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上一句诗句是什么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上一句诗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作者】志南【朝代】宋
译文对照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注释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前两句叙事。写年老的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上一句是什么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上一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这句诗的意思是,这绵绵细雨仿佛想淋湿我的衣裳一样,不停地下着;迎面吹来的微风带着些许暖意,我已经不觉得寒冷了。其中杏花雨指的是杏花盛开时节的雨,杨柳风是一种应花期而来的节气风。该句出自宋代诗人志南所创作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全诗如下: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风不寒杨柳面”上一句是什么
原诗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出自宋代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意思是:细雨如酥,和风如丝。那杏花烟雨,欲沾人衣而不湿,何其令人惬意;那杨柳和风,吹在脸上凉美而不觉寒冷,它们是何等善解人意。
原诗: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宋代: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释义: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注释:
1、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3、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4、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作者简介:
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其法号,生平不详。代表诗作有《绝句志南》。
扩展资料:
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上饶二泉)诸人的风头那么前。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志南这首诗,语语清淳,从容不迫,在写景时充分注意了春天带给人的勃勃生机,富有情趣,所以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赞赏。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人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船登岸,拄杖而行,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
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