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扩展资料: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用“道”来表示宇宙大自然、人生的真理实相。这些实相本来没有名字,只是一个实体的存在,人们为了沟通的方便,也是由于2500年前人们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当时世界相对封闭没有通讯往来。
所以,佛陀用“空”,耶稣用“上帝”,穆罕默德用“真主”来分别表示宇宙大自然、人生的真理实相。我们用“道”来描述、诠释宇宙大自然、人生的真理实相,这只是语言文字、理解想象、思维推理,它与我们实际体证到的宇宙大自然、人生真理实相的那个“道”,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因此,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例如,就以新疆的哈密瓜为例说明这个道理,现在要做一个买哈密瓜的视频,视频上面有人在卖哈密瓜,其中有人在买来吃哈密瓜,并竖起大拇指称赞哈密瓜怎么香!怎么甜!吃到嘴里怎么美妙等等。
而只看视频的人,如果当下没有吃到哈密瓜的话,也只能是饱饱眼福、耳福罢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理解想象,而没有实际体证的意思,只有当我们真正亲自吃到哈密瓜,亲自品尝到了哈密瓜的香、甜、美味时,才是真正的亲证。
我们修行解脱就是要透过这些语言、文字、经典,这些指月的手指、工具,去看到、亲自求真求证到宇宙大自然、人生的真理实相。“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用“名”来表示宇宙大自然现象界的一切人、事、物。
人们为了沟通的方便,对现象界的一切人、事、物,进行了命名、分类、注册,并且写入百科全书中去。但是,写在百科全书、经典中的名相,与现象界人、事、物的实际存在,有很大的不同。
就像百科全书中记载的哈密瓜再怎么好,你却吃不到它的味道,而实际长熟的哈密瓜,我们就可以品尝到它的美味一样,这就是老子所讲的“名可名,非常名”的真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全句是什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
这句话可以从二方面解释。
一是从修仙方面解释;
下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修仙方面相对简单:第一个“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据修炼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意思“道”是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
“名可名”
前一“名”是事物宝器法器或修炼方法的名称,是可以命名定义出来的,“非恒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意思你见到的事物和方法并不是前人见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会变化这层意思外,还有每个人的经历和角度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时刻看到事物也会盲人摸象,只见到其中的一面。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炼方法解释是最常见不过的。
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
《左传》:“天道远,人道迩。”《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兵者,诡道也。”等。又如老子说“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观念。
“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有人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实际上是错的,事实上每一个一都是万一,都是不一样的,不能混同。
二是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修炼问题。
“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如果从事学习修仙或专讲修心养性之道的立场来讲,读成“常无欲”与“常有欲”是从自己修炼角度看问题。“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从无生有从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是万物的源。
提出“道”,同时提示我们,不可执着道是一般永远不变的恒道。接着又强调,不可执著“名”相而寻道,也没有永恒的“名”,如法国革命先烈追求的“名”,在今天许多人看来也是不理解的。
其次,便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名是道的外相”,是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因此,在形而下(名)的情况下而要体认形而上之“道”,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去体认它的本源和本体,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名”。如要更透彻精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
扩展资料:
语出《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淮南子.本经训》:“然天下莫知贵其不言也。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元.马致远《任风子》三折:“自从跟着师父出家,打水浇畦,口里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元.无名氏《鸳鸯被》楔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贫道乃玉清庵刘道姑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