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赵匡胤黄袍加身是被逼无奈,杯酒释兵权是怎么回事
关于宋朝我们都知道,这也是在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个朝代,分为北宋和南宋。相比之下,北宋要比南宋繁华,毕竟是刚刚成立的国家,经过了休养生息的发展;而南宋则是在一次次的风雨飘摇后所建立起来的政权,相对于北宋,他的命运就没有那么好。
那么今天老贾和大家说的就是关于宋太祖赵匡胤。我们都知道他黄袍加身,也同样知道他杯酒释兵权。但如果用他的话来说那都是被逼无奈的。
不,其实我不想公元951年,后汉的郭威统领着军队,他谎称契丹族入侵,于是太后便命令他北征。待他率领着后汉的大军渡过黄河之后,将士们为他披上黄袍,簇拥他为帝。随即这支军队掉头南行,回到后汉的都城东京,建立起了后周。这个时候赵匡胤被命为滑州副指挥。
郭威死后,他的养子柴荣继位,这就是后周的周世宗,是一个比较有着雄才大略的人。多次率领着军队南征北战。这个时候的赵匡胤被封为禁军将领,负责整编整个禁卫军。他所组成的这支军队也是后周战斗力最强的队伍,通过多次的南征北战,立下了很多功劳。在一次讨伐辽国的途中,周世宗捡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这就让这位心中颇有些不快。
赵匡胤在这个时候还不是点检,这个时候的点检叫做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柴荣担心以后就是他要夺自己的位置,于是就把他换成了赵匡胤。只是他没有想到依旧应验了这句谶语。如果他不换的话,说不定还没有什么事,正是由于他做了这件事,导致后面一系列的变化,或许这就是我们说的蝴蝶效应吧。
960年柴荣死后,他年幼的儿子做了皇帝,而这个时候接到了边境传来的战报,说是北汉的国主联合辽国一起出兵要攻打北周。赵匡胤得到命令之后立刻调兵遣将,带着自己的禁卫军从东京出发。
在军队中的苗训自称说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找到了当时的主帅说:我看见太阳下边好像还有一个太阳,并且有道黑光在不停闪烁荡漾很长时间,或许这就是天命。当这天晚上部队安营扎寨的时候,将士们反复商议说现在皇帝太小了,他们为国争战死了都没人知道,那不如推选赵匡胤为皇上,这样大家说不定能够大富大贵。
这一群商议的将士开始四处游说,他们煽风点火,碰到人就喊:点检当天子。随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知道时机成熟,立刻派人回到京城将心腹叫来。在快要天亮的时候,他们来到赵匡胤的帐前,一起在门外高呼,愿奉点检当天子。
当赵匡胤一脸的睡眼惺忪走出来之后,边上立刻有人为他披上了黄袍。在场所有人都跪倒在地,高呼万岁。
这就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简单版的讲述,从这件事上来看,他好像并没有做些什么,全都是下面人自愿做的。但其实不然,所有的都是他在幕后所策划的,并且在他登基之后大赦天下,并对所有参与的官员都进行了封赏。
说实话,我真的不想在被手下逼着黄袍加身之后,开启了大宋王朝。
但是赵匡胤这个皇位他并不安稳,他知道自己这样做的后果,同时也想方设法去避免一些隐藏的祸患,不过他并没有学着其他皇帝那样去屠杀功臣。毕竟后世流传下来的名声不好,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杯酒释兵权。
公元961年,他召集手握军权的将士们同居一堂,大家把酒言欢。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正酣处之时,赵匡胤说:我能有今天正是大家的帮助,但是现在我却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有时候也吃不下饭。
众将士放下自己手中的酒杯,询问他是不是生了病或者是别的、于是赵匡胤接着说:我这个皇位怎么来的,大家都知道,我相信你们不是贪图荣华富贵的人,但是保不齐你们的部下,有人贪图荣华富贵,将黄袍披在你们的身上,那你们干不干?
