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黄袍加身的故事视频(黄袍加身的故事视频播放)

七月网2400

"黄袍加身"的典故

黄袍加身(huángpáojiāshēn)

黄袍加身的故事视频(黄袍加身的故事视频播放)

解释五代后周赵匡胤在陈桥兵变,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帝。指登上帝位。

出处清·钱采《说岳全传》:“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示例子虚子《湘事记·军事篇二》:“然陈桥之役,赵匡胤~,遂膺天命矣。”

近义词自封为王、称王称霸

典故

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期,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

周世宗柴荣死后,他的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这时,赵匡胤看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公元960年,由归德军掌书记赵普和赵匡义等人指使,镇、定二州谎报军情,他们假称北汉和契丹贵族会师南下,攻打后周。后周宰相范质不辨真伪,急忙指派赵匡胤率军往北方抵御。当赵匡胤把部队开到开封以北二十里的陈桥驿时,赵匡义、赵普等将领,就把事先已经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黄袍是只有皇帝才能穿的衣服,诸将领一致向赵匡胤高呼万岁,拥护他当皇帝。于是,赵匡胤立即率领军队开回守卫空虚的京师,不费吹灰之力,便推翻了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

黄袍加身的典故

黄袍加身的典故是:赵匡胤发动取代后周并且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得七年元旦日,契丹来犯,庭议命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兵迎敌。正月初三,赵匡胤便领着大军出了开封城,天黑以前,驻军在开封东北40里地陈桥驿。就在当晚,军队哗变,不容赵匡胤反抗,将黄袍强行披在了他的身上。”

影响

在北宋取代后周的过程中,因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中没有发生以往五代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

北宋建立伊始,后周一些带重兵在外执行巡边使命的将领,如慕容延钊、韩令坤,都表示拥护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盘踞潞州(今山西上党)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及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起兵反抗,于是宋太祖亲率大军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击败李筠和李重进。

他们的失败,使得一些势力较小,又对赵匡胤代周不满的地方藩镇更感到无力与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这样,北宋在原后周统治区已基本上稳定了局势。

黄袍加身的故事

五代后汉时,郭威在澶州军变,数千将士发生兵变,以黄旗加于其身,拥立他为帝。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扩展资料:

郭威和赵匡胤,一个是后周开国皇帝,另一个是北宋开国皇帝。他们两为人处世都沉稳老辣,所以两人在身份和性格上有很多的相似点。赵匡胤还曾是郭威的部下,郭威也对他十分赏识和重用,所以赵匡胤在郭荣手下混的风生水起,而且直接参与了郭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在这些事中,郭威充分扮演了一个好老师的角色,教会了赵匡胤很多。可是唯一让郭威没想到的是,他竟然教会了赵匡胤造反,而且造的是自己的反,这是他始料未及的。短短的11年后,在一个叫陈桥驿的地方,赵匡胤自导自演了一部和郭威夺位情节几乎一模一样的剧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袍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