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主要内容讲什么
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是:
1936年,为寻找东方魅”的美国青年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使命感,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冒险深入到红色中国临时首都陕北小镇保安,采访了毛泽东,以及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一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红军战士和苏区百姓。
亲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的风采,不仅领略到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信仰,还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把红色中国推介给全世界,并发出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性预言。
扩展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风格独特,既具有丰富性,也具有统一性。影片以纪实为主调,杂糅了戏剧化段落、写意化风格,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从整个叙事框架到几乎每一个重要的段落、重要的场景都尊重历史,努力做到有据可查、有史可依。
都既高度尊重历史,又鲜明树立了人物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影片不像传统戏剧式的结构,但是整部影片包括流动的这些视点,产生强大的戏剧张力,吸引观众。
明丽的地域元素,为影片奠定了一种温暖的底色,这温暖寓意着历史和未来。这种灵动的电影镜头和诗意的电影语言,是影片独到的艺术特色。
红星照耀中国主要内容是什么
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在“红星”向世界传播的70多年时间里,斯诺带给世界的不仅是一个真实的“红色中国”,还包括大量的新闻照片、毛泽东的长征律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等。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红星”为顺利出版而化名的中译本《西行漫记》,以及相关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记》《红旗下的中国》等都曾被查禁。直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夕,上海和香港又出现了《长征25000里》等几个新版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多场政治运动中,出自外国人之手的“红星”一度在中国国内渐受冷落,但在世界各地依然风行畅销。直至上世纪70年代初,斯诺的再一次访华,“红星”得以作为“内部刊物”再度印发。
改革开放后,“红星”重新被“擦亮”,除了早年复社胡愈之团队的译本外,又多了董乐山的新译本。到1984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斯诺文集》时,《红星照耀中国》的名字得以恢复,“西行漫记”转为副题,这一年仅文集征订就超过28500册。
扩展资料:
“红星”畅销世界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诺尔曼·白求恩和柯棣华都曾阅读这本书,它成为促使他们下决心来华工作的主要动因之一;从二战时期,到上世纪末,美国多任总统承认曾阅读“红星”,这本书也成为他们决策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参考;在日本、韩国,学者也把阅读“红星”作为了解20世纪中国的“一把钥匙”。
作为“红星”的主要翻译者之一,胡愈之在1978年的中译本序言中写道,斯诺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这个年轻时曾经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印刷学徒、海员的新闻记者,拥有惊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才使他认识了问题的本质,这是西方的一些所谓“中国通”所不能办到的。
“斯诺对中国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事件本身深度、全方位的参与。他不仅仅准确记录了历史,还准确预测了未来的趋势。”孙华认为。
现在,斯诺的部分骨灰就安葬于当年他奋笔疾书“红星”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斯诺墓前仍会定期有人祭扫,但显然不是每个路人都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各种往事。
译者们认为,该作品传播70多年之后,重读《红星照耀中国》依然不会过时。事实上,在每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期,“红星”仍在照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主要内容简介
红星照耀悬赏两百万元首级概括如下:
《红星照耀中国》是具有满满正能量的一部书。
全书主要以“探索红色中国——去红都的道路——在保安——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长征——红星在西北——去前线的路上——同红军在一起——战争与和平——回到保安”这样的路线叙述中国革命事业,通读全书后我看到了革命先烈敢于牺牲,奋身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心,他们不分阶级、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他们信仰坚定,全身心献身于民族革命事业。
拓展资料: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6.6-1936.10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题目中“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特指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
2.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的评价。
3.红军对沿途群众的革命政治宣传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经历炮火硝烟,跨越千山万水的艰难征途中,红军将共产主义的火种播撒在神州大地,让身处落后偏僻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第一次了解到这支“为穷人谋利益”的部队,激发了无数贫苦工农奋起革命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