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道教研究简介
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与其他各洲都有大洋间隔。二十世纪的两次大战对于澳大利亚都没有甚么影响。但是,由于历史和人口等原因,澳大利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似乎比起欧美一些国家显得要缓慢。澳大利亚对于中国的研究,同样不如其他欧美国家。
自从柳存仁教授加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事业以后,澳大利亚的汉语教育和汉学研究有了起色。近四十年来,澳大利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研究人才。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崛起,华人移居澳大利亚人数的增加,以及澳中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澳大利亚对于中国的研究也日益重视,并且在国际汉学研究领域中赢得了自己的席位。当然,澳大利亚的道教研究首推柳存仁教授。
学者柳存仁柳存仁(LiuTsun-yan,1917-),字雨生,原籍山东临清,十世前移居广州,为汉军驻防正黄旗,即旗下人。存仁之名为其舅公左子兴秉隆公所取名。雨生之字为其友人星相家袁树珊所起。袁树珊认为柳存仁的「八字」中五行缺水,故以「雨生」为字。柳存仁出生于北京,自幼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等,及长后熟读《四书五经》,均能背诵。十二岁时,离京到上海继续中学学业,曾就读于东吴二中、光华中学等。在中学时,柳存仁就喜欢读小说和写小说,特别是当时的新作家,如鲁迅、周作人、叶圣陶、老舍、沈从文、茅盾等人的作品。后改学散文,常投稿于《论语》、《人间世》等文学刊物。
1935年从上海考入北京大学国文学系,受知于郑奠、罗常培、郑天挺和孙楷第等先生。柳存仁在回忆北京大学的学习生活时曾说,「北大的课程的富于中庸性,其原因就在于她确是领导你进了比较合乎理想的、不偏不倚的真正的学问的大门」,「它的整个生活合于至善」。在北大学习时,柳存仁日抄书于图书寮,曾严冬中午断食逾两周,抄毕王国维遗书,校点正续资治通鉴及四书,凡两遍。抗日战争爆发后,柳存仁回到上海,在上海各大学任教,并主编或合作主编报刊,出版了《中国文学史发凡》、《上古秦汉文学史》、《俞理初先生年谱》和《西星集》等。1940年时,柳存仁赴港任职。抗日战争后,柳存仁到英国深造,在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后赴澳大利亚,曾任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亚洲研究院院长,澳大利亚人文科学中心的研究员,还曾被聘为英国及北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会员。柳存仁的学术兴趣原来是中国古典文学。
初期文学著作《两家伦敦图书馆的中国通俗小说》(中译为《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论明清中国通俗小说之版本》《中国小说中的佛、道教影响》等。道教研究时期大约从1960年代起,柳存仁开始关心道教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道教研究文章,其中大部分收入后来出版的《和风堂文集》中。由于自幼习儒,又有深厚的中国文史哲传统文化修养的根底,青年时代又受过现代科学方法的严格的教育,因此,开始时,柳存仁对于佛教和道教都持激烈的批判态度,称道教是「最卑俚、最无内容、最浅薄贫弱的」等等。1970年代以后,柳存仁曾多次应中国学术界的邀请,怀着对故国的眷恋、旧友的挚情,到北京、天津、成都、西安、上海、武汉和敦煌等地访问和参加学术活动,对中国的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中国文化和宗教的看法也渐趋公允,并且多有新的发见和精辟的见解。
1971年,柳存仁在荷兰出版的著名的汉学研究杂志《通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道教和中国医学史的文章,题为《十二世纪道士的结核病知识》。文章介绍了十二世纪中叶出现的一部道经《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经中表明那时的道士已经认识到结核病是一种有多种传染途径的传染病,并且是由专门原因或者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道士们还对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讨论。柳存仁通过查考中国不同时期的文献以及比较了西方医学史上的有关记载,判定「中国道教的道士们在这个领域里所获得的知识,比起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来说,要早上几百年」。尽管柳存仁并非是医学史的专家,但是此文剖析之详尽、视野之宽阔、推理之严密和立论之公允,都是道教研究的后学们的楷模。
《和风堂文集》以所居室斋之名命名自己的文集,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习惯。1930年代,柳存仁驰骋海上文坛时,室斋之名为「存仁堂」。《风雨谈》杂志第一期的柳雨生译的《圣盗记》末,有末注称「二十二年一月二十四日写成于海上存仁堂」。当时所用的笔名和室斋名,分别是字和名。以「和风」命名所居斋室,当是柳存仁历尽风风雨雨,侨居海外,专事笔耕以后的追求和向往。柳存仁在青年时代,喜演讲,好雄辩。至今年已耄耋,然而文章写来,仍然洋洋洒脱,剖析犀利,保持着他早年的雄辩之才。1976年和1984年,荷兰莱顿的比卢书店先后出版了柳存仁的英文论著《和风堂论文选集》和《续集》。因此,以「和风堂」为文集之名,至少在1970年代就开始了。
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柳存仁的中文论著汇集《和风堂文集》三大册,其中收有论文共四十八篇,包括有道教研究论文约二十多种。
