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会文章语言的感***彩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藤野先生身上所体现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1945年8月11日逝世,终年72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绯红(fēi)油光可鉴(jiàn)标致不逊(xùn)匿(nì)名
诘(jié)责托辞喝(hè)采适值抑扬顿挫
深恶(wù)痛绝物以稀为贵
3、请你找出文中叙述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在东京,见藤野先生之前。
第二部分(第4-35段)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
第三部分(第36-38段)离开仙台,深切怀念藤野先生。
三、理解人物
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用“从__________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的句式,表述自己的发现。
(学生交流)
1、外貌描写(白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透出先生的生活俭朴、不拘小节、治学严谨。
比较、体会:
如果觉得作者写的藤野先生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不好,失去了特点,像电影明星,不像学者藤野先生。
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精神性格。
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B、为“我”改正解剖图。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C、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关心入微。
D、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所认识了解到的藤野先生。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外貌的白描,以及四件事情的具体叙述,写出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经历,既可信,又耐人寻味,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热情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课外蒐集有关藤野先生的资料,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默写词语、拼音
2、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抓住藤野先生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
(2)作者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品质?
二、深入理解人物
1、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
A、“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B、“看电影事件”
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
“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C、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2、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3、文中还写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国人?
清国留学生。
4、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抓住他们盘辫子的特征。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
5、文中哪些方面体现出“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A、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
B、记得“日暮里”,暗含家国愁思;
C、记得“水户”,对爱国志士朱舜水的崇敬;
D、对藤野先生的敬仰;
E、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的战斗行动。
三、课堂小结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爱憎分明地刻划了两类人物,并形成鲜明对比。一类是日本人:像藤野先生一样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人,也有像所谓的“爱国青年”一样,对中国充满鄙视、寻衅滋事的日本人;既有浑浑噩噩、麻木愚昧的中国人(清国留学生、围观杀人的百姓),也有怀着强烈爱国主义感情的“我”。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头脑形成强烈的冲击,不由感慨:要自尊自强,振兴中华。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课外查找鲁迅“弃医从文”的有关资料。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朗读课文有关章节。
2、谈谈你对当今日本人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
二、理解主题
1、作者为什么要到日本仙台留学,学习医学?
学生交流蒐集的资料。
教师补充。
资料一: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记载:“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2、但最终鲁迅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3、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弃医从文”的?
(学生概括陈述前两课时所学,加以总结、提升)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是其“弃医从文”的两个原因。
资料二:
这两件事,深深***了鲁迅,令他深切地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资料三: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4、让学生再从文中找出例句体会。
“但在那时,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三、探究拓展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A、离开仙台后,“不知怎地,……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B、珍藏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
C、在寓居里高挂藤野先生的照相;
D、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继续斗争的勇气和行动。
2、藤野先生对我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野先生的精神鼓舞下,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自身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3、夜深人静之时,面对东墙上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恩师已阔别二十多年,鲁迅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把握文章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学生交流。
四、课堂小结
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确实让我们深深反思: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五、布置作业
1、以“研讨与练习”一为凭借,综合所有的理解感悟。
2、完成《语文同步训练》
3、阅读参考资料:
语文《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藤野先生》教学设计1【导学目标】
1、了解文章围绕中心取材,以时间为顺序,明暗两条线索相结合进行记叙的特点。
2、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联系背景深刻理解文中含义隽永的语句,解读本文的主旨。
4、学习藤野先生高尚品格,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方法指导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回忆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曾说过“在我所认为我之师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个日本人——藤野先生。那藤野先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什么让鲁迅如此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fēi)发髻(jì)畸形(jī)不逊(xùn)匿名(nì)
诘责(jié)喝采(hè)杳无消息(yǎo)瞥见(piē)深恶痛疾(wù)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绯红:鲜红。
宛如:好像。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逊。
匿名:不具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责问。
托辞:找借口。
适值:正好遇到。
杳:这里指音讯或形影消失。
瞥见:很快地看一下。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常写作“深恶痛绝”。
3、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首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有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等等。
4、背景介绍
