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长津湖战役后对26军的处理(长津湖战役后对26军的处理是怎样的)

七月网2080

长津湖战役后对26军的处理是怎样的

虽然长津湖之战,我军在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均不占优势的前提下,予敌重大伤亡,但在战役后期美军在撤退时,第九兵团26军主力始终没有及时赶到并投入战斗,导致敌军两支主力师并未承受太大阻击压力,顺利南撤回东海岸的咸兴市。

长津湖战役后对26军的处理(长津湖战役后对26军的处理是怎样的)

所以在战斗刚刚结束,兵团司令宋时轮就当场拿下了26军主力的位置,并痛批军长张仁初的消极怠战情绪,甚至一度要撤销该军番号。

张仁初为此还专门写出万字检查来反省自己的失职,师长吴大林因前期情报侦查工作不细致、战中消极怠战、战后部队穿插不到位,为全军带来巨大损失和代价,差点被宋时轮枪毙,最后在多位同僚和上司的求情下,才背上了撤职处分,遣送回国停职反省。

长津湖战役之后,心中憋着一股劲的26军全军立下军令状,用荣誉来弥补遗憾。

抱川、涟川激战三十八昼夜,歼敌1万。五圣山、新岱里、平康坚守11个月,大小战斗565次,歼敌2万余。在1952年6月,26军从朝鲜回国时,共歼敌3.8万,居参战全军第5位。这次王牌部队,用铮铮铁骨和出色的战斗艺术,打出志愿军的军威,更打出了国威。

1950年11月27日,著名的长津湖战役打响。9兵团的对手是美陆战一师和美第3、第7步兵师以及韩军第1军团,敌人的总兵力为10万余人。虽然在兵力对比上9兵团占据优势,但后勤补给和武器装备却远不如对手。

针对这种情况,兵团司令宋时轮决定集中兵力分割包围敌人。具体部署为:27军围攻美7师所属的北极熊团,20军围攻美陆战一师第5和第7团,26军为兵团预备队。

战役打响后,27军副军长詹大南率领5个团的兵力对新兴里之敌展开猛攻。经过5个昼夜的苦战,将北极熊团全歼,并缴获了该团的团旗,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唯一一次成建制地全歼美军一个团。同时27军也在这场攻坚战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全军伤亡及非战斗减员高达1万人,其中大多数为冻伤。

北极熊团覆灭后,处在20军包围圈中的美陆战一师两个团为了逃脱被围歼的命运,死命突围。依仗着强大的火力和机动能力,最终突出了20军的包围圈,向下碣隅里逃窜。

为了全歼该敌,宋时轮一面命令20军尾追,延缓敌人的南逃速度,一面命令担任预备队的26军立即南下,抢在敌人之前攻占下碣隅里。

但26军最终没能完成这一任务,美陆战一师侥幸逃过一劫。战后9兵团召开了战役总结会,26军因为“贻误战机”受到了宋时轮的批评,还说要撤了该军的番号。

不料却被张仁初当场顶了回去,并说:番号是主席定的,你说了不算。事后看来宋时轮的确有理由生气,兵团12月2日就给26军下达了命令,要求他们在3日晚间赶到下碣隅里。

下碣隅里不仅是美陆战一师南逃的必经之地,而且这里还是美军重要的物资补给基地,当时在这里驻守的美军仅有两个排的兵力。

如果26军第88师能按时赶到下碣隅里,美军火力再猛,两个排也很难挡住我军一个师的进攻。一旦攻占下碣隅里,不仅能彻底堵死美陆战一师的逃路,还能获得志愿军急需的粮弹补给。

为了能使88师赶在敌人之前抢占下碣隅里,20军和27军各派出部分部队对敌人层层阻击,使美陆战一师每小时只能前进300米。

但88师师长吴大林接到命令后担心夜晚在雪地里行军迷路,一直拖到第二天下午才出发,比规定的出发时间晚了整整15个小时,行军途中又遭到敌机的密集轰炸,全师伤亡过半,直到12月6日才赶到下碣隅里,此时敌人早已撤退。