内容道教研究关于道经研究,特别是对于《道德经》注本的研究。例如:《论道藏本顾欢注老子之性质》、《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会笺》、《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之得失》等等。
在《论道藏本顾欢注老子之性质》中,柳存仁认为顾欢注《道德真经注疏》是一本《道德经》的集注,「实为研究南北朝迄唐、宋为《老子》一书作注疏者之上好材料」。其中的「注」是河上公注;「疏」是唐初成玄英疏;「御」是唐玄宗御注;「欢曰」是顾欢自己之注文;另有「严」是东汉严遵注文。柳存仁判定「今存顾欢注本,其辑合而成此本子之时代既迟至宋代」,「顾欢本无作伪之必要」,「其于研治《道德经》者仍复有其客观之价值,则不待置辩」。《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之得失》一文发表于1969年,而《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会笺》则是上文的衍展,发表于1973年。两文所说的「三圣」,指的是曾经注有《老子》的三名皇帝,即:唐玄宗、宋徽宗和明太祖。一般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学者,多以为其注均非皇帝亲为,所以并无真知灼见,没有研究价值。但是,柳存仁认为「有细论之价值」,「三圣注实亦各有特点与值得注意之处,读书与治思想史者不宜以其为帝王所制而轻加忽略」。《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之得失》一文就是阐明这个道理。而《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会笺》一文则是对此的阐发。在《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会笺》中,柳存仁认为「三帝之遭际亦不同,对道家思想之理解层次亦有深浅。然理解深者,未必便为成功之帝王。理解浅者,反得为创世之主,其义亦有可思」。比较三帝之注,「宋徽宗与王元泽(雱)独能知道家义,字里行间,不无为之游扬之处」。
道教史研究关于道教史的研究,特别是道教历史和人物的考证。例如:《一千八百年来的道教》《张天师的妻女们》、《题免得龛藏汉天师世系赞卷》、《许逊与兰公》、《五代到南宋时的道教斋醮》、《张君房与宋代道书》、《张伯端与悟真篇》、《明儒与道教》、《王阳明与道教》、《王阳明与佛、道二教》等等。
柳存仁对于道教史的研究,大约是从1966年的《明儒与道教》开始的。这篇文章详细地论述了明代道教修炼方法所以泛滥的历史背景,认为「在明代思想中,道教的影响力的确很大,大到也许比我们大家能耳熟能详的许多新儒家像王阳明、王龙溪、湛甘泉、罗近溪这些人每一个人所能够个别地给予当时的影响要大得多」。柳存仁指出,在明代的三百年历史中,由于找不出一个独往独来的思想家,也由于道书无署名作者,内容缺乏独创,因此明代道教思想向来不被重视。其实,明代「道教势力之大,道教空气弥漫笼罩于上下各阶层、各方面,却没有比这三百年更浓厚更盛的了」。其一是著名的儒学大师王阳明的思想包含着浓厚的道教因素;其二是王阳明一派的思想家深受而不能摆脱道教影响。柳存仁认为,「道教的思想经过了儒家学者的利用,在儒道交流的趋势之下,对实际社会也产生过几点有意义的改进」,而「道教的本质却也因为有了儒家的学者的参加而起了若干程度的澄净化的作用」。1970年和1978年,柳存仁又先后写作了《王阳明与道教》、《王阳明与佛道二教》等文章,进一步阐明了明代道教的影响以及王阳明的三教混同的思想。这些文章虽然独涉及道教史,但是究其写作目的却是着眼于思想史的研究。
柳存仁对于道教史的专门研究,大约是从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开始的。1986年柳存仁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发表的公开演讲《一千八百年来的道教》,可以认为是柳存仁对于道教研究的综述和大纲。柳存仁认为道教「完全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它有快两千年的历史的根。当然有许多地方它不是现代化的,它的许多迷信的举动我们不容易真地同意,但是靠著宗教的力量去劝导人做有益于社会大众的事情,这也还是世界上现存的各种高尚的信仰追求的鹄的」。柳存仁的这一看法与他在1960年代的思想相比较,无疑是客观而公允的了。在这篇讲演中,柳存仁除了说到道教的起源、创立和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变化以外,还对于道教与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生活的事情作了全面分析。他认为:
在悠长的中国历史里,不论是汉族的或异族的君主们,对道教活动的支持儒、释、道三家逐渐融合以至混合的倾向,影响了但并不曾阻碍道教的发展『内丹』的兴起,它是一面受到古人飞升观念的影响,一方面是被长时期研究炼丹──『外丹』的经验所启发的宗教活动的道教,对宋、明两个朝代的学者们影响的浓厚,虽然他们在表面上人人都是儒家的信徒用柳存仁的话来说,「如果我们不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即使我们认为它或许是完全荒谬的),我们就不能够完全了解历史上的,和认识中国社会上的一部分道教的活动」。这样一种史家之见,无疑已经获得了海内外史学家们的认同。1970年代和1980年代,柳存仁还有一些道教史考证的专文发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论证。《许逊与兰公》就是其中之一。许逊在道教称许天师,即灵宝净明派的祖师。柳存仁在文章中,首先列举《道藏》中的有关许逊材料的各种来源,指出「迄今尚未受多人注意之《孝道吴许二真君传》」,其写作年代「可能在若干其它许逊故事成立之前,其写定之时,最迟不能过九世纪初,而其书所叙之许逊事迹,又远逊后来许逊故事之完整。盖大辂之椎轮,而许逊故事之获更具体、更固定性之叙述,当在唐代以后江西所谓西山一派道教事业蓬勃兴起之后」。柳存仁据制度和地理的史料考证,指出「许逊之家世颇有可能系七世纪以后之北方人士信仰道教又熟悉北方世族名字者巧意为之,然又非明目张胆谓宗教中之许逊即东魏时之许逊。张冠李戴,似依托而非依托,似假冒而人亦未便指其为假冒」。而孝道派的活动起初「可能在山东」,然后逐渐南进,「吸收若干早期在南朝发生之真实史事及传说而渲染之」。
