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为什么会不正常
“全国平均气温又创历史新高。”“局部地区降雨强度刷新历史纪录。”“雷电灾害导致的人员死亡是历年之最。”8月8日,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预测减灾司司长宋连春在“网上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以来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多项气象记录被打破,气象灾害呈现出多灾并发,范围广,强度大等特点。
现象
细数异常天气几宗“最”
1月至7月,我国全国平均气温比去年同期偏高1.4度,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新疆等省市区平均气温均创历史新高。
强雷暴天气频发。7月17日,重庆24小时降水量达到267毫米,是重庆有气象记录115年来的最大值。7月18日,山东济南市一小时最大降水量达151毫米,突破历史极值。
雷电、风雹等强对流天气点多、面广、频次高,雷击致人死亡为历年之最。
……
细数今年气候之“最”时,一组数字恰恰反映出今年气候之“罪”——
截至7月24日,淮河洪灾造成安徽、江苏、河南3省3037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1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71.9亿元。
湘、赣、浙、闽4省作物耕地受旱面积106.7万公顷,有193万人、101万头大牲畜饮水出现困难,其中江西、湖南两省旱情更为严重,分别有21.3万公顷和20.7万公顷晚稻无水栽插。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高辉博士说:“我国今年的异常天气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强对流天气,如雷电、极端暴雨等;一是高温、干旱。”
原因
为何我国高温区扩大?
随着气象部门发布的气温数字不断窜高,民间也出现了新“三大火炉”名单:福州、广州和杭州。姑且不论排名的权威性,但是今夏传统意义上不发生高温的地区也发生热浪灾害却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高辉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部分极端气候事件尤其是极端暴雨,高温、干旱等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二是前期高温、积雪和近期大气环流的异常。去年8月至今年1月,赤道东太平洋发生弱厄尔尼诺事件,青藏高原2006年、2007年冬季积雪偏多,近期副高偏南以及夏季风偏弱都使得今年降水偏于黄河以南。同时,新火炉的出现与副高稳定控制华南、江南,导致这些地区持续高温也密不可分。
为何全国局部水灾频发?
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中央气象台台长矫梅燕认为,今年的主汛期相对于常年是一个雨情汛情偏重的年份,特别是江淮到沿江这一带以及西南地区东部出现长时间持续性的强降水,引起局部洪涝。同时我国是全球受季风影响最明显的国家之一,在夏季易产生强降水。而夏季降雨表现为在某一时段相对比较集中在某一地区或流域,这样一个特点决定了我国夏季雨带影响的地方容易出现局部洪涝和流域性的洪涝灾害。6月开始,我国主要降雨带经历了“华南开始—北抬—南落—再北抬”的变化过程。
为何重庆涝旱如此分明?
去年,重庆大旱,今年,又遭遇110多年不遇的暴雨灾害。专家认为主要是因为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青藏高原积雪面积比常年偏少近10%,积雪日数也比常年偏少10—30天,积雪的异常状况使整个冬季高原上空地表气温比常年偏高2—4摄氏度。而由于东亚夏季风偏强,风雨带位置偏北,导致重庆降水相对偏少。今年情况刚好相反,从而导致重庆降水偏多。
预测
异常天气短时间不会消失
对于未来的高温走势,气象专家表示,虽然已经立秋,但“秋老虎”的威力不可小视,灾害性天气短期内不会消失,江南、华南东北部以及东北等地旱情可能持续或发展。“高温期间,容易产生局部地区的灾害性天气,比如雷阵雨;而在高温过后,热带气旋说不定又会出现,带来大风大雨。”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后一段时间,黄淮西部、西北地区东南部部分地区可能有洪涝发生;雷雨大风、冰雹、雷击、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可能多发,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做好相关预防工作。
台风何时能够给“高烧”的华南、江南降温?国家气候中心预测,8月份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海域将有4至6个台风或者热带风暴生成,有2到3个可能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9日—12日,受今年7号“帕布”和8号“蝴蝶”热带风暴影响,广东雷州半岛、山东半岛遭遇特大暴雨,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国家防总12日最新统计显示,广东省116.5万人受灾,倒塌房屋3600多间,直接经济损失13.4亿元;山东省25.14万人受灾,倒塌房屋357间,直接经济损失2.72亿元。
人们首先要适应气候变化
有关专家指出,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将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置。但气候变化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目前对气候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因此人们首先要做的是适应气候变化,即在承认气候变化的基础上,了解其对生态、环境、经济、人类健康等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而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不光需要科学家、政府部门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公众的集体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植树造林、运用先进节能技术、随手关灯、开小排量汽车等都是我们为减缓气候变化影响所能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观点
宋连春(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预测减灾司司长):今年出现极端天气气候现象比较多,这跟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因为根据IPCC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发生的频率将越来越多。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该说我们国家也是一个全球气候变暖的受害国,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环流的异常,从而导致了我们气象要素的一些异常变化,造成了一些气象灾害。我们可以预估,未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越来越频繁。
高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博士):8月份是台风活跃的一个月,热带风暴或者台风活动明显增多,台风容易登陆的东部沿海要加强对强台风的防御工作;针对黄淮西部、西北地区东南部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应加强对暴雨洪涝及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防御工作;在雷雨大风、冰雹、雷击、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多发时期,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8月份江南东南部和华南东北部等地偏高1摄氏度以上,有关部门及公众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注意防暑降温;江南中部和大兴安岭南部森林草原火险等级偏高的情况也要特别注意。
相关链接
近年来,我国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有明显的提高。目前全国已建成110多部新一代天气雷达,一万五千多个自动气象站,我们有风云的系列气象卫星,依据这些现代探测手段,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得以提高,建立在数值预报模式基础上的预报水平也有所提高。气象服务的手段得到改进,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显著提高。
今年五一天气怎么样
五月初阳光明媚,天气不冷不热。并且连休四天。可以到处去玩了。
黄山
去黄山看的是奇绝变幻的云海,追的是气势磅礴的日出。带上勇气和梦想,登上天都峰,当一个云游四方的“霞客”吧!
