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有哪些医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院、咸宁学院医学院、郧阳医学院、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1、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位于驰名中外的扬子江畔,雄伟壮观的黄鹤楼南侧,始建于1939年,前身为“湖北省立武昌医院护校”。2010年12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大学双方协议,学院整体、实质性并入武汉大学,2011年7月经武汉大学批准更名为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
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是隶属于华中科技大学的二级学院,是中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首批教育部、卫生部共建高等学校医学院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前身为德国医师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2000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成立并挂牌。
3、咸宁学院医学院
咸宁学院医学院坐落在美丽的“桂花之乡”——湖北省咸宁市。这里温泉氤氲,丹桂飘香,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校园绿树掩映、环境幽雅,景色秀丽,是读书学习的理想之地。与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02年3月合并组建成新的咸宁学院。
4、湖北医药学院
北医药学院坐落于湖北省十堰市,是一所独立设置西医类的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湖北省2011计划”,学校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发展。学校成立于1965年。
5、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荆州,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中医药普通专科学校,实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湖北省卫生厅、荆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管理体制。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荆州地区初级卫生人员培训班。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与湖北省中医药学校合并组建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咸宁学院医学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北医药学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医学类大学有哪些
截至2022年,湖北有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医药学院、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湖北恩施学院、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北健康职业学院等医药类大学。
1、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Hube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较早开办中医本科教育和最早开办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湖北省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
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2003年,原湖北中医学院与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新的湖北中医学院,2010年3月更名为湖北中医药大学。
2、湖北医药学院
学校成立于1965年,原名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1977年开始普通本科教育,1986年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郧阳医学院,1994年独立设置定名为郧阳医学院,1995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北医药学院,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开始举办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2017年10月,学校在深圳创建临床学院,深圳坪山医院成为湖北医药学院第八临床学院。
3、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
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位于十堰市,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湖北省唯一独立设置的医学本科独立学院(教发函[2004]12号)。2010年,学院本科专业全部通过了湖北省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2年,经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4、湖北恩施学院
湖北恩施学院(HubeiEnshiCollege)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恩施市,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为恩施州人民政府精准扶贫定向培养医学生的合作高校。
学校于2003年3月试办,2004年2月得到教育部确认。2012年5月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更名为湖北恩施学院。
5、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HubeiCollegeofChineseMedicine)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荆州,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中医药普通专科学校,实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湖北省卫生厅、荆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管理体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湖北
湖北医药学院有几个校区
一、湖北医药学院有几个校区湖北医药学院只有1个校区,位于十堰市茅箭区人民南路30号,该校是一所独立设置西医类的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发展。
二、湖北医药学院简介
湖北医药学院是一所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湖北省及鄂、豫、渝、陕毗邻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西医类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校坐落在“全国十佳魅力城市”湖北省十堰市中心,这里也是“道教圣地武当山、中国水都丹江口”所在地。学校占地2380亩,校舍面积32.8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7.7亿元(不含附属医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近18000人(含独立学院),留学生520余人。
学校成立于1965年,原名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1977年开始普通本科教育,1986年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郧阳医学院,1994年独立设置定名为郧阳医学院,1995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6年首批一次性通过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合格评估,2006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结论,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北医药学院,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开始举办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2015年2月,学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7年,学校主干学科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也正式进入湖北省“双一流”建设方阵。
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地区结合部重要的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湖北省全科医学与免费医学生培养基地。学校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厚德济世、励学育人”之精神,恪守“厚德、勤学、求实、创新”之校训,坚持“尚医德、崇人文、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特色,立足湖北,面向全国,重点辐射中西部地区,努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适用型医学人才。学校建有18个二级学院,现设有临床医学、麻醉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精神医学、儿科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生物科学、制药工程、中药制药、中药学、应用心理学、信息资源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预防医学等20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国家特色建设专业、5个省级本科品牌(建设)专业;建成17门国家级及省级精品课程(含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2项国家“卓越医师培养计划”项目、7项国家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及一批省级重大教学研究项目。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高于全国、全省同类院校平均水平。学校已向国家和社会输送各级各类医学人才8万余人,涵盖长江中游和秦巴山区市、县医疗机构近半数业务骨干。
学校现有教职工1020人。教授169人,副教授549人,博士298人(含附属医院)。教师中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高端外国专家”项目1人、“*”4人、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北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4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3人、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1人、楚天学者17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247名。建有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7个省级优秀创新团队。另有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4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78人。40余人(次)获得国家、省“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湖北名师”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学校主干学科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现有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其中学术学位点3个,分别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技术;专业学位点5个,分别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药学;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护理学3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以临床医学为主干一级学科,基础医学、药学和护理学等三个支撑一级学科整合申报的“现代医药技术学科群”为湖北省“十三五”优势特色学科群;外科学、内科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麻醉学等8个“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拥有2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基地)、6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建有基础医学、再生医学、生殖医学、临床医学、器官移植与肝胆外科10个高水平科研所(室)和鄂西北地区唯一的SPF级实验动物中心。拥有国家中西部地区结合部最大的医学图书馆,馆藏图书99.98万册,购买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智立方》、《万方医学网》、《SCI(WebofScience)》、《济南泉方本地PubMed数据库》、ProQuest平台下的《PHMC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等20余个中外文数据库。校园网覆盖全校,是鄂西北唯一的中国教育科研网城市节点。《湖北医药学院学报》被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是国家科技部统计源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截止6月,学校共承担和参与国家级科技项目71项,以及包括湖北省“2011计划”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700多项,SCI、EI、ISTP收录千余篇,其中影响因子≥5.0的SCI收录论文95篇。统计源以上中文核心收录11753篇,其中刘忠武教授、李健博士在《Nature》、《CellMetabolis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引起国内外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出版专著、教材602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59项、市厅级科研奖励162项,鉴定科技成果210项,获得授权专利225项。学校高度重视政产学研合作,先后与丹江口市、房县等政府、骨干生物医药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三区”科技人才支持计划,支撑企业获得了十堰市首家、湖北省第六个GAP种植基地,并与企业联合建立4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