《五代到南宋时的道教斋醮》1986年发表的《五代到南宋时的道教斋醮》则是一篇从文献学的角度研究道教科仪的力作。全文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为:
「斋法出于灵宝」「陆修静的謦欬」「斋和醮的分别」「杜光庭的批评」「发炉.出官」「炼度」「南宋的几部道籍」「东京梦华录之遗」等等。柳存仁认为「《灵宝》诸经,在多数经籍里,又一向被大家视为斋醮行事的根源」,在道教斋醮历史发展中,陆修静发挥了斋法的宗旨,提高了道教斋醮的精神价值,并且分析了斋义的区别,明确了斋醮中法师的职位、条件和资格等等。柳存仁特别对唐末五代时道士杜光庭和南宋道士金允中作了研究介绍,并给予充分肯定。更为有意思的是柳存仁还对道教科仪的「发炉」、「出官」、「炼度」、「破狱」等名目作了介绍。应该说,柳存仁对这些名目的研究主要是根据文献,同西方人类学者的研究不同。因此,他的研究是札实而有说服力的。
道教相关问题研究第三,与道教相关问题的研究。柳存仁自幼爱好文学,特别是对于中国宋元明清的通俗小说作过研究,因此,他的研究工作自然将文学研究和道教研究结合了起来。例如:《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陆西星吴承恩事迹补考》、《读〈宗教词典〉里的道教部分》、《唐代以前拜火教、摩尼教在中国之遗痕》等等。其中《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发表于1985年。文章提出的问题是:「金元开始的全真教究竟对《西游记》小说有没有关系?或者,有怎样的一种关系?」柳存仁的回答是:「我认为如果我们认定在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出现之前,有一个全真教本的《西游记》小说存在,这个假定可能性是很高的」。柳存仁作出这个假定的回答,有他的理由。一个理由是「中国的许多旧小说,像《三国演义》、《水浒》、《封神演义》之类,都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逐渐衍化的,所以其间既有不同性质的本子,也有不同的编纂人」,明清时期有不少记载称《西游记》是丘处机著的。另一个理由是现存的百回本《西游记》中有大量的全真派的痕迹。例如:第八回开始引首词,引用的是《鸣鹤余音》卷二的冯尊师《苏武慢》第五首。第三十六回绝句「前弦之后后弦前」,引用的是《悟真篇》的诗句。第七十一回出现了***真人张伯端。第三十六回引《悟真篇》作注脚。第九十回结语云「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第五十回有词《南柯子》,是马丹阳的原作。第九十一回开端有词,是马丹阳《瑞鹧鸪》原词的修改。第七十八回国丈的大段唯道独尊的话则自《鸣鹤余音》卷九多篇赋中脱胎而来。另外,《西游记》中还有不少全真派的词语,「小仙」、「八百、三千」、「十二时」、「龙华会」、「玉华会」、「如然」、「六六、三三」,等等。柳存仁认为《西游记》中还保存著两处全真教的《西游记》的原文,一是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的车迟国的故事,一是第三十六回行者对唐僧的一段话。柳存仁说:「这一大段文字,正像是《参同》、《悟真》的翻版。撰书的日把它们放在悟空、悟净的嘴里,读来几乎令我们忘却他们一个是大闹天宫蹬倒八卦炉的齐天大圣,一个是流沙河里贬下凡的卷帘大将了!如果在百回本之前有过一个全真本《西游》存在,我想这一大段文字,大概是它的原装货」。对于柳存仁推断曾经有过全真教的《西游记》的存在,人们自然可信可疑,因为人们还在等待考古和版本学上的发现。柳存仁先生也密切关注著中国土地上每一条有关《西游记》版本的消息。但是,人们对于柳存仁的《西游记》文字的熟悉程度以及对道教文献的信手运用,无不折服。
柳存仁现已退休。但是,他的道教研究仍在继续中。近期,他又发表过《道家与道术》、《〈想尔注〉与道教》、《〈道藏〉之性质》、《关于〈陶真人内丹赋〉》等等。
贺大卫贺大卫(D.L.Holm)原是德国人,出生在美国,其专注汉学研究和道教研究,现任职于悉尼麦考利大学。少年时代身边有一些华侨学生,于是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发生了兴趣。在美国和英国完成大学了学业,并以《十九世纪常州派儒家经文》获得硕士学位。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的隆彼德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文艺活动》。贺大卫着重研究华北地区的民俗,多次到中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实地考察。他认为中国传统的秧歌剧分为两类:一类是喜剧型的,一类是神话型的。后一类秧歌剧就同华北和西北地区的民众宗教生活有密切关系。在中国考察期间,贺大卫还到过陕西佳县白云山白云观,对于这座明代道观的宏伟规模留有深刻印象。
巴巴拉.赫德里丝克墨尔本大学的巴巴拉.赫德里丝克教授(B.Hedrischke)也对中国道教思想作过研究。她的论文《〈太平经〉中财富与贫困的概念》,讨论了《太平经》对于贫富的划分、致富避贫的规划以及富人的社会作用,提出了不少《太平经》和早期道教研究中的新问题。
《和风堂文集》,柳存仁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中国上海。《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六辑),陈鼓应编,三联书店,1999年,中国北京。《当代道教》,李养正著,513-518页,东方出版社,200年。西游记有关的研究书籍和其作者
《西游记》和《罗摩延书》吴晓铃文学研究1958.l期
悟空姓车不姓孙布谷新民晚报1958.6.2
古典小说戏曲丛考(《吴承恩年谱》、《交游考》、《论著杂事考》)刘修业北京作家出版社1968.5
玄奘法师二三事上官红天津日报1968.11.16
