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的由来和意义
以下仅供参考:
清明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都会有三天法定假期,因此称作清明节,让人们思念故人,祭祖扫墓,这一传统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呢?下面就告诉你清明节扫墓的由来和寓意。
1.相传是为了纪念古人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流亡逃难中没有东西吃快饿死了,大臣介之推割了自己的肉给公子重耳煮了一锅汤,重耳这才死里逃生,后来重耳成为了君王,封赏的时候却忘了介之推,后来介之推隐退,重耳带人去请他出山,放火烧山的时候不慎将介之推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重耳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后又改为清明节。时间久了,就变成大家祭祖扫墓的日子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根据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这种传统来推断,清明节为了纪念介之推也是有可能的。
2.思念故人,告慰祖先的文化传承
清明节是告慰思念故人的仪式,也是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理念的传承,祭祖扫墓不仅是简单的仪式,而是生者对生命的感恩与敬畏,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3.为了定期检修墓穴,祈求祖先庇佑
墓穴长期不打理,容易出现破损或者长草的现象,清明节扫墓也是为了及时清理修缮墓穴,防止因为下雨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坏,另外此传统在农耕文化中也有尽孝道,祈求祖先庇佑之意,祈求风调雨顺、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
清明为什么要扫墓
纪念介子推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节,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放风筝也是清明节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节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编辑本段关于寒食节
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节。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节复清明节。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节,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呢
清明节成为民族扫墓节,是民国成立以後的事,当年北伐胜利,全国统一
,奠都南京以後,政府为了纪念民族始祖─黄帝的功绩,并表示景仰之意,特定每年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
为什麼扫墓定在清明节这一天呢?因为清明是春末夏初的季节,气候清明
,春意盎然,大地洋溢著一片生机;大家在这万象更新的时候,往往很自然的想起自己的祖先,而透过祭祀的方式,把祖先从冬天憩息中迎请出来,共同享受大地回春的美景,此种行为,是表示对祖先的追念与崇敬。
(一)
挂纸的习俗
一般来说,现代扫墓的方式已较往常简化,大多是在墓前燃放一串鞭炮,
将鲜花、水果、祭品放好,然後上香鞠躬致敬。扫墓也称「上坟」、「拜山
」;挂纸又称「压纸」,就是除去坟上的杂草後,把纸钱用小石块压在坟的四周,取古人挂钱之遗意。压完後,先拜后土,再以发粿、米糕、水果
、饼乾等简单的祭品拜墓,称为「挂纸」。若无挂纸的坟墓
,则表示已没有子孙来祭祀了。
(二)
培墓
本省有一种惯例,就是三年以内的新坟要隆重的修坟、祭墓,称「培墓」
。即挂纸前要除杂草,涂墓碑
(若碑文模糊者,涂上金漆或红漆)
,将墓整理乾净;之後拜后土,再拜墓,并供奉五牲、十二碗
(菜类食品)
、红龟粿
、发粿、水果等;祭拜完,先给后土烧土地公金,再於墓旁金炉内烧银纸,烧完後,在纸灰旁倒酒画个圈,叫做「奠酒」;最後燃放鞭炮,培墓完毕。另外,家有喜事
(如添丁、娶媳)
亦要培墓,供品以五牲或三牲皆可。有人又以小红灯悬於墓前,祭毕後携回,取其添丁
(台语「丁」与「灯同音」之
意。
(三)清明节的应景食品
在江南一带,清明节有吃蓬蒿团子和松花饼的习俗。蓬蒿团,又名「清明粿」,主要材料为糯米粉和蓬蒿。松花饼,则用松花的花粉、糖蜜、糯米粉等合制而成,色黄味香甜,可充做点心,亦是下酒的佳品。
在台湾,清明节时,大家都吃「润饼」,又叫「春饼」、「春卷」,也是源自寒食。其作法是铺上一层用面粉做成的薄润饼皮,上放一层煮熟的菜料
,及其肉丝、花生粉等多项食料、再卷成圆筒状食用,口味可随自己喜好来调配。
清明节扫墓习俗
清明节一称始自汉朝,当时即以春分後十五日为清明,後代相沿成为特定节日,晋朝时更订农历三月三日为清明节,由於时逢暮春三月,气象清明,春光明媚,男女老幼便趁著清明节时到郊外赏游行乐,称为「踏青」。近年来,政府为了统一清明假期,於是明定国历四月五日为清明节,也称民族扫墓节。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即是祭扫祖坟,依据台湾民间习俗,扫墓时要准备牲醴酒食、红龟粿等供品,祭拜完後开始清理墓地的杂草花木,并在坟上压放「
金白钱」的纸钱,称为「挂纸」。祭扫後,家长将粿类分给卑亲属,称为揖墓粿。如果是属於新坟或培修祖坟等较为隆重的培墓时,要供祭十二菜碗及粿糕、鸡鸭蛋、蛤虾等供品,祭毕时,把蛋、蛤壳、虾壳等撒在坟上,一则有迎新送旧之意,二则代表祛除恶运「脱壳」含意。若有小孩於墓间行乞,要将粿或钱分送给他们,称为墓粿。而依三墓制习俗,要於清明节前後举行洗骨之仪,即掘开久葬坟墓,将枯骨洗晒後纳入罈再行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