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豫园的万花楼有什么传说
万花楼原名花神阁,相传园主人潘允端的孙子生有一女,名玉娟,二八芳龄,心地善良,容貌美丽,爱花护花,后来爱上了花匠郭田生。不料花匠死了,她悲恸欲绝,吃不下,睡不着,不久也忧郁而亡。忽一日,天空生五彩祥云,并有玉娟和郭田生出现,玉娟手提花篮,并从空中撒下花来。众人十分惊奇,都说玉娟已成了花神,遂将此建筑命名为花神阁。
上海豫园主要景点有哪些
上海豫园主要景点有哪些
上海豫园主要景点有三穗堂景区、万花楼景区、会景楼景区。豫园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是江南古典园林。
三穗堂景区三穗堂景区看点:萃秀堂、太湖石立峰、大假山、仰山堂、三穗堂萃秀堂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深隐于大假山北麓,面临峭壁,北倚高墙,古木交柯,佳卉盈庭,环境清幽淡雅,静坐堂中推窗便可近观大假山景。现设古玩店。
“渐入佳境”语出《晋书?顾恺之传》,这里有引人入胜之意。游廊石板铺地,中为小桥,两侧有鹅项靠,可以坐观山光水色。廊中间竖一太湖石立峰,高约2.3米,亭亭玉立,故名“美人腰”。
大假山用数千吨浙江武康黄石建成,由明代著名叠山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堆砌,也是他仅存于世的作品。山高约14米,潘允端在《豫园记》中对大假山的评价是:“峻颇惬观赏”。
仰山堂为五楹,北有回廊,曲槛临池,可以坐憩堂内有录自晋王羲之《兰亭序》的“此地有崇山峻岭”匾额。卷雨楼名取自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诗句“珠帘暮卷西山雨”。
三穗堂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建西园时所建,高9米,是园中的主要建筑之一。在清代,这里是官府庆典和“宣讲圣谕”之处,也是地方上文人士绅聚会活动的场所。
万花楼景区万花楼景区看点:银杏、万花楼、两宜轩、鱼乐榭、玉水廊万花楼的银杏树高达21米,枝叶茂密,相传为建园时园主人手植,已四百多年。
万花楼下四角有梅兰竹菊图案漏窗四幅楼南面有湖石假山。四周多回廊曲槛,廊旁的白色粉墙边,依墙缀以石峰,栽植翠竹。
复廊东端有一小轩,在这里探首俯视则清泉如镜,隔崖相望则石峰壁立,面山对水,有古人“观山观水两相宜”的情趣,故名两宜轩。北面有建筑名亦舫,形状如古代之船舫。
万花楼的鱼乐榭周围古木参天,凭栏可观池中游鱼。榭前小溪上的隔水花墙体现了江南园林小中见大的特点。小溪长仅数丈,花墙把小溪隔而为二,墙上开设漏窗和半圆洞门。从鱼乐榭旁有一株已度过三百多个春秋的紫藤,每年初春时节,枝条上绽满白色的小花。
玉水廊南连会景楼,北达涵碧楼,因廊旁一石“积玉峰”而得名。廊长达百米,是江南古典园林中最长的一条水廊,漫步廊中古树苍翠欲滴,池中红鱼游动,亭榭流光溢彩。
会景楼景区会景楼景区看点:会景楼、玉水廊、流觞亭、九狮轩、老君殿会景楼位于豫园中央,登楼一望,全园景色会于眼底楼三面环水,周围栽着香樟、石榴、紫薇、红枫、罗汉松等许多树木。
玉水廊南连会景楼,北达涵碧楼,因廊旁一石“积玉峰”而得名。廊长达百米,是江南古典园林中最长的一条水廊,漫步廊中古树苍翠欲滴,池中红鱼游动,亭榭流光溢彩。
流觞亭,因其两面临水,取《兰亭序》“流觞曲水”之意。亭侧有三曲板桥,贴水而筑。三曲板桥西是浣云假山。山以湖石堆成,北倚得月楼,西临清泉。山洞盘桓,循洞可达山顶,洞内有泉,涧溪水从洞内流出。
九狮轩是一敞开式建筑,面临大池,前置月台,凭栏观赏池中游鱼荷花轩西有一片杉树,高耸挺拔。轩东修竹万杆,满目青翠。
老君殿旧时供奉太上老君。现为工艺品商店。
上海豫园建筑类型是什么
潘允端是明刑部尚书潘恩之子,1559年,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在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动工造园。
1562年,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在潘允端写的《豫园记》中说:
垂二十年,屡作屡止,未有成绩。
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职回乡,便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并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此后,园越辟越大,池也越凿越广。
