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长沙铜官窑(长沙铜官窑的主要特点)

七月网3440

长沙铜官窑的主要特点

长沙铜官窑出土的瓷器极富艺术创造性,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造型别致美观,样式新颖多变。其种类共有70余种,有壶、瓶、杯、盘、碗、碟、砚、盂、坛、薰炉、脉枕等,还有许多人物、动物、鱼类等造型玩具,其中一些设有三眼吹孔,可以作口哨,能吹出简单的音节。众多的动物造型富有变化,几乎没有一件雷同,表情传神,栩栩如生。器物的造型除常见的圆形器外,还出现了花形、瓜蒂形、梭形等极富个性和装饰性的器物。长沙铜官窑主要有釉下彩、模印粘花、刻划花、印花和镂空等装饰技法,其中以釉下彩最具特色。当时的瓷器,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色彩比较单一。长沙铜官窑创造性地把绘画艺术运用到瓷器装饰上,就是将铁、铜等呈色剂掺入颜料,用笔沾上颜料直接在未烧制的瓷胎上绘饰图案,然后再覆盖上一层釉入窑烧制,通过熟练掌握窑温,使瓷器上呈现褐、绿、酱、铜红等一种或多种色彩,这就是釉下彩技术,专家们称它是“陶瓷史上的里程碑”。

长沙铜官窑(长沙铜官窑的主要特点)

尤其是利用还原焰的原理,成功创烧了铜红釉瓷,更是为宋钧、元明清釉显红及祭红、郎窑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长沙铜官窑红釉瓷器被发现之前,学术界一直认为宋代窑的红釉瓷器是最早的,再后来就是景德镇的釉里红,长沙铜官窑红釉瓷器的出土,不仅证明了铜红釉技术的发源地是在长沙铜官窑,而且还把其时间往前推了三百余年。已故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在《三十年来我国陶瓷考古的收获》一书中高度评价:“长沙窑是我国釉下彩的创始地,对宋以后瓷窑有极大的影响……,为天下第一,也不过份。”

长沙铜官窑瓷器的绘画丰富多彩,以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人物为主,如花间小鸟、双凤朝阳、芦鸭戏水等。它们有的用单线勾勒,有的用彩色渲染,有的用笔泼墨,虽然构图简单,但技巧娴熟,意境精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长沙铜官窑出土的瓷器纹饰除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人物、园林景观外,还有不少是诗文书法,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可以说开创了以诗文书法来装饰瓷器的先河。

长沙铜官窑的诗多是五言诗,只有少许七言诗,六言诗则少之又少。这些诗并不怎样地强调合乎韵律,也不以重用字为忌,只求意境,只求通俗,只求神韵,完全不同于四平八稳、严格韵律的馆阁体。诗的内容大多反映了当时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思想感情,语言纯朴,感情真挚,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长沙铜官窑的历史源起

长沙铜官窑始创于唐“安史之乱”后,鼎盛于中晚唐时期,五代以后,渐趋衰落,前后经历了200多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长沙窑是在岳州窑的基础上,受唐三彩和波斯、大食(即今阿拉伯国家地区)、伊斯兰教、佛教艺术的影响而逐渐创造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釉下彩陶瓷工艺。

早在东汉时期,岳州窑的早期青瓷就已向长沙窑区扩展。自东汉至唐,岳州窑全部烧制青瓷(包括褐釉和褐釉点彩),但其产品质量却不如越窑。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岳州窑逐步发展烧釉下彩瓷等新产品,其时代大致相当“安史之乱”前后。

“安史之乱”后,由于北方陆地交通不畅,海上运输逐渐兴盛起来,这极大的促进了长沙铜官窑陶瓷产品的外销。长沙铜官窑紧靠湘江,北近洞庭湖滨,水路交通十分便利,这为其产品大量外运提供了优越条件,一条由湘江经广州、宁波通往亚洲各地及东北非的海上“陶瓷之路”逐渐形成。为长沙铜官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铜官窑古镇在长沙哪里

铜官窑古镇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铜官街道彩陶源村。

铜官老街位于铜官古镇南端,南北走向,街长1200米,宽6—8米,唐代就已形成。街上房屋铺面多系砖木结构,街面为麻石铺垫。如今的铜官老街有三粹塔、舜子屋、刘家冲古井、郭亮纪念墙、夏国安博物馆等景点,还有各行各业手工作坊和各类老字号商铺店馆100余家,业态以陶瓷产品制作及展销、陶艺体验为主。

行走在铜官老街,依稀还能感受到当年繁华商埠的景象。左右多为老街原住民所开店铺,各式陶瓷成品以及未上釉的陶坯陈列在橱窗里,三五成群的游客在此赏陶玩陶。从三五块的小器皿到上千的陶瓷礼品套装,总有一款能打动你。

铜官窑古镇的历史背景

早在唐代,铜官陶人汲取异域文化和工艺,首创釉下多彩瓷,形成“南青北白长沙彩”三分天下的格局,成为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在鼎盛时期,长沙铜官窑是唐代最为活跃的商业性外销瓷窑之一,产品畅销29个国家和地区,是“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起点,堪称陶瓷产业领域的“世界工厂”。

五代以后,铜官陶瓷业渐趋衰落。到了清朝及民国,铜官陶瓷再次走上兴盛。民国初年,铜官窑场林立,据记载当时有陶工万余人、窑160余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铜官窑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