阻击部队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为88师争取时间,但88师却没能按时完成前插任务,致使美陆战一师的两个团从下碣隅里逃脱,所以宋时轮有理由生气。

但张仁初也觉得自己委屈,26军接到兵团命令时还在袂物里和西德里一线,距下碣隅里有70多公里的距离。88师就算拼尽全力,恐怕也很难按时赶到,而且途中还要面临敌机的轰炸。

虽然没能按时赶到下碣隅里,但26军此后一直在努力弥补这个过失,尽了全力去追击敌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且除了88师之外,26军另外两个师的表现并不差。

因此,当宋时轮说出要撤了26军的番号这句话后,张仁初才顶了回去。88师之所以没能按时完成穿插任务,除了师长吴大林指挥失误外,兵团把26军放在离战场一百多里远的地方,也是一个不小的失招。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作战过程

第一次战役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集中3个军另1个师于西线给“联合国军”以突然性打击,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

第二次战役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西线六个军主力在清川江地区。东线3个军在长津湖地区发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放弃平壤、元山,退至“三八线”以南。

第三次战役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发起第三次战役。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占领汉城。

第四次战役

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联合国军”发现志愿军补给困难,第一线兵力不足,于1951年1月25日恢复攻势。第一阶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战线顽强抗击,集中主力6个军(军团)在东部战线横城地区实施反击,但未能打破“联合国军”主要方向上的进攻。第二阶段,为了以空间换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全线转入运动防御,3月14日,撤出汉城。在“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抗击“联合国军”。

第五次战役

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反击战。4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首先集中志愿军11个军和人民军1个军团于西线实施主要突击,再次越过“三八线”,接着,志愿军转移兵力于东线,至6月10日,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地区。

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

中央军委于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战争指导思想和在军事上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要求志愿军作战应与谈判相配合、相适应。

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1951年8月中旬~10月下旬,“联合国军”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的战法,并从8月开始,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对此,中朝军队在反“绞杀战”中进行了战术反击作战。“联合国军”方面于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达成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协议。

志愿军为坚持持久作战,巩固已有阵地,创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同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防御体系。从而由带机动性质的积极防御,转为带坚守性质的积极防御;由主要用于坚守战线、消耗敌人的阵地防御,逐渐转向以歼灭敌人为主的阵地进攻;中朝人民军队在打小歼灭战的思想指导下,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抢占中间地带,夺取其突出的前沿阵地和支撑点。1952年秋,在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上甘岭战役中,粉碎了“联合国军”发动的“金化攻势”。

1952年冬,朝鲜停战谈判仍无进展。中朝人民军队从1952年底起,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反登陆作战准备,至1953年4月全部完成反登陆作战准备工作。

1953年发起夏季反击战役,迫使“联合国军”方面作出妥协。7月中旬发起以金城战役为主的进攻作战,促进了停战的实现。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战斗部队撤离朝鲜

朝鲜停战实现以后,为了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和进一步缓和远东的紧张局势,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4年9月到1955年10月的一年多时间内,先后分三批主动从朝鲜撤出19个师的部队(其中,1954年9月16日至10月3日撤出7个师,1955年3月31日至4月20日撤出6个师,1955年10月10日至26日撤出6个师)。这一主动行动,受到朝中人民的一致拥护和国际舆论的普遍赞赏。1958年2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表声明。决定于1958年底以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归国的6个师8万人,在3月16日至4月25日期间回到祖国。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批归国的6个师及其他特种兵部队共10万人,从7月11日起,至8月14日止,陆续回到祖国。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归国部队,包括志愿军总部,3个师和后勤保障部队共7万人,在9月26日到10月26日先后回到祖国。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监督停战协定中关于非军事区与汉江口的各项规定的执行;指导联合观察小组的工作;协商处理任何违反停战协定的事件;担任敌对双方司令官间传递信息的中介;制发其工作人员及联合观察小组的证明文件与徽记;指导遣返战俘和使战争难民返乡工作等。自停战以来,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先后召开了400余次会议。军事停战委员会由10名高级军官组成,其中5名由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共同指派,5名由“联合国军”总司令指派。军事停战委员会作为联合机构,不设主席。在《中国二十一世纪通鉴(1901-2000)》第五册第十九卷记载:“1994年8月30日,中国调回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外交部副部长唐家璇同朝鲜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宋浩京举行会谈……考虑到朝鲜方面的要求,根据朝鲜方面已召回军停会中的朝鲜代表团以及军停会事实上已停止运转的现状,中国政府决定调回军停会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

