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原名叫什么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老子的原名叫李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人,生卒年不详。他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晚年隐居于沛,躬耕授徒,讲德论道,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
他潜心研究各类经典,学识渊博,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他。后见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内乱迭起,遂归隐,骑着青牛西游去秦国,至函谷关时,为关令尹喜挽留。经尹喜再三劝说,将其道学观点进行总结,写出了五千言《道德经》,交于尹喜,以传后人。
老子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老子思想影响不仅在道家内无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响深远。其影响不仅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性、修辞学诸学科,而且涉及医药、养生、气功、军事、管理、建筑、园艺等众多领域。
早在十八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种文字版本。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一书是当今除《圣经》外,在全世界出版发行数量最多的一本书,单是日本就有三百多种版本。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老子的真实名字叫什么
老子的真实姓名:李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大约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
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扩展资料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同时,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
老子认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的原名叫什么
老子原名为李耳,孟子原名为孟轲,孔子原名为孔丘。
老子,本名李耳,字伯阳,又名老响,春秋时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也就是当时国家图书馆馆长,当得是全国最有文化内涵的官员,所以他是当时全中国最有文化、有思想的学者。后来退隐著书,有《老子》一书传世。
《老子》是影响中国人思想最大的三大古籍之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因为这本书而打上了深深的“道法自然”的烙印。
老子是古人对老响的尊称。按照诸子百家的称呼,有成就的大师一般都会被门人尊称“某某子”,而这个“子”前面通常加的都是这位大师的姓,比如孙子、孔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无不如此,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子”前面加地名,比如鬼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