中国小说史料(《西游记》部分)孔另境中华书局1969.6
漫谈《西游记》的主题和孙悟空的形象李希凡人民文学1959.7期
《西游记》中的金光寺陈鸣钟光明日报1959.12.13
猪八戒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李希凡新港1959.12
孙悟空并非光棍汉山鹰新民晚报1960.2.19
猪八戒的世界观吴方辽宁日报1960.3.17
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神话剧——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东海1960.16期
谈《西游记》浪漫精神的时代特色李希凡光明日报1961.1.1
校订《西游记•胖姑》折书后俞平伯戏剧报1961.1-2期
孙悟空的神通林放新民晚报1961•2•5
论《西游记》的浪漫主义南开大学中文系《西游记》研究小组光明日报1961.2.5、12
漫谈孙悟空和《西游记》的时代特色袁世硕山东大学学报1961.1期
人参果的幻想和现实劲草北京晚报1961•6•14
孙悟空的性格是怎样的?(学术动态)必胜等羊城晚报1961.6.20
谈《西游记评话》残文赵景深文汇报1961•7•8
伟大的学者、旅行家、翻译家玄奘中国青年报1961.7•30
唐三藏取经向达北京日报1961.8•24
唐三藏在尼泊尔兰雯新民晚报196l.10•3
吴承恩咏杨柳青诗王树村天津晚报1961•11•5
《西游记》的地方色彩苏兴江海学刊1961.11期
奇妙的神话世界——谈动画片《大闹天宫》马克人民日报1962.5.31
吴承恩紫荆雨花1962.5期
关于《西游记》的几个问题苏兴文学遗产增刊10辑
玄奘取经张习孔工人日报1962.7•13
取得“真经”首在一个“诚”字戈弩北京日报1962•8•9
改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体会王顾明光明日报1962.10.16。
《西游记》的地方色彩钟凤天津晚报1963•3.17
吴承恩和《西游记》兆明中华书局1963.3(1981.3第二版)
从“过火焰山”看吴承恩对情节的处理陈毓罴光明日报1963.5.12、19
孙悟空为什么用金箍棒毛瓜天津晚报1963.6.16
关于《西游记》中难的性质的分析李国生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63.1期
吴承恩《禹鼎志》的下落陈留新民晚报1963.12.11
《西游记》《聊斋志异》中宗教迷信、神仙鬼怪思想的批判刘大、张碧波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64.2期
齐天大圣的“家谱”杨柳岸羊城晚报1964.7.5
省图书馆发现一部明刻李卓吾评本《西游记》河南日报1964.12.8
《西游记》小议陈推之光明日报1965.12.19
关于孙悟空反抗的性质和目的殷光熹光明日报1966.4.17
读《西游记》随笔何惠云图书评论1972.8期
《西游记》评介顾岱祖北京大学学报(试刊)1973.1期。
《三打白骨精》分析顾岱祖北京大学学报1973.1期
论《西游记》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论<西游记>》写作小组《四部古典小说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7
瓷枕与《西游记》郁博文光明日报1973.10.8
吴承恩和《西游记》王俊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1
白骨精“斋憎”小议侯定乾开封师院学报1975.2期
吴承恩撰书的《先府宾墓志铭》在准安出土南波文物1975.10期
今日欢呼孙大圣——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周启成语文战线1976.1期
关于“火眼金睛”——《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学笔记章启迪语文战线1976.3期
花果山游记来俊华连云港文艺1977.1期(江苏文艺1978.1期)
论孙悟空朱彤安徽师大学报1978.1期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季羡林世界文学1978.2期
孙悟空是“新兴市民”的典型形象吗?——与朱彤同志商榷赵明政安徽师大学报1978.3期
孙悟空形象剖析邢治平开封师院学报1978.3期
云台山、吴承恩与《西游记》李洪甫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8.3期(群众论丛1980.1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浅析赵星景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开封师院)1978.3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讲析霍旭东甘肃师大学报1978.3期
孙悟空形象的阶级属性简茂森安徽师大学报1978.4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艺术性埝任四川师院学报1978.4期
孙悟空形象谈略郝世峰南开大学学报1978.4-5期
孙悟空与印度史诗顾子欣人民日报1978.11.13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政治倾向朱式平山东师院学报1978.6期
论孙悟空刘烈茂中山大学学报1978.6期
浙江发现吴承恩书写的两块碑文人民日报1979.2.6
十年沉碑重放光彩——长兴县展出吴承恩书写的两块碑文黄福根、谢文柏光明日报1979.3.21
吴承恩书写的扇面章里文物1979.3期。
从孙悟空看《西游记》的思想倾向苗壮辽宁师院学报1979.1期
孙悟空形象与《西游记》的思想内容殷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论丛(文学)1集1979.1
追踪《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南行考察报告苏兴吉林师大学报1979.1期
