
七夕杜甫古诗
牵牛织女杜甫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
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
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
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
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
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
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终。
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
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
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
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