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的道理是什么
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南辕北辙》寓言故事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想到达南方,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南辕北辙说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合实际情况。如果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会离目标越来越远。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做一件事情前先树立正确的目标。
以上是百度百科的一些观点,我个人认为啊,南辕北辙在对于珍惜时间、珍惜金钱这一方面来说好像真的只是傻瓜才会做的事;但是,假如这件事有了一些背景,像是一些非做不可的事、或是不可告人的目的,就不一定是傻子才会做的事了,有时候,正常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获得某种利益也会欲擒故纵“南辕北辙”的。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原文: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白话译文:
我今天来上朝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好。’
我说:‘你的马虽然很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好,就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此文出自战国·刘向《战国策·魏策四》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作者简介:
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长安,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
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楚辞》是刘向编订成书,而《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成书。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南辕北辙》寓言故事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本文整理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欢迎阅读。
《南辕北辙》的寓意在做一件事之前首先要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达到所想去的目的地;相反如果方向走错了,那么离自己最初所想的方向便会越来越远。
《南辕北辙》的故事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路上遇到一个赶车向北走的人,我告诉他:您的马虽然好,路费虽然充足,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如果想称霸诸侯,就不应该依仗国家强大去攻打小国。
季梁简介①春秋时随国人。为随贤臣。曾劝随侯勿信神之保佑,当修政和民。楚武王三十五年(前706),楚欲伐随,以有季梁在随而罢。事见《左传·桓公六年》。②战国时人。魏惠王恃国大兵精,欲攻赵邯郸(今属河北)以广地尊名,他闻而往见魏王曰:“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欲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见《战国策·魏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