由于1991年朝鲜方面开始抵制军事停战委员会,1994年,考虑到朝鲜方面的要求,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召回了驻板门店的军事停战委员会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1994年12月15日,派驻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朝中方面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从朝鲜平壤奉调回国。

标志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完成了历史使命。

难、难、难!长津湖战役英勇悲壮的20军(二)

作者:一山

1950年11月25日夜幕刚刚降临,在朝鲜清川江以北地区,志愿军50军、39军、40军、38军、42军自西至东,开始了全面出击,这是西部战线。27日下午,志愿军9兵团20、26、27军也在东部战线开始了总攻,这就是70年前朝鲜战场震惊世界的第二次战役东部战线作战,史称长津湖战役。

志愿军投入9兵团的3个军12个师,总兵力约15万人,其中20军辖58师、58师、60师和89师计50569人。对于20军在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的表现,我想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英勇悲壮”。

说20军英勇,是因为20军作为9兵团的“狠角”,在这场被称为“世界军事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中,不畏强敌,敢于争锋,击退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陆战第一师,使其减员7321人,从而让美军官兵闻之胆寒。为收复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一举扭转战场态势建立了重大功勋。

说20军悲壮,是因为20军为整个战役作出的牺牲最大。整个战役9兵团此战九兵团减员高达4万余人,其中冻伤达3万多人,冻死4000多人,冻伤减员达兵团总数32.1%,严重冻伤达22%!而20军减员比例更高,战斗伤亡达7000余人,冻伤冻死达11000余人,几乎到了失去战斗力的地步。毛泽东主席专门给20军发电报表示高度肯定和关怀:“……20军此次入朝作战,打得比较艰苦,战役结束之后,可以到咸兴五老里为中心进行休整,那里比较暖和。”

翻开“志愿军英雄册”,总部命名的特级英雄、一级英雄和一级模范共57人,而20军就有11人,其中特级1名,排名第一。而其他排名情况是:排第二的是26军和空军,各6名;排第三的是15军、27军、40军,各5名;排名第四的是12军、47军,各4名;排名第五是68军,3名;排第六的是38军,2人;还有23军、39军、42军、63军、67军和铁道兵各1人。20军是当之无愧的志愿军英雄之最,如果加上二级英雄和二级模范,竟然高达52人之多。

这个数字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想它意味着20军的功劳最为突出,这就是论功行赏;我想它意味着20军的牺牲最大,这就是对英雄们的慰藉。

难、难、难!穿插分割最艰难

——长津湖战役英勇悲壮的20军(二)

1950年11月5日13时,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向20军、26军、27军发电,指示部深入长津湖作战,强调军师团营均应沟通电话联络,在战斗发起前军师暂停电台通讯,禁用号音以严格保密。

也就是说,9兵团在11月7日入朝的前两天,整个部队就“静默”了20天,直到11月27日突然在长津地区对“联合国军”发起攻击,15万人才“大白于天下”。就在这20天里,按照宋时轮的命令,9兵团各部秘密行动,20军穿插包围,27军攻城拔寨,26军作为预备队,于11月26日进入预定战斗位置,完成对美军的分割包围。

宋时轮给20军的任务是穿插、分割、包围。军长兼政委张翼翔判断,以美军陆战第1师之骄傲,进至富盛里之后,会转向柳潭里西进,也会与同在长津湖地区作战的美第7师分开,因此,决定给美陆战第1师布一个“口袋”:令58师预伏在富盛里、上坪里一带,一旦战争打响,立马拿下并攻击下碣隅里;令59师又267团预伏在新兴里、西兴里等地,切断柳潭里与下碣隅里的联系;令60师预伏在古土里以北有利地形,以坚决阻击南逃、北援之敌,并趁机占领古土里;令89师预伏社仓里,战斗打响时,主力向上通里、下通里前进,以切断长津湖地区美军的退路,并阻击增援之敌。