泰山
不少人会连夜或是起大早爬泰山日观峰,为的就是那一抹日出的霞光。温柔的霞光如同一条丝质的缎带,让泰山顿时多了一份柔情。
雨崩
不去天堂,就去雨崩。群山排列涌入眼前,经幡和岁月一起随风飘扬,澜沧江奔腾不息。去雨崩徒步,把身体放在地狱,把眼睛搁在天堂。
古堰画乡
这里有丽质天成又磅礴大气的水乡景色,街边经常可以看见写生的画家,让整个古堰画乡既古朴又文艺。
丹巴藏寨
丹巴藏寨是嘉绒藏寨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地方,几百幢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
锦溪古镇
锦溪古镇是以江南水乡为主要风貌的古镇。同为古镇,同样柔情,但锦溪古镇尤其柔美,就像一位温婉如玉的女子。
涠洲岛
涠洲岛上植被茂密,风光秀美,奇特的海蚀、海积地貌,火山熔岩让人称绝。
南麂岛
在这个处处浸透着蓝色的海外仙山,似乎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只要放开自己的心灵与身体,尽情地与这无垠的蓝色融为一体。
天气为什么这么不稳定如题 谢谢了
环境污染造成天气不好,现在的大自然天气之所以这么糟糕,无疑是人类的毫无节制的自我行为造成的,譬如温室效应,酸雨等等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和抗议,而这其中发达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以美国为主,美国为了一己之利,不顾其他国家的意见,迟迟不在保护环境的《京都议定书》上签署停止排放二氧化碳标准的协议,导致国际环境保护进度停滞不前,总之大自然的天气的改善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它需要漫长的进程和所有支持环境保护的国家的通力合作,当然也包括我们从小事开始一点一滴做起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与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与居住环境。
前不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就地球变暖向人类发出迄今为止最严厉的警告。报告认为,过去50年来全球气温的升高至少有90%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气温升高导致更为频繁的洪灾、热浪、干旱以及海平面上升。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9至58厘米,部分太平洋岛国将被上升的海水淹没。在2080年将有2亿至6亿人受到饥荒影响,11亿至32亿人受水荒影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数以亿计人的生活。当人类正在遭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困扰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面对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人们至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全球变暖的含义尚处于一知半解状态。有许多人并不关心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什么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笔者曾随机做过采访,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全球变暖意味着什么,有些人知道一点,却也没当回事,甚至有人还认为气候变暖冬天舒服,没什么不好。这些人,嘴里也常常念叨着环境如何如何变坏了。可是,他们所关心的环境是自己身边的环境。确切地说,他们所关心的是危害他们眼前利益的小环境,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大环境意识淡薄,不甚关心。
今冬反常的气候,引起了世界舆论前所未有的关注。这让人们突然感觉到,异常气候的频频出现,使人类处于危险之中,原以为可以驾驭自然界的人类开始坐立不安。气候变暖究竟给人类带来什么祸害?一是水供需矛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变化,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二是天灾威胁加重:热带风暴与飓风的次数与强度都可能增加。三是岛国命运堪忧:地球两极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复存在。四是夏天热浪频现:报告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至8倍。五是生物链被打乱:生物物种活动范围的变化将导致迁入地与迁出地生物链出现混乱。六是传染病肆虐:许多通过昆虫、食物与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将扩大。七是经济发展蒙阴影: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从60年代的40亿美元飙升至290亿美元,人类正在遭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困扰,这已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现实。
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人类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说起来有人会难以理解。随着对全球变暖科学理解的加深,人类对全球变暖的意识正逐步增强,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并威胁人类安全。我们对此再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了。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都应该积极应对,寻求行之有效的对策。古人尚有“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何况是21世纪的人们。
气候变暖虽然人类无法左右,但它毕竟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如果地球上的人类都在大力削减污染物的排放,并能利用各种方式降低能耗,推广能源新技术,就可影响局部地区以至整个地球的变化,减少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其实可从许多小事做起,比如坐飞机时少拿份报纸,开车时不带非必需的东西等等。温室气体减排,关系地球上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这些小事虽小,但大家都应该“勿以善小而不为”。
应对全球变暖,人类该如何发展,才能让气候灾难的预警化险为夷?毋庸置疑,只有改变发展观,学会与自然与谐相处,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气候危险预警才能逆转。作为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承担起维护地球家园的责任。面对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形势,我国各级政府与专家学者极为关注与重视,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应对措施,为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寻找途径。但是,我国的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们应从建设与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问题,寻求更佳的解决途径,使应对气候变暖问题成为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