鲁迅1902年留学日本,在补习日语的同时,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于危亡。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1909年,由日本回国,鲁迅先生在仙台学医时幸遇藤野先生,不久又惜别藤野先生,在与藤野先生阔别20年后,鲁迅先生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叙事线索,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交流点拨】“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内容的精练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谈谈自己的理解。
【交流点拨】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又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
【交流点拨】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1、学生跳读课文,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以“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的人”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
(1)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医学教授。
(2)生活习惯角度:生活简朴。
(3)治学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4)对待学生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
2、文中具体写了几个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典型事例?给每一个事例拟一个小标题,并思考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语文《藤野先生》教学设计2一、自主学习
1、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背景链接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3)相关资料
藤野严九郎(1874—1945)日本福井县人,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
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1917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岁。
2、给加点字注音。
绯红()宛如()驿站()解剖()油光可鉴()
畸形()不逊()匿名()血管()深恶痛疾()
诘责()挟着()教诲()杳无消息()瞥()
二、问题点拨
1、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2、“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3、“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3、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4、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5、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6、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7、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8、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四、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及互动答疑的'内容
五、抽测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角jiǎo号角角落头角群雄角逐
B、笼lóng笼子牢笼笼屉烟笼雾锁
C、量liáng思量打量测量量体裁衣
D、削xuē剥削削减瘦削日削月割
2、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A、比喻借代夸张
B、比喻夸张反语
C、夸张反语拟人
D、反语比喻对比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班主任的教育下,韩志颖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B、全校同学讨论并听取了王校长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
C、菜市场向居民供应青菜、萝卜、土豆、苹果等蔬菜。
D、开展优质教学活动后,李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六、拓展延伸
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七、学生感悟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做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语文《藤野先生》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读写理解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藤野先生医学无国界的伟大灵魂和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爱国情怀。
三、谈话导入
引导学生谈论鲁迅笔下的三位恩师,进而导入课文《藤野先生》。
四、初读
1、背景: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开始以笔做武器来抗争。
2、内容:
(1)文章分成几个部分来写的?
(去仙台学医的直接原因;作者在仙台学医的经历;“我”离开仙台后的故事)
(2)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呢?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离开东京之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了解女人裹脚;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离别先生)
五、析读
层次一:感受人物
小组合作讨论:找到描写藤野先生的句子,并谈谈感受。
(一)“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1、这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藤野先生?
(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以及语言描写)
2、藤野先生是怎样的形象?
(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
3、还有没有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
(“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4、从这里看出来他又是怎样的形象?
(生活简朴的学者形象)
5、模仿一下先生介绍自己的动作和语气。
(二)“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1、“的确”一词能否去掉呢?
(不能,因为该词正说明藤野先生工作的严谨细致,但又说话和蔼可亲)
2、从这儿咱们能看出藤野先生的形象是?
(治学严谨又温和的学者)
3、联系前文,找找拿回批改的讲义时,“我”的反应是?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4、为什么又会感觉到不安和感激呢?
(讲义中有那么多纰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藤野先生对我的热情和关心)
5、还能从哪些事情上看出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添改讲义,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
层次二:探究文本
1、课文除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什么?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2、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为什么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
(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的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六、品读
文中共有两条叙事线索,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暗线: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弃医从文)
七、小结作业
作业:如果你是鲁迅先生,多年后再看藤野先生照片,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随笔。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用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真情
【教学创意】
1.让对话在“伟大”中穿行。抓住“伟大”一词展开教学,以此为纵线贯穿全课,使课堂结构紧凑,板块清晰;主线分明,不蔓不枝;层层剥笋,循序渐进。
2.引读。在教师引领下反复诵读课文第37段,不但使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渐入佳境,而且使课堂呈现一种重章复沓的音乐之美。
【教学设计】
一、聚焦“伟大”: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写自己老师的一篇散文——藤野先生。(板书标题,强调“藤”字。)从小学到现在,你们一定也有自己难忘的老师。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评价他。
(屏显藤野先生图片)藤野先生,是鲁迅青年时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老师,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呢?(屏显第37段并齐读: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针对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鲁迅先生?什么是“伟大”?(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是啊,一个普通的医学教授,仅仅两年的师生情谊,况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二十多年后为什么说在“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呢?(板书:伟大?)