穿插难,20军在国内作战时从来没有遇到过

要按时到达战役集结指定位置,实现对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分割包围,首先必须进行艰苦的穿插!而20军是著名的新四军老部队“1纵”,作战经验丰富,恰恰最善于穿插。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无论是独立作战还是协同作战,无论在战役中担任主攻还是助攻,20军都极善于灵活运用穿插,而屡建奇功,堪称“穿插大王”。

——1940年10月,在抗日战争陈毅领导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反国民党消极抗日顽固派的黄桥战役中,1纵将开进中的独立第6旅分割包围于高桥一带全歼,为整个战役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全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所率89军11000余人。

——1946年12月,在解放战争宿北战役中,陈粟集中山野4个纵队和华中1支纵队,围歼国民党整编师11师和69师。1纵像一把尖刀向敌人纵深猛插,将两个整编师分割开来,为全歼69师,重创11师,取得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7年2月,在莱芜战役围歼张灵甫整编74师战斗中,1纵主力从整编25师与74师的结合部向南猛插,抢占了天马山、蛤蟆崮、界碑等要点,割裂了敌两个师之间的联系。战后粟裕说:“在各纵队的配合上,第1纵队最吃力,在整个战役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就算第一功。”

——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黄百韬兵团所属国民党整编63军窑湾渡河计划落空后固守待援。1纵不给敌以喘息机会,在行进间分别由东、北、东南三面将整编63军包围,急促勇猛发起攻击,全歼国民党63军,创造了以一个纵队歼敌一个军的战例,为在碾庄歼全歼黄百韬兵团奠定了基础。

……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以穿插、分割、包围作战著称的部队,在异国他乡极度陌生的地方穿插,在环境异常恶劣条件下穿插,20军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国内作战,地域广阔,可以大范围地运动,可朝鲜北部的地形多是高山峻岭,山峰高过千米,甚至达到两千米,悬崖绝壁,而且是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树茂林密,我军的运输车辆无法通行,火炮,粮食装备运不上来,部队行动受地形狭窄限制,极大地影响了机动速度

从朝鲜的边境到长津湖,最近的也有二三百公里,为了达到奇袭的效果,只能选择最难走的山路,昼伏夜出,连续急行军,秘密开进。部队遇到的问题首先是没吃的。由于美军强大的空中力量封锁,志愿军的装备给养几乎无法送到前线官兵手中,战士所带的口粮吃完了;又因隐蔽和防空,无法生火做饭,煮熟食物,每天只能吃两个冻土豆,渴了就抓一团雪塞在嘴里,收集被炸死的骡马肉吃。第二个问题就是奇冷。在战役展开前的20多天里,零下20多摄氏度是家常便饭,来自江南水乡的战士中很多人生平第一次看见雪,没有御寒经验,没有保暖的棉衣,就把草裹在身上御寒。每日上报的冻伤数字不断增加,有的战士还未投入战斗就被冻死。

穿插难,新历者回忆往事心情无一不沉重

穿插难,究竟有多难?还是听听那场战争的新历者如何说吧。以下的回忆选择于这些亲历者的著述、访谈和书信——

时任58师172团1营排长王学东回忆:在进入北朝鲜的第一个星期,我们遇到了一些想不到的困难。首先,后勤保障没有跟上我们的战斗部队。战士们不得不自己背着所需的弹药和用品。当时我们团没有食物,我们不得不拿我们的毛毯、毛巾,甚至药品,和当地的朝鲜老百姓换大米和蔬菜。其次,寒冷的冬天也给我们部队的行军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对北朝鲜的冬天会有多么寒冷没有一点概念。当部队进入朝鲜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冬装,没有手套、帽子以及棉鞋等冬天的必需品。我们部队的战士大多是来自年平均气温在22摄氏度的华东地区。我们师在第一个星期就有700名士兵因为严寒掉队了。第三,运输成为另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了隐藏10多万人的行踪,9兵团的两个军在没有卡车的情况下,穿过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师部炮兵营中有些马匹不肯在覆盖着积雪的、沿着悬崖的羊肠小路上走。这样走实在是太滑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同志就想出了办法,将羊毛围巾盖在悬崖边的冰雪上,用这方法使马匹安全地通过了小路。