采拓吴承恩书写的碑文散记高子书法1979.4期
评《西游记》徐应佩、周溶泉书评1979.4期
无支祈传说考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5
西游记研究的资料同上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罗东升华南师院学报1979.2期
孙悟空形象分析中的几个问题严云受安徽师大学报1979.2期
浅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陈宏遂教学与进修(南京师院镇江分院)1979.2期
长兴县所藏赵孟、吴承恩书写的碑刻黄福根、谢文柏文物1979.5期
论吴承恩的思想朱彤学习与探索1979.2期
悟空可能不姓孙蒋星煜随笔1979.1集
试论猪八戒的形象塑造刘毓忱、杨志杰南开大学学报1979.4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浅析王志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大)1979.8期
中国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西游记》部分)袁珂文艺论丛1979.7辑
《罗摩衍那》浅论季羡林外国文学评论1辑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9
追访吴承恩的踪迹苏兴随笔1979.3集
《西游记》里的花果山李洪甫新华日报1979.12.5
吴承恩及所写碑文夏星南新华日报1979.12.5
吴承恩《西游记》典型人物论苏兴中国古典文学论集(吉林师大社会科学丛书2辑)吉林师大学报编辑部1979.12
《西游记》主题思想的再认识胡光舟江汉论坛1980.1期
也谈《西游记》的思想倾向——与罗东升同志商榷朱继琢华南师院学报1980.1期
谈谈《西游记》注释中的问题娄书武、于蕴生淮阴师专学报1980.1期
“大闹天宫”新探罗宪敏郴州师专学报1980.1期
吴承恩对农民起义的态度陈澉求是学刊1980.2期
吴承恩在长兴县书写的两块碑文夏星南吉林师大学报1980.2期
从唐玄奘和孙悟空的籍贯问题看淮海民间传说对《西游记》的影响张传藻、颜景常淮阴师专学报1980•2期
孙悟空的故乡夏振亚文汇报1980•6.28
试论《西游记》前七回的思想倾向陈澉北方论丛1980.3期
国内发现明刊李卓吾评《西游记》蓼南文学遗产1980.2期
《西游记》琐谈苏兴文学遗产1980•3期
《西游记》外文译本概述王丽娜文献1980.4辑
从儿童喜欢模仿孙悟空想起的任大星东海1980.6期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吴承恩《西游记》部分)聂石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6
漫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艺术手法蒋松源语文教学通讯1981.1期
明刻李卓吾评本《西游记》简介古丁今昔谈1981.2期
孙悟空是进口货吗?孙红芮广州日报1981•2.22谈
《西游记》中的一种对偶句张成材青海师院学报1981.1期
孙悟空的血统蔡国梁学林漫录2集中华书局1981.3
美的历程(第十章第二节“浪漫洪流”)李泽厚文物出版社1981.3
孙悟空与印度猴王的亲缘关系朱采荻文文化娱乐1981.4期
吴承恩的一篇佚文——《准安路医学教授古逸先生潘公讳思诚传》蒋文野、丁乃迟群众论丛1981.2期
儿童文学园地开新花——介绍改写本《西游记》徐宗才人民日报1981.5.26
陆西星、吴承恩事迹补考[澳大利亚]柳存仁中华文史论丛1981.2辑
中国古典小说讲话(《西游记》部分)吉林大学中文系编写组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2
鲁迅与胡适关于《西游记》的通信及争论顾农晋阳学刊1981.3期
谈谈《西游记》的一些问题严敦易文献1981.8辑
孙悟空不是印度侨民——与朱采荻同志商榷向明文化娱乐1981.8期
《西游记》里的神魔问题高明阁文学遗产1981.2期
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问题苏兴北方论丛1981•4期
关于孙悟空“国籍”问题的争论和辨析刘毓忱作品与争鸣1981.8期
浅谈《西游记》的主题思想佘德余绍兴师专学报1981.4期
吴承恩江山湖南日报1981.9.6
论《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陈澉文史哲1981.5期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刘蕙孙古典文学论丛2辑齐鲁书社1981.9
《西游记》作者之谜的揭晓柳和城书林1981.5期
人物安排与故事情节——从“调芭蕉扇”谈故事情节的构成罗宪敏名作欣赏1981.5期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读书札记季羡林文学遗产1981.3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探源谭家健文学遗产1981.3期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主旨储大泓读《中国小说史略》札记(第五章)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0
关于《罗摩衍那》的中国文献及其价值赵国华社会科学战线1981.4期
中国文学古籍选介(《西游记》部分)魏凯、阴通三、石林编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2
说苑珍闻(《西游记》部分)陈汝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2
评《真假美猴王》冯立三光明日报1981.12.10
喜笑悲歌气傲然——访吴承恩“射阳簃”遗址秦九凤文学报1981.1
2.31
吴承恩和《西游记》的创作刘泽球等江苏教育(中学版)1981.12期