二、品味“伟大”:
1.先看两人的相识相处。指名读第6-23段。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提示:在学生容易忽略处着力):
①第一节课:工作中规中矩,生活不拘小节。
诵读:让学生模仿“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自我介绍:“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②添改讲义:诲人不倦,一丝不苟。
诵读:“你能抄下来么?”是商量询问的口吻;“拿来我看!”为学生可以抄下来讲义而兴奋。
比较:“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添改”,改为“修改”或“订正”行不行?(“添改”,即增加和订正。如果说增加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还是一位医学老师的职责的话,订正文法的错误就不是他份内的事了。)
③纠正解剖图:既严格又耐心。
比较:“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和原文比较,想想能不能这样改。(原文是委婉的批评,耐心的指导,怕“我”难堪。)
④关心实习:无微不至,充满尊重。
比较:体会下列三句话的表达效果:(屏显)
“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相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作为一个医学教授,本可以坦言,没有鬼,不必迷信之类的话,但是怕伤了“我”的自尊,故意委婉地说“敬重”,而不是“迷信”或是“相信”,这是对“我”的尊重,也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即使它可能是落后的、愚昧的。)
⑤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善良心地。
比较:(屏显)
原稿:总要看一看才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定稿: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定稿更强调了一种郑重的态度、求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妇女遭受摧残的同情,为自己不能亲见的遗憾。“好”字,还容易引起误解。)
小结: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比如“叫我”“将我叫到”,三次都是老师主动喊学生。写人,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把人放在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中去表现。
2.引读:与这位治学严谨、以诚待人的老师离别二十多年后,鲁迅还深沉地感叹:“但不知怎地——”(齐读)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
小结:如果孤立地去看这几件事,就说藤野先生是“伟大”的,还有些单薄,还不足以让鲁迅、让我们感动,因为这更多的是一个教师,至多是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本能。那么,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呢?
三、感受“伟大”:
1.据你的经验,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感动于别人的帮助呢?(第一,这个人非常需要帮助,甚至走投无路;第二,你给了这个人最需要的东西。)
教师补充举例两篇赞美老师“伟大”的文章。一篇是张九韶的《太阳味儿》。文章写到“我”小时候很优秀,自尊心也特强,可是一天晚上突然尿了床,为了不让同学知道,就每天大义赴难般的钻湿被窝,可是有一天被子却被人偷偷晒过了。谁晒的呢?是班主任。班主任后来告诉“我”,尿床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被子是晒在他自家的小院里,没人知道。所以“我”由衷地说班主任有一颗“伟大”的爱心。还有一篇是魏巍的《我的老师》。作者小时候,父亲在军阀部队里几年没回来,于是很多孩子就说:“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作者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批评了那些孩子,还写了一封信劝慰作者,说作者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于是作者感激地说蔡老师“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结论: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孤立地看很平常,但是如果有了不平常的发生背景,这件事就变得不平常了。
2.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藤野先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和鲁迅相识、交往的。
①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琐记》中,鲁迅这样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他在《<呐喊>自序》中也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屏显楷体字部分)
②从材料可以看出,鲁迅去日本是因为在国内已毫无出路,到日本寻求学问。那么抱定希望远涉重洋到了日本又怎样呢?
默读第1-3段,思考:鲁迅到日本的第一站是首都东京,后来他为什么又选择去一个不大的市镇——仙台呢?(通过在东京的两件事:赏樱花、学跳舞,他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附庸风雅,到处乌烟瘴气,没有自己想要的学问。)
哪句话概括地表达了他对东京的态度?(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反复朗读。对比(屏显):
东京也是这样。
东京无非是这样。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只不过。“也”字,有照应上一篇的意思,表明作者的失望和焦虑并没有因为到了东京而改变。这句仅仅八个字,先声夺人,一下子道尽了鲁迅内心的极大愤慨、失望、厌恶等复杂而沉重的感情。)
③“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岂不就是在极度失望之后再碰碰运气的侥幸和无奈吗?自己读读第4段,你感觉去仙台的路上,鲁迅的心情怎样?(“日暮里”,让人想到“日暮途穷”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是他的浙江老乡客死的地方。这两个地方会让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渺茫的前途。从这两个地名来看,他很颓唐、很失落,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味道。)
④读第5段,想一想:初到仙台的鲁迅,受到了怎样的优待?鲁迅的心情怎样?(“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最需要的是学问和振兴祖国的良方,不收学费、操心食宿都不是他需要的,所以他才把这些关心幽默地统归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可见鲁迅对这种优待的态度是——感谢但并不感动。)
⑤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的鲁迅,真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藤野先生雪中送炭般地闯入了鲁迅的生活——这又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暗示我们:第一,他的境遇很糟,需要帮助;第二,他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而这时,是藤野先生给了鲁迅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去朗读第37段。(齐读)
现在,“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我们可能觉得已经够了,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止笔。
3.再看第24-31段,写了两件事: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边默读边思考:这两件事给了鲁迅怎样的刺激?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合作探究。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鲁迅是不是对对方的.言行表示理解?“意见却变化了”什么意思?