时任59师176团2营教导员马文考回忆:部队仓促入朝导致种种困境,除了装备和补给,还缺少向导和翻译。9兵团使用的地图是日伪时期的,找不到向导给作战徒增了很多困难,一些部队就是因为走错了路,耽误了宝贵的时间。抗美援朝初期,美军有“三大件”:飞机、大炮、坦克。“三大件”都是志愿军没有的。美国空军占有绝对制空权,肆无忌惮地轰炸扫射。美军飞机发现部队后,马上低空扫射,接着开始轰炸。部队还可以钻进森林隐蔽,火车可以进隧道,刚卸下的物资只能挨炸,大米、面粉被炸得精光。看着四处飞溅的面粉心中充满愤恨,战士们刚进朝鲜就要饿肚子了。

时任60师178团1机炮连指导员张钦寿回忆:我们是穿着江南的棉衣来到零下几十度寒冷的朝鲜,一下子的寒冷使南方过来的部队难以适应。加上入朝时仓促,领到御寒装备有限,只能几个人就共用被子和大衣,宿营时几个人挤在一起相互温暖。朝鲜战场山高道路崎岖,行军打仗每个人还要背负武器和几天干粮,机炮连每班仅有一匹骡马,遇到高山道路崎岖骡马进不去,为保证连队82迫击炮和重机枪武器的数量,所有装备就要靠人背到阵地。一个班一挺重机枪要6个人背,分背枪身、枪架,枪机还有其他人一人背一箱200发子弹(入朝时重机枪还主要是马克芯重机枪和日式92重机枪枪身笨重;迫击炮的炮身、炮架、炮底架需要6个人轮流背;四个弹药手,一个人只能背一箱两发炮弹,班长背瞄准镜等其他武器。打仗挖工事洋锹、洋镐是战士“第二生命”也是战士们必带武器。在快速前进或转移撤退时,我们不得不减重扔掉个人衣物,保证行军速度。

时任89师作战科书记李士瑜回忆: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没有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有一个班长叫饶银昌,他的肚子冻坏了,走一路,血淌在雪上面,很清楚,结果他行动的时候,后面的巡逻队和指导员发现了,就赶快找这个人,一看他出血了,想用刀把它割下来,处理都不好处理,一处理处皮就掉不来,很苦的,指导员动员他是不是到后方去,不要到前面去了。不行,我要到前面去,要打好这一仗。到卫生队六七华里路,找破布将膝盖包起来,爬着走,从晚上一直走到天亮才走到。

时任20军战地记者马真划回忆:我印象最深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性难以想象,非常残酷战斗打响之前,我在团指挥所里。团长要求每个班拿出一条被子,剪成一块一块的用来包头包脚,防止冻伤。可是枪声一响,战士们冲锋追杀敌人,那些棉布条条都甩掉了。战斗一停,绝大多数的战士的双脚便失去了知觉。我蹲在防炮洞里也冻伤了,双脚水肿,无法采访。我忍着痛爬进了山洞,听见哭声一阵一阵的,见医护人员正在给伤员包扎,有一个伤员鞋子脱不下来,整个大腿以下都冻得僵硬,整条腿皮肤都发紫,最后连皮带肉一起“脱”下了,伤员早就失去知觉了。不止他一个伤员,几乎被送进包扎所的所有冻伤的伤员,鞋袜都脱不下来。我被这个场景感动了,决定留下来采访。