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故事姜威等民间文学1982.2期
谈谈《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蓼南今昔谈1982.2期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刘远达思想战线1982.1期
新发现的与吴承恩有关的几块墓志铭考略刘怀玉东北师大学报1982.1期
读《新发现的与吴承恩有关的几块墓志铭考略》苏兴同上
为什么说《西游记》故事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曹础基、陈新璋、罗东升中国古代文学史问答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1
人民群众为什么喜爱孙悟空同上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举要(《西游记》部分)黎宏基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
《罗摩衍那》在藏族地区的流行和发展洛珠加措作曲将才让译青海日报1982.2.14
线索错综对比鲜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艺术性徐应佩、周溶泉、吴功正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5
跋吴承恩书《甲午中秋宿金山寺》诗徐沁君扬州师院学报1982.1期
吴承恩与淮安陈民牛新华日报1982.3.28
猪八戒与孙悟空——谈小说中“灵与肉”的对偶形象扬江柱芳草1982.4期
阶级分析与道德分析——关于评价古典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标准问题(《西游记》部分)张春树社会科学辑刊1982.2期
论《西游记》的神奇性裴树海雷州师专学报1982.l期
《大唐西域记》的民间文学价值刘守华民间文艺集刊2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4
一个并不虔诚的佛教徒——谈孙悟空的形象并和刘远达同志商榷何思玉想战线1982.3期
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李遵义、刘明历史知识1982.3期
鲁迅论《西游记》王永生天津社会科学1982.3期
《西游记》研究袁珂神话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7
吴承恩与水帘洞李洪甫文汇报1982.7.26
《西游记》不是“破心中贼”的“政治小说”——云大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会讨论综述曾明思想战线1982.4期
三段法——《西游记》的重要表现手法潘寿全学术论坛1982.4期
略谈吴承恩的文艺思想钟扬安徽师大学报1982.3期
“酌奇而不失其真”——从《西游记》谈到《格列佛游记》王季深新民晚报1982.9.13
论《西游记》的宗教批判朱彤北方论丛1982.5期
无支祁哈努曼孙悟空通考肖兵文学评论1982.5期
从神魔关系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丁黎学术月刊1982.9期
也谈《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关系——兼答陈澉同志赵明政文史哲1982.5期
我对《西游记》的一些看法傅继俊文史哲1982.5期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李时人、蔡镜浩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3期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写作时代蠡测刘坚中国语文1982.5期
也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兼评研究《西游记》的方法刘士昀思想战线1982.5期
关于《西游记》的思想倾向——与刘远达同志商榷彭荣生思想战线1982.5期
闲话猪八戒旷源山茶1982.5期
印度文学在中国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5
《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同上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城记》前言同上
中国小说史(第三编第七章“《西游记》”)北京大学中文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1
中国小说史简编(第六章“《西游记》”)南开大学中文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
罗摩衍那初探季羡林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9
吴承恩和西游记胡光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
梵语文学史(第二编第四章“‘最初的诗’《罗摩衍那》”)金克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2
吴承恩年谱苏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2
吴承恩小传苏兴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8
(刘耿大编)
《西游记》人物分析李辰冬畅流6卷10期1953台北
《西游记》与明代社会李辰冬畅流6卷11期1953
评《西游记》高小阳、顾阳文学月刊3卷8期1955台北
评《西游记》高小阳文学月刊3卷9、10.11期1955
《西游记》图谱广智书局1956香港
《西游记》本事考罗锦堂学粹2卷3期1960台北
谈《西游》寓意谢云飞文海3期1963台北
说《西游》赵聪文学世界43期1964香港