(这两件事不仅是鲁迅弃医从文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给藤野先生做了反面的衬托: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发生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不但是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且在追求中常常受辱;是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
4.藤野先生这种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已经是常人所不及的大爱、大善、大美!这样的人格才是“伟大”的,这样的老师才是“伟大”的!所以鲁迅感激地说——(齐读第37段)
四、升华“伟大”:
1.二十年后,在寂寞中战斗的鲁迅,从这段温馨的回忆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所以他感慨地说——(再读第37段)
2.如果说,我们最初提到“伟大”,是模糊的,在解读了两人的交往之后,“伟大”一词开始变得清晰,那么,在弄懂了他们交往的背景之后,“伟大”这个词就是立体的,动人的。它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曾经怎样的鲁迅,在一个怎样的境遇之下,遇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所以鲁迅真诚地说——(再读第37段)
3.鲁迅离开仙台后就与藤野先生失去了联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异国的恩师。1935年,日本一家出版社打算出版《鲁迅选集》,专门去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录进去。”
一个偶然的机会,已偏居乡下的藤野先生看到了别人推荐来的《鲁迅全集》。得知昔日的学生已成为中国的大文豪,他异常惊喜。但没过多久,鲁迅先生就与世长辞了,师生再也没能见上一面。当藤野先生听到鲁迅逝世的噩耗后,他正襟而坐,默哀良久,徐徐抬起头来,用颤抖的双手把鲁迅的照片高高举起,然后饱蘸浓墨,提笔写下“谨忆周树人君”。
后来当有人问及他当年教鲁迅的心情时,藤野先生说:“少年时期,有一位先生教过我汉文,我尊敬中国,也就觉得对那个国家的人也应该高看的……前后外国留学生只有周先生一人。因此我帮他寻找住处,学习日语,虽我能力有限,却要尽力关心……我是为了对道德的先进国家表示敬意,而不单为周先生一人。……”(屏显)
最后,让我们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屏显并齐读)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教学反思】
分析,从矛盾开始。
这篇文章是教材里的经典篇目,过去我执教过多次,但总感觉文本千头万绪,教学设计更是拖沓芜杂,似乎教了很多东西,又似乎什么也没教——找不出隐藏在文本中的矛盾,分析就变成了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那样的文本分析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
如果说,这次的教学有什么突破的话,我认为就在文本解读上。这主要是受了孙绍振教授的影响,他在《名作细读》等多部著作中都对文本分析做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分析就是把本来似乎是统一的东西深层的内在矛盾揭示出来,分析的对象就是矛盾和差异,无矛盾无以分析。怎样揭示文本的矛盾?那就是还原法,也就是想象出未经作者处理的原生的状态,原生的语义,然后将之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揭示出差异来,这样就有了分析的空间。
鲁迅用“伟大”这个词评价藤野先生。我用还原法:藤野先生仅是一位普通医学专科学校的普通医学教授,况且鲁迅后来也放弃了从医,时间是二十年后,作者是文学家特别是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老师一般就是感激,怎么能说是“伟大”呢?这样矛盾就出来了,分析的空间就有了。从文本出发,揭示出这个经典文本里“伟大”的特殊性,就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无矛盾无以分析。本文的“矛盾”就在“伟大”这个词上,抓住这个情感的聚焦点展开教学,更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也使教学找到了一个进入文本的最佳切入点。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深度、高度、广度和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