时任60师179团副教导员杨石毅从朝鲜写给弟弟的信(摘要):为什么我们能取得这次战役的全胜呢?这里我想举一些艰苦的事实。1.没饭吃饿肚皮:入朝后的第5天,受到美国空军强盗摧残的朝鲜,经常以苞米黄豆作主要粮食,油是根本找不到一滴,口渴吃冷水,营养不足黄豆充饥,弄得大家上吐下泻,地蛋(番薯)救活了我们的生命。在无后方作战当中,仅仅搞到一些地蛋生吞熟剥的地度过了3天,地蛋光了,只有挨饿,或白雪充饥,两天没吃的,我想想实有说不出的难过,但是为了任务,我们始终咬紧牙关,战胜了困难完成了任务。2.冻得留下半条命:朝鲜的天气恐怕你是想像不到的,现在已经零下20多度(最冷时零下40多度),在冰天雪地中我们不但坚守了阵地,而且和美帝争夺了每一个阵地,展开了反复的冲杀。呼呼的西北风,几尺厚的白雪,不融化的冰冻,仅穿一件棉衣的我们,在这样酷寒的天气里,哪里不使人冻死与冻坏呢?身体瘦弱的少数同志,被酷寒的天气夺去了他们年轻的生命,占部队三分之二的同志冻坏了手脚,甚至部分冻成了残废,锯了手脚。天气冷到这样的程度,冻得这样的惨状(冻起大泡、溃烂、皮肤细胞坏死、手脚枯干),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所见到的。3.火海中与敌厮杀:我们仅以十八世纪的武器,战胜了20世纪50年代机械化装备的美国部队,这是不容易的事情,这也说明了这次战役的艰苦残酷性。白天晚上数百架美机轮番不停地在我们头上扫射轰炸,各种口径的大炮轰炸不息,坦克汽车向我们阵地猛扑,自动武器在接敌之际横扫着我们。但是有气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但没有被这些所吓倒,相反战胜了敌人,缴获这些武器,武装了自己,第二天又请美国烂屎兵尝尝自己火器的辣货的味道。

穿插难,在英勇善战的20军面前再难也不怕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连生存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20军在滴水成冰的酷寒中,志愿军官兵们忍受着极度的饥饿和疲惫以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凭借着打败美国野心狼的万丈豪情,翻越积雪覆盖的崎岖山脉,向着目的地前进!这些被冻得瑟瑟发抖的部队依旧士气高昂,在缺乏地图的情况下,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隐没在朝鲜冰雪皑皑的群山中。

刚过鸭绿江到江界,朝鲜老百姓纷纷过来,看到志愿军连连摇头,说人民军的装备比你们好很多都没有打好,你们这个样子能打吗?60师政治部主任徐放徐放充满自信地告诉他们当中会汉语的:“我们打仗有名的嘛,怎么不能打啊,不在于装备好坏,根据你们说的情况,好像把美国打败有点困难。你们放心吧,我们有决心打败美军!”

89师是先头部队,其267团在行进途中和美陆战一师的第7团运输大队遭遇,出国穿插中的第一个遭遇战就打出了声威,打得美军丢下大批物资狼狈逃窜,这一仗缴获的3000条羊毛军毯,因不够一人一床,师政委王直指示全部剪成小块,分给每个战士用来包手包脚御寒,成为九兵团中非战斗减员最少的一个师,战后,王直因此受到宋时轮兵团司令员的表扬。89师各级指挥员在穿插途中,想了许多办法应对寒冷。有位营长秦书宝,灵机一动,命令战士们把棉被剪下两寸,自己缝制手套、耳套。这个营的战士手不冻,耳不肿。张翼翔军长得知后说:“自力更生,克服困难,要表扬,要推广!”

