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对联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还是从右往左读有什么讲究)

七月网2000

对联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

从右向左贴,读对联也是从右向左。

对联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还是从右往左读有什么讲究)

一、首先区分上下联

1、可以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注:普通话里: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2、可以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

3、可以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4、还可以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如,家和国在一个对联中,含家的为上联。

二、如果有横批则可以根据横批来区分上下联

1、若横批是从右到左,则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左边。

2、若横批是从左到右,则上联贴在左边,下联贴右边。

三、贴对联

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一般会把上联贴到上首,下联贴在下首。

扩展资料: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据史料记载,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究竟是从左往右读,还是从右往左读有什么讲究

左右定位,与古代的昭穆礼乐制度有关。古时候礼数定位,以事情的核心为基准,左昭右穆,昭高过穆,左上右下。如戏剧舞台上,皇上为主导,他左侧臣子的品级是必定要高过左边的臣子的。而眼下的上下定位,普遍的认识是以行为主体为标准,阅读者应对大门,读者的右侧为右,左侧为左,其实就是左手为上联,右手为下联,而非与行为主体大门同方向方向里的上下。

假如横批是从左到右念,则春联也是先左后右,即左联为上联,右连硕下联。假如横批是以右往左边念朗朗上口,则春联右为上联,左为下联。联尾仄起是上联,联尾平收是下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全看七言联的尾字“柳”与“天”,“两个黄鹂鸣翠柳”,不论是放到左边还是右边,都只能做上联,“一行白骘上青天”则只能做下联。

春联是中国的独有的中华传统文化,它以简洁精简的词句及合辙阳阴挫顿的声韵来表现创作者表达的情感。毕竟是中华传统文化,那最好以传统方法存有:面对春联,右上方左下方。上联仄声结束,下联平声结束,横批都是右向左读。因为时代的发展,当代文版习惯左向右读,这也未尝不可,但传统物品假如丧失它精粹部分,那就得不偿失了。

春联都是注重压韵的。其实就是声情并茂,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三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一二声)。还能够看先后顺序,室内空间尺寸,逻辑关系来区分,例如时间上“辞旧岁”了即可“新春佳节”,室内空间尺寸如先“中华民族”后“家中”。先“每年”后“月月”,逻辑关系若因“春暖花开”故“花盛开”。另外就是依据语言习惯。例如上“洪福齐天”,下“长命百岁”。

对联顺序是从左至右还是从右至左

传统的来讲,对联顺序是从右向左。

贴对联的正确顺序:

对联分上下联,还有横批。在张贴时是有讲究的,不能贴反,否则会弄出笑话。

1、张贴时先看横批,如果横批是从左到右念。那么左边就是上联。如果是从右到左念,则右边是上联。传统的来讲,是右为上联,左为下联。

2、接下来要区分对联的上下联,可根据内容来区分,关键还有一个窍门,就是看左右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仄声的,就是上联,而是平声的就是下联,当然还需再结合联对内容来定,一般对联是要求仄起平收!

3、这样我们确定了上下联,再确定了张贴方位。进行张贴时先把横批贴在门顶,下来贴左右联对。当然心中有数的话,不管先贴哪个都不会错!只是要注意比例对称就好了。

对联也叫对子、对仗。它是从律诗的对仗句演化而来的,所以是讲究韵律和平仄的。古人写律诗一般押平声韵,所以对联也以平声收(就是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当然仄声收的那一联就是上联了。由于许多人不懂格律,导致上下联收尾字或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这实际上是上下联不分。

至于平仄,古今是有变化的。古代有五声,现代为四声(通常称为新四声)。今人写对子给今人看,所以就要以现代汉语规定的新四声为准。一声和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声。

对子的平仄不仅体现在收尾字,也体现在句中的音节上,凡在音节处,上下联是要平仄相对的。例如“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这幅对子,每句都有三个音节,在音节处平仄正好相对(也叫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