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心武的《班主任》的文学史价值
1、在刘心武的全部创作中,《班主任》具有最不寻常的意义,它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一个坐标点,标志着“文革”结束后中国文学的真正转机。
2、随着《班主任》的发表,越来越多的作品相继刊出。先是复旦大学学生卢新华1978年8月发表的《伤痕》,再是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
3、陈国凯的《我应该怎么办》、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宗璞的《弦上的梦》、郑义的《枫》等等,这些作品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反思“文革”的心灵史记录,更汇成一股文学潮流——“伤痕文学”。
4、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支旋律,它用极其深沉的调子唤醒了沉睡多年的人们,它是文学新潮流的一朵浪花。
5、《班主任》发表之后,刊物收到全国各地大量的来信,关切和肯定这篇小说所反映的现实和它的成就。这种情况说明这些小说反映的现实和刻画的人物,与读者有着血肉的联系;它的思想力量与人物命运,震动了广大读者,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6、之后,刘心武又连续发表了《没有讲完的课》《穿米黄色大衣的青年》《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五篇小说。这些小说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社会现实中人们关切的问题,引起了广大读者强烈的反响。
7、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冯牧:《班主任》从反映生活和挖掘思想的深度方面,塑造艺术形象的生动丰满方面,对我们的文艺创作应当说是有了新的增添、新的贡献……人民群众已经众口一声地肯定了这个作品,认为它表达了他们的思想,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8、文学评论家朱寨:班主任中宋宝琦、谢惠敏这两个形象概括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具有普遍的意义。
9、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曾镇南:《班主任》不但触发了整整一代人对自己一向深信不疑的某些观念、某些思维习惯、某些精神支柱的怀疑。
10、成为新时期文学对极左思潮进行持久、深刻、有力的批判的嚆矢,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文学上的先声,而且就它对整个文学创作文思想的扭转与开拓而言,其文学启蒙意义也不能低估。
11、原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语文教研室教员李书磊:《班主任》从它对谢惠敏的剖析和对文革的批判上来看是新时期文学的开端,而从这种剖析的保留性和批判的表面性来看它又是旧时期文学的总结。
二、刘心武的班主任是问题小说的佳作
1、关于刘心武的《班主任》是问题小说的佳作回答如下:
2、《班主任》是刘心武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77年《人民文学》第11期上,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
3、小说以北京某中学班主任张俊石接收一个小流氓插班生宋宝琦为线索展开情节,以“批判与启蒙”及对真实性的追求率先在文学作品中揭露了“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对青少年造成的严重后果、给青少年留下心灵创伤的社会问题。
4、该小说曾获得197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
5、刘心武196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十三中任教,目睹了文革期间极左思潮对青少年心灵的毒害。1974年,他调到北京人民出版社任编辑。出版社的工作为他提供了比在中学任教时更开阔的政治与社会视野,也体察到了文学复苏的可能性。
6、1977年2月,两报一刊的社论明确提出“两个凡是”。按照这种政治路线,刘心武作为编辑负责的两部作品都因为无法编造出“阶级斗争”情节而没能出版,这让他产生了放弃瞎编、书写真实、寻求改变的想法。
7、同年夏天,根据在中学工作时的见闻和长期以来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他在家偷偷写了《班主任》。虽然之前他曾发表过若干配合政治形势的文稿,但《班主任》却是他第一篇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自己真实认知的作品。
8、由于题材敏感,经过一番犹豫,直到初秋,他才决心将稿子寄给曾向来约过稿的《人民文学》编辑崔道怡。
9、在邮寄过程中,因为邮政人员不允许他在稿件中夹带给编辑的信,本就心情矛盾的他曾一气之下不打算把稿件寄出,但冷静下来后,他细读了自己所写的文字,认为还是应该寄出去。
三、《班主任》主要讲了什么
1、刘心武,生于1942年,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班主任》、《大眼猫》、《我爱每一片绿叶》,长篇小说《钟鼓楼》等。
2、短篇小说《班主任》是刘心武的代表作品,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收入短篇小说集《班主任》中。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是最早反映“四人帮”毒害青年学生的作品。
3、作品描写光明中学初三·三班班主任张俊石想接收宋宝琦——曾被拘留过的小流氓来班上学习,引起老师的不解与学生的反对,团支书谢惠敏甚至视此为一场阶级斗争。家访时得知宋宝琦偷过当时的“禁书”卖钱,但宋宝琦因为无知,不识书名、不知内容,只会给书里插图上的女子画胡子取乐。宋宝琦和谢惠敏都认为这些书——如《牛虻》、《战争与和平》、《辛稼轩词选》等是“大毒草”、“黄书”。谢惠敏认为,凡书店不出售、报刊不推荐的都是坏书。她还认为女生穿短袖衬衫和花裙子是“沾染资产阶级思想”。张俊石痛心地感到宋宝琦的堕落和“好学生”谢惠敏的“进步”所受“四人帮”毒害之深。
4、作者在文尾借张俊石之口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的呼声。小说深刻而痛切地揭露了“四人帮”推行的愚民政策和文化专制对青年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与创伤。
5、《班主任》标志着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在新时期的复归与深入发展。作者善于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融入对现实生活的评价。无论是对谢惠敏这一典型人物的刻画,还是对极左思潮的严肃真诚的反思,都对当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它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先后被译介到日本、德国、苏联、瑞士等国。
好了,关于班主任刘心武和班主任刘心武故事梗概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