59师进入朝鲜接到赶到长津的作战命令后,必须于11月11日翻越牙得岭。可是戴克林师长拉到前卫团报告,过牙得岭没有路,派侦察科长带人侦察同样没有路。牙得岭海拔2125米,积雪深厚,悬崖峭壁,从地图上的双虚线看是有路的,原来是旧日军用地图的问题,询问当地大爷得知,原来的路已被日本人改成用电缆上下牵引运输矿石的小铁轨了。可是这儿再没有别的路可走了,绕道要绕很大圈子,“任务紧迫,不能耽误时间,不能影响战斗任务!”戴克林命令,除炮兵团和后勤大车无法绕道外,大部分人马就在这儿翻越牙得岭,“爬也爬过去!”晚7点开始行动,此时漫天飞雪,山体冰冻,坡陡溜滑,他们顶着严寒,手攀脚踩枕木,像爬云梯一样一格一格往上爬;骡马的驮架由几个人轮流向上扛,骡马则由前面的人拉后面的人推,攀援而行。有位机枪手因扛着轻机枪,一脚未踩上枕木,即刻滑下山坡,掉进山谷,再也没有回来。就这样,11月12日,59师全部翻过了牙得岭,继而以5天强行军,按时完成了战役集结。

58师174团特务连副连长张成阁的任务是,带领侦察兵在前方侦察敌情,为全团开路。因为20军担任9兵团的前卫,他们得来的敌情要通报给师、军和兵团,为上级首长判断情况、定下决心提供第一手资料。张成阁带着侦察分队,翻山越岭,边侦察边前进。途中冻伤的人不断增加,有的人爬着爬着倒下去,直至被冻死,但是队伍依然不停。

11月26日,大雪纷飞。58师进入大清里,积雪把山坡、沟壑、屋顶、树木连成白茫茫的一片,面前被东白山挡住了,又是过去日本军用地图的问题!从地图上的虚虚点点看是有小路的,师侦察科向村民调查得知,早年有人曾上山打过柴。于是派出172团一个连开通道路。可东白山山险林密,加上齐腰深积雪,根本没有道路。可是26日下午4点就要发起攻击。在师副政委朱启祥的建议下,黄朝天师长决定让172团参谋长刘锡文带2营绕道仓里、三岱坪、水铁里约70公里,这可不是平地70公里,也不是正常气温的70公里,而是大雪覆盖的70公里山路。刘锡文接到任务后,立即出发。虽然2营一口气奔袭50公里后,接到延迟一天发起进攻的命令。但刘锡文和2营在军令面前表现的是一往无前的。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20军在几乎没有补给、严格进行隐蔽伪装的情况下,昼伏夜行,忍受着饥饿与疲劳,奔袭在齐腰深的大雪中,创造了连续行军10多天、平均日行军30公里的速度,终于悄无声息地进入到预先埋伏位置。

此时,美国第10军所属的美陆战第1师占领长津湖地区的古土里、下碣隅里、柳潭里一线,摆成一字长蛇阵。11月23日,美第10军制定了总攻作战计划:陆战1师担负主攻,首先攻占柳潭里以西约90公里的武坪里,打通武坪里之后,便可取道鸭绿江边,然后向江界继续挺进;第7步兵师助攻,在陆战1师东侧展开,沿长津湖东岸向柳潭里推进,以掩护陆战1师的右翼;韩军第3步兵师负责掩护陆战1师的左翼,并保护后方地区,进攻的时间是27日。

26日这天,北朝鲜北部一片冰雪,白天气温已是零下20多度,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却登上了直升机“摸情况”。为了能把地面上的情况再看清楚些,史密斯打开了舱门,猛烈的寒风立即穿透他厚厚的皮夹克刀子一般刺入了他的骨髓中,极度的寒冷!史密斯看了挂在舱门边的温度计,是零下40!史密斯前些天怀疑北进遇到不测,对于阿尔蒙德军长的命令一直软磨硬抗,部队停滞不前。此时,看到,他想是自己过虑了。于是27日下达了继续进攻命令。

精明的史密斯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此时,9兵团已有7个师11万多人,经过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和穿插,神不知鬼不觉地出隐藏于他们的眼皮底下。20军的参战部队在冰雪荒原中,已经潜伏了整整6昼夜。等待着27日总攻的命令。(一山根据有关史料、著述、纪实作品综合整理)

89师领导1950年9月入朝前于山东兖州与20军军长张翼翔(中)合影。政治部主任罗代周(左一)、副师长陈玉才(左二)、政委王直(左四)、师长余光茂(左五)

作者简介:一山,资深媒体人,20军退役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