中国四大小说之研究赵聪友联书店1964香港
《西游记》的明刻本——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之一柳存仁新亚学报5-21963香港
《西游记》祖本考的再商榷杜德桥新亚学报6-21964
陆西星之参同契测疏清华学报新7卷1期1968台北
中国的水神传说和《西游记》陈炳良国语日报1971.12.25
明清小说研究论文集续编香港中国语文学社1970
《西游记》研究夏志清、夏志安现代文学45期1971.12
我国俗文学与印度文学之关系卢元骏书目季刊7卷2期1972台北
英雄诗——《西游记》的另一个观察余国藩中国时报1973.12.13、14台北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萨孟武三民书局1974台北
佛教故实与中国小说台静农东方文化12卷1期1976香港
中国古典小说论集林以亮等幼狮文化公司1975台北
《西游记》的第八十一难傅述先竹轩时语水芙蓉出版公司1976台北
印度的两大史诗糜文开香港商务印书馆1961
《罗摩衍那史诗》与我国小说《西游记》糜文开印度文化十八篇台北东大1977
《西游记》的象征世界黄庆萱幼狮月刊46卷3期1977台北
陆西星传和风堂读书记香港龙门书店1977
论沙僧张静仁中外文学9卷1期1980台北
《西游记》韵文部分的修辞手法苏其康新亚学术集刊1期1978台北
笑谈《西游记》姚永萼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0
《西游记》中若干情节本源的探讨——读慈恩传记曹仕邦中国学人1期1970(幼狮月刊41卷3期1975)
罗摩衍那在中国(RāmāyanainChna)罗怙•毗罗(Dr.RashuVira)、山本(Dr.Chikyoyamamoto)1938、1955
同源的传说(TheKaPPaLegend)石田英一郎民间文学研究(Fo1kloreStudies)No.91950
真实的三藏及其它(TheRealTripitakaandotherPieces)阿瑟•韦理(ArthurWaley)纽约麦克米兰出版社伦敦艾伦与昂温出版社1952
远东猿猴传奇(FarEasternMonkeyLore)卡萨尔(U.A.Casal)日本纪念文集(MonumentaNipponica)No.121956
评路易•艾维诺尔的法译本《西游记》德米耶维勒(P.Demi..ville)通报(ToungPao)XIV13-5荷兰
中国小说(ThechineseNovd)福伊尔沃克尔(Fener-Werker,yi-tseMet)东方古典文学探研(ApproachestotheOrientalClassics)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59
中国神话(CBineseMythology)吴益泰(Du-I-Tai)拉鲁斯神学百科全书纽约普罗米修斯出版社伦敦巴奇沃思出版社1959
中国文学的历史导论(ChineseAiterature:AHistoricalIntroduction)陈绶颐(ChenShou-yi)纽约罗纳德出版社1961
佛教道教影响中国小说考(BuddhistndTaoistInfluencesonChineseNovels)柳存仁(LiuTs’un--yan)威斯巴登奥托•哈拉索维茨(Wiesbaden,OttoHarrassouwitz)出版社1962
西游记的原型(ThePrototypesofMonkey)柳存仁(LiuTs’un-yan)通报(ToungPao)51:11964荷兰
关干猴与奥德赛的比较解说(NotesforaComparisonoftheOdysseyandMonkey)哈里特•戴伊(HarrietDye)东西万文学(LiteratureEastandWest)8:11964
吴承恩评传(WuCh’eng-en:HisLifeandCareer)柳存仁莱顿E.J.布里尔出版社1967
两部明代小说的新透视:西游记和西游补(NewPerspecfi-vesontwoMingNovels:Hsi-yuChiandHsi-yuPn)温玲(Wenlin)中国仁道之研究美国麦迪逊出版社密尔沃基出版社英国伦敦出版社1968
中国古典小说评介(TheClassicChineseNovel:ACriticalIntroduction)夏志清(HsiaChih-is’iug)纽约、伦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8
中国小说研究论著目录(ChineseFiction:ABibliographyofBooksandArticlesinChineseandEnglish)李田意(LiTien-yi)纽黑文耶鲁大学远东出版社1968(126-132页有评介《西游记》的内容)
《西游记》:16世纪中国小说前史之研究(TheHsi-yuChiAStudyofAntecendenttotheSixteenthCenturyChineseNoveL)杜德桥(GlenDubridge)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19701979
对此书的评介文章,有以下各篇:
①夏志清亚洲研究杂志(TheJOurnalofAsianStudies)XXX,4
②王安布罗西奥《WangAmbrosio》西班牙东方学会会报(BoletindelaAsociacionEspanoladeOdeientaliSt8S)Vll
③安德烈•莱维(Andr在Levy)通报(ToungPao,Leiden)LVll5
④多尔比(W.Dolby)亚洲要闻(AsiaMajor)伦敦
⑤肯尼思•佩(KennethPai)美国东方学会会志(JOurnalOfAmericanOrientslSociety)XCll2巴尔的摩
⑥杨•温斯顿(YangWinstonL.Y.杨联升)亚洲研究杂志(TheJournalofAsianStudies)安阿伯
⑦赫罗纳莫瓦--诺沃特纳(z.Heronamova-Novotna)东方学会录(ArchivOrienta1ni)XLI4布拉格
罗摩衍那——印度与亚洲历史联系和文化传播的媒介(Romayana-AnInstrumentofHistoricalCantactandCulturalIndiaandAsia)德塞•N•桑托西(SantoshN.Desai)亚洲研究杂志(JournalofAsianstudies)30:11970