1620年左右竣工,总面积称46000多平方米。当时正值江南文人造园兴盛时期,上海附近私家园林不下数千,而豫园“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规模足与苏州拙政园、太仓弇山园媲美,公认为“东南名园冠”。
但豫园后来屡遭破坏,潘允端所建的均已被毁,存留下来的豫园东部的主要建筑有玉玲珑、玉华堂、积玉水廊、积玉峰、会景楼和九狮轩等。
玉玲珑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高约3米多,玲珑剔透,周身多孔,具有皱漏瘦透之美,为石中甲品。古人曾谓:“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玉玲珑后有照壁,照壁南面壁上有“寰中大块”几个大字,意为“天下大快”。
正对玉玲珑有一书斋,以玉玲珑石上的“玉华”两字命名,为玉华堂,堂上匾“玉华”两字是明代文征明的手迹集字,堂前有白玉兰两棵,东侧是积玉峰和积玉水廊。
玉华堂原为潘允端书斋,后来清代重建,改名为香雪堂。后因战火再次被毁,重建后仍名玉华堂。堂内按文人书房布置,陈列着明代紫檀木画案等珍贵家具。
积玉水廊倚豫园东围墙,临曲池,积玉峰立于廊间,积玉峰玲珑剔透。池西及玉华堂前后,流水潆洄,山石嵯峨,花木扶疏,植白玉兰、白皮松和翠竹,幽雅恬静。
会景楼位于豫园中央,登楼可观全园景物,故名“会景楼”。九狮轩在会景楼西北,轩前置月台,可凭栏观赏池中荷花。
豫园西部有假山与亭子、元代铁狮、萃秀堂、亦舫、万花楼、鱼乐榭、复廊、两宜轩、点春堂还有和煦堂等建筑。
大假山为豫园镇园之作,是明代著名叠山家张南阳唯一传世作品。高约12米,用数千吨武康黄石堆砌。假山峰峦起伏,磴道纡曲,涧壑深邃,清泉若注。山上花木葱茏,山下环抱一泓池水。游人登临,颇有置身山岭之趣。后来清末名人王韬曾描绘:
奇峰攒峙,重峦错叠,为西园胜观。其上绣以莹瓦,平坦如砥;左右磴道,行折盘旋曲赴,或石壁峭空,或石池下注,偶尔洞口含岈,偶尔坡陀突兀,陟其巅视及数里之外。
循径而下又转一境,则垂柳千丝,平池十顷,横通略约,斜露亭台,取景清幽,恍似别有一天。于此觉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尘障为之一空。
豫园时废时兴,大多建筑都已被毁,而大假山仍保持旧观。大假山上有二亭,一在山麓,名“挹秀亭”,意为登此可挹园内秀丽景色。一在山巅,称“望江亭”,意为立此亭中“视黄浦吴淞皆在足下。而风帆云树,则远及于数十里之外”。
在仰山堂东游廊口,有一对铁狮,姿态生动,铸工精致。座上各有款识:
章德府安阳县铜山镇匠人赵璋……,大元国至元廿九年岁次庚寅十月廿八日。
赏狮穿廊绕墙而入即游廊,为入大假山之通道,跨于池上。廊间设方亭,有匾为“渐入佳景”。匾下有一太湖石,状似美女柔腰顾盼,名“美人腰”。池水山景,近在咫尺,有勾起游人信步之意。
亦舫在萃秀堂东墙外,俗称船厅。明代以后,江南园林常在水边建石舫,用以临水赏月,而直接在陆地上筑舫不多见。
万花楼为花神阁遗址,后称“万花深处”,后来重建时添建格思堂,仅存一楼。当时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和同业议事,以人神仅咫尺相隔而名“神尺堂”。后又恢复“万花楼”名。
鱼乐榭跨于溪流之上,傍山临水,凭栏可观赏水中游鱼。溪上筑一垛隔水花墙,墙上有漏窗,墙下处有半洞门,水从洞门流去。“鱼乐”蕴含园主人对庄子的仰慕和避世隐逸的心情。
在这里还可以欣赏到一处生动的虚隔产生遐想的景观,榭前小溪,一饰有漏窗和半圆洞门的粉墙,不落水面,横临溪上,小溪从拱形墙下淌去,让人产生“小溪不知流向何处”的遐想。
鱼乐榭东北是一条曲折别致的复廊,中间用墙分隔。中间构筑方亭一座,匾额曰“会心不远”。此意出自南朝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意为并非要到遥远之处才能领悟万物造化要旨。
复廊东段用墙分隔为两条。墙上设窗洞,从窗洞左顾楼台掩映,右望溪流峰石,宛如小品图画。复廊东有小轩,“观山观水两相宜”,为“两宜轩”。两宜轩位于复廊南侧,面山对水,有古人“观山观水两相宜”的情趣。
和煦堂在打唱台南面,面山背水,四面敞开,夏凉冬温,故取名“和煦”。后面水池畔有假山,山下有洞,流水潺潺。山上有方形小轩,名“学圃”。八角亭与学圃隔池相峙,亭中有古井一口,井栏为明代之物,称“古井亭”。
和煦堂东部假山上有座抱云岩,水石缭绕,洞壑深邃。抱云岩上有小楼,上下二层,上层名“快楼”,下层称“延爽阁”。登快楼可眺西面大假山和豫园全景。延爽阁画栋垂檐,精致错落。
点春堂北有藏宝楼,上下各五间。东有静宜轩、听鹂亭。据地方志《上海县续志》记载,点春堂初建时附近还有钓鱼矶、水神阁、一笑轩、庄乐亭等建筑,早已毁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