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黄州寒食诗帖?黄州寒食诗帖原文

七月网1900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黄州寒食诗帖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黄州寒食诗帖原文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黄州寒食诗帖?黄州寒食诗帖原文

黄州寒食诗帖的帖怎么读

帖,多音字: 在这里读第四声

[tiě]便条:字~儿。;邀请客人的纸片:~子。请~。;写着生辰八字的纸片:庚~。换~。

量词,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一~中药。

[tiè]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碑~。字~。画~。

[tiē]妥适:妥~。安~。;顺从,驯服:服~。俯首~耳。;姓。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作品字体特点是什么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扩展资料:

《寒食帖》是苏东坡遭受人生低谷时候凄苦生活的自叙,全文为行书二首,共17行207字,笔蘸浓墨,娓娓道来。开篇行文字体较小,诗文写至后面时情绪似乎突然高涨,个个大字,跌宕起伏。诗中“年”“中”“苇”“纸”四字皆用长竖牵丝,似乎述说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哀伤,全诗皆笼罩在潮湿破败的氛围中。

苏轼一生多次遭受贬谪,却愈发坚毅。此篇书法墨色饱满,飞扬飘逸,若是让东坡再写一遍,只怕是再也写不出来了。正符合他自己所提出的“无意于佳乃佳”(不刻意求佳,自然能达佳境)的艺术观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寒食帖

寒食帖全文

《寒食帖》是北宋苏轼行书的代表作,全文如下: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白话文意思是: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

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坟墓都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

诗的内容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通篇书法却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寒食帖(书法名帖)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