短短的一句话,这些将士瞬间酒醒,背后的冷汗刷刷直流。只听赵匡胤又接着说:我现在替你们着想,不如就把兵权交给朝廷,到地方去做闲官,买一些房产和田地,给子孙留些家业,大家平平安安度过晚年,皇室会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都将毫无猜疑,这样皆大欢喜。
于是在第二天的早朝上,这些将士么纷纷说出自己的理由,将兵权交给了赵匡胤。
总体来说赵匡胤还算得上是一代明君,特别是他对于功臣这一块,他并没有像朱元璋那样去残杀功臣,虽说朱元璋在他之后,但是有前世的做法,为何朱元璋不去效仿,对不对?
他在位年间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达七十年年的割据混战局面,饱受战火洗礼的民众终于有了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也正是由于他的出现,改变了五代十国以来极具奢靡的气息,这也是后世史学家对他最大的赞誉。
黄袍加身后面一句搞笑是什么
黄袍加身后面一句搞笑是:
1、黄袍加身,大鱼大肉为伴!
2、黄袍加身,餐餐大鱼大肉。
3、黄袍加身,黄袍加身朕亲自押送外卖,敢给差评的恐怕不多吧。
4、待我黄袍加身,他日娶你可好。
5、黄袍加身随叫随到,圣旨(订单)在手,可签可接。
6、黄袍加身随叫随到;穿街串巷送餐上门。
7、黄袍加身,终日山珍海味,成为美团外卖小哥!
8、黄袍加身,专车接送,保镖随行。
9、算命先生说我黄袍加身,餐餐都有大鱼大肉为伴,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的很。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蓄谋已久的行动吗
蓄谋已久、临时起意不假,但是兵变陈桥前到底有哪些最后促使了赵匡胤黄袍加身了?
我分析三点。
第一,陈桥兵变发生的背景。周世宗柴荣临死之前做了周密的安排,这些安排为什么仅仅维持了半年就被打破,周世宗具体是怎么布置的。
陈桥兵变发生的背景。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在临死之前,周世宗安排了三方辅政的格局辅佐继位周恭帝柴宗训,周恭帝是周世宗柴荣的第四个儿子,当时只有七岁。
而此时政权则有三派力量在暗流涌动,第一派势力--外戚。自古以来皇帝都喜欢靠外戚的力量维护自己的统治,周世宗在不利的政治形势下,也选择了这条路。本来周世宗的原配夫人符皇后死后就一直没有立皇后,但由于符皇后的父亲是当时势力很大的地方军阀符彦卿,周世宗在临死前几天把符皇后的妹妹,也就是符彦卿的另一个女儿立为皇后。此举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靠老丈人的力量维护年幼的周恭帝的天下。说起这位符彦卿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有三个皇帝都做过他的女婿-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当时符彦卿被封为魏王兼天雄军节度使,天雄军在哪里,就是著名的河朔三镇,我们来看看地图,河朔三镇就是卢龙镇,承德镇(今河北正定)和魏博镇(今河北大名)。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向北可以抵御北**辽,向南可以监督京城开封,一旦朝内有事,不搞定天雄军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二方,顾命大臣。周世宗临死前任命宰相范质王溥为辅政大臣。范质是个直性子,而且奉公廉洁,长期担任宰相的位置。王溥的资格更老,这个人早在郭威时期就做了宰相,周世宗即位后契丹大举入侵,满朝文武只有王溥力主周世宗御驾亲征,帮助刚刚即位的周世宗稳定了局面,不但立了大功而且很忠诚。这是第二方势力。但是这一派都是文臣,没有兵权。
第三方,禁军。禁军驻扎在京城,是后周战斗力最强的军队。禁军包括两只部队,一支叫殿前司,另一只叫侍卫司。周世宗首先解除殿前司首领张永德的兵权,安排他最信任的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又把侍卫司首领李重进派到地方担任节度使,安排韩通担任侍卫司的副首领,调动军队的权利就在韩通手里。由此可见,周世宗把原来禁军的两位最高领导都换了人,而且还让他们互相牵制,有制兵权的没有调用权,有掉兵权的没有制兵权,表面看起来这样天衣无缝。谁知这恰恰成为赵匡胤利用的一个弱点。