评阿瑟•韦理(ArthurWaley)译《猴》(Monkey)利昂内罗•兰西奥蒂(Lione11oLanciotti)东西方杂志(East&West)XXlll3-4
吴承恩:生平与经历(WuCh’eng-en:HisLifeandCareer)和风堂读书记(SelectedPapersftomtheHallofHarmoniousWind)香港龙门书店1977
《西游记》成书的新研究(ANewStudyontheFormationoftheHsi-yuChi)东方文化学院学报(ActaAsia:BulletinoftheInstituteofEasternCulture)321977东京
评波兰塔杜什•兹比科斯基《西游记》译本《猴子造反》拉勃卡——科切罗瓦东方学评论(PrzegladOrienta-listyczny)4
《西游记》和《红楼梦》的寓言(AllegoryinHsi-yuChiandHung-LonMeng)蒲安迪(A.H.Plaks)中国叙事体文学评论集(ChineseNarrative:CriticalandTheoreticalEssays)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7
有关“探索”的神话和喜剧——从唐•吉诃德和哈克贝里•费恩看《西游记》(MythicandComicAspectsoftheQuest:Hsi-yuChiasseenthroughDonQuixoteandHuckleberryFinn)新加坡大学出版社1977
于国藩英译本《西游记》书评:
①波拉德(D.E.Pollard)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学报(BulletinoftheSchoolofOriontalandAfricanStndinS,LOndon)XLI,31978伦敦
③王靖宇(Wang,JohnC.Y.)亚洲研究杂志(TheJournalofAsianStudies,AnnArbor)XXXVⅡ,41978
中国《譬喻经》中的罗摩故事(LaLegendedeRamadanssunAuvdanaChinois)西特莱•勒维(SytlainLervui)
中国小说的改编技巧——谈《西游记》第九章阿尔萨斯•严中国文学一卷2期1979
大家一起来来来:既然是要研究,就要尽可能地多一点。
和风到焦阳有多少公里
和风堂→焦阳沟
2197.8公里,1天4小时48分钟,收费925元
和风堂
1从起点出发,朝东南沿福明路行驶430米,右转进入滨江西路
2沿滨江西路行驶1.0公里,左转进入新华大街
3沿新华大街行驶486米,进入G201
4沿G201行驶9.9公里,左转进入G201/同德路
5沿G201/同德路行驶364米,从环岛的第1个出口离开,进入G201/同德路
6沿G201/同德路行驶5.1公里,左转走匝道(经通化收费站),朝大连/沈阳方向,进入鹤大高速/通沈高速/G11/S10
7沿鹤大高速/通沈高速/G11/S10行驶4.4公里,从沈阳/新宾出口离开,进入S10
8沿S10行驶135.0公里(经下排收费站),从抚顺/沈阳/清原/梅河口出口离开,朝抚顺/沈阳方向,进入沈吉高速/G1212
9沿沈吉高速/G1212行驶73.7公里,从机场/丹东/大连/通辽/北京/G1501出口离开,朝通辽/北京/王家沟/朱尔屯/陵园街/G1501方向,进入沈阳绕城高速/G1501
10沿沈阳绕城高速/G1501行驶32.0公里,从锦州/北京/G1出口离开,朝锦州/北京/G1方向(经沈阳西收费站),进入京哈高速/G1/京沈高速
11沿京哈高速/G1/京沈高速行驶638.5公里(经万家收费站,香河收费站),从东六环/大兴/通州城区/顺义/G45出口离开,朝大兴/东六环/广州/G45方向,进入六环/G4501
12沿六环/G4501行驶54.9公里,从涿州/石家庄/西五环/京港澳高速/原京石高速/G4出口离开,朝涿州/石家庄/京港澳高速/原京石高速/G4方向,进入京石高速
13沿京石高速行驶222.9公里(经北京南收费站),从绕城/中华北大街/太原/G5出口离开,进入绕城高速
14沿绕城高速行驶13.3公里,从西柏坡/太原/G5出口离开,进入京昆高速/G5
15沿京昆高速/G5行驶184.3公里(经河北主线收费站),从太原绕城东段/阳曲镇/大同/G108/G55出口离开,朝太原绕城东段/晋中/晋城/阳曲镇/G108方向,进入二广高速/G55
16沿二广高速/G55行驶29.5公里,从太原绕城南段/晋城/临汾/吕梁/古交/机场/晋中市出口离开,进入太原绕城高速/青银高速/G2001/G20/环城高速
17沿太原绕城高速/青银高速/G2001/G20/环城高速行驶15.0公里,从临汾/吕梁/平遥/晋祠/罗城站/晋祠路/G5/G20出口离开,朝G20/晋祠/平遥/吕梁/G5/临汾方向,进入京昆高速/G5/青银高速/G20/罗夏高速/大运高速
18沿京昆高速/G5/青银高速/G20/罗夏高速/大运高速行驶32.6公里,从西安/临汾/平遥/绵山风景区/京昆高速/G5出口离开,进入京昆高速/G5/大运高速
19沿京昆高速/G5/大运高速行驶245.3公里,从河津/西安/G5出口离开,进入京昆高速/G5
20沿京昆高速/G5行驶283.5公里(经龙门收费站,禹门口收费站),从西安绕城(南)/安康/东三环/灞桥/渭南/郑州/商洛/南阳/山阳/十堰出口离开,朝西安绕城(南)/武汉/临潼/渭南/郑州/蓝田/商洛/南阳/山阳/十堰方向,进入西安绕城高速/G3001
21沿西安绕城高速/G3001行驶37.2公里,从户县/汉中/成都/西三环/丈八路/G5/武侯墓出口离开,朝户县/汉中/成都/G5方向,进入京昆高速/G5/西汉高速
22沿京昆高速/G5/西汉高速行驶118.0公里,从宁陕/筒车湾/G210出口离开
23行驶5.2公里(经宁陕收费站),进入麻家山隧道
24沿麻家山隧道行驶2.5公里
25行驶4.3公里,进入峰堡寨隧道
26沿峰堡寨隧道行驶2.8公里
27行驶1.4公里
28行驶160米
29行驶1.4公里,进入西沟隧道
30沿西沟隧道行驶177米
31行驶0.7公里,右转进入迎宾大道
32沿迎宾大道行驶1.4公里,右转进入关口街
33沿关口街行驶202米,稍向左转进入X224/关池路
34沿X224/关池路行驶12.6公里
35行驶4.8公里,左转
36行驶1.0公里,到达终点
焦阳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