周世宗安排了三方势力辅佐自己的儿子,以为后周天下可以高枕无忧,却没想到,他死后仅仅半年,三方辅政的格局就此彻底打破,老柴家的天下改姓了赵。
史书记载陈桥兵变发生的过程很快很短暂,仅仅5天就结束了,
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文武百官正在向年幼的周恭帝皇帝朝贺,忽然传来一个消息,说北方的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关于这个消息的来源是整个事情的关键之一,后面我们要详细分析。)当时主政的是符太后,也就是周世宗临死前新立的符皇后,她刚刚二十多岁,又是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赵匡胤立即掉动军马准备出城。
正月初二,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京城出了一股留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这个流言瞬间传遍了整个京城和禁军,但是非常奇怪的是,皇宫却没有听到这个消息。
正月初三,赵匡胤带领大军出城,走到陈桥驿这个地方,一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此时天色已晚,就驻扎在陈桥驿,当天赵匡胤喝醉了酒醉卧于军中。
这个时候,据《宋史》记载,军中有一个善于观天象的人散布流言说“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就是说天上出现两个太阳在搏杀。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这个流言很动摇军心。于是军中众将就聚集起来商议,大家认为,与其给年幼的皇帝卖命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天子。于是众将就先去找赵普和赵光义,说明来意,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普说“太尉赤忠,必不汝赦”,意思就是赵匡胤是绝对忠诚于柴家的,如果他酒醒了听到你们要拥立他为皇帝,肯定不会宽恕你们。但是众将认为另立天子的话一旦出口,已无退路。所以在众将坚持下,赵普和赵光义一边派人保护赵匡胤的家属,一边派人通知京城禁军另外两个高级将领石守信和韩申琦早做准备,这两个人也是赵匡胤的铁哥们。接下来的一切就等着赵匡胤酒醒。
正月初四,清晨,赵匡胤舒舒服服的睡到自然醒来,接下来的事情在司马光的《沭水纪闻》和《续资治通鉴长编》都有记载,等赵匡胤酒醒,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有个人拿着一件黄袍披到他身上,大家跪在地上参拜新天子,这就是著名的黄袍加身,于是赵匡胤喝点酒睡了一觉就糊里糊涂的被皇帝了。至于这个拿黄袍的人是谁,史书没有说。黄袍加身的记载,虽然源自正史,但是不管别人怎么想,笔者觉得这个事情根本就不符合逻辑,可疑的地方太多,后面我们要详细分析。赵匡胤严令部下不得惊扰皇帝和太后,然后大军仍然如来时一样,不扰民,非常有秩序的从仅仅四十里外的陈桥驿回到京城。
赵匡胤造反的消息传到朝廷,满朝文武皆惊得不知所措,宰相范质握着王溥的手,直掐到出血说“仓促遣将,吾之罪也”,王溥已经惊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所有人中只有一个人非常冷静,就是侍卫司的首领韩通,一得到赵匡胤造反的消息,立即就准备跑回家里组织抵抗。没想到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个人,追着韩通杀,韩通跑到家里来不及关门,就被来人一刀砍死,接下来杀了韩通一家。
正月初五,举行禅位大典,这个时候才发现仓促之际没有准备好禅位诏书,没想到翰林学士承旨(官名)陶谷从靴子里掏出个诏书就念,居然早就准备好了,赵匡胤对这件事情的反映,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是“太祖甚鄙之”。整个政变只用了不到五天时间,几乎不流血,因为只杀了韩通一个人,所以说几乎不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