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捏脊的正确手法图 捏脊的正确手法图

七月网2130

大家好,关于捏脊的正确手法图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捏脊背的功效与作用 捏脊的正确手法图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捏脊的正确手法图 捏脊的正确手法图

捏脊背的功效与作用 捏脊的正确手法图

1捏脊背的功效

捏脊通过刺激人体的体表穴位或某些部位,能增强脏腑功能,使机体处于最佳功能状态,有利于调动机体所有的抗病因素,起到祛病健身之功。

2捏脊背的作用刺激背部腧穴

在经络中,属于八脉之一的督脉循行于人体背部正中线,督脉对全身的脉气有统率,督促作用。脊柱两旁分布着十二经脉中的足太阳膀胱经,这条经脉在背部的循行线上分布有肺俞,心俞,脾俞,肝俞,胆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等穴位,这些穴位是内脏在背部的相应俞穴,既受内脏功能的影响,又能接受良性刺激,调节内脏功能,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捏脊正是直接刺激背部督脉和足太阳经上的俞穴的良好方法。

刺激全身

捏脊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可以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抵御严寒,尤其是配合按,揉,推,擦等方法时,效果明显。机体皮肤下存在着一种组织,平时处于休眠状态,通过摩擦,受到刺激的组织细胞就会活跃起来,进入血液循环,并逐步发展演变成具有免疫功能的吞噬细胞,经常进行捏脊,不仅能增加体内吞噬细胞数量,还能增强淋巴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从而使机体保持持续旺盛的免疫力,达到祛病强身目的。

补充阳气

督脉又称“阳脉之海”。督脉阳气足,才可以补充其他阳经,督脉阳气虚,也会影响到其他阳经的阳气,捏脊通过刺激后背体表皮肤,可以按摩脊柱正中的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并通过后天饮食的调养,使阳气不断得到补充,长期保持旺盛的免疫力,促进小儿健康成长。

3捏脊背主治疾病

捏脊具有良好的祛病健身效果,已被广泛应用于小儿保健和防治疾病等方面。

捏脊可以防治小儿感冒,发热,咳嗽,腹痛腹泻,食积疳积等多种疾病,同时还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智力,促进小儿生长发育,甚至婴儿断奶都可以用到此方法。

4捏脊的正确手法图

一般被按摩者取俯卧或侧卧位,以舒服为主,常规的捏脊方法有以下两种:

1.两手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腹相对应用力,捏住脊柱两侧肌肉,拇指在后,另三指在前,三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捏脊可以从尾骶骨处开始,缓慢向上推移,至颈后枕部为一遍。

2.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相对,夹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捏时从尾骶骨处开始,逐渐推移向颈后枕部为一遍。

小儿推拿三关的作用 推三关准确位置图

1推三关准确位置图

三关位于前臂桡侧,腕横纹(桡侧端也称阳池)至肘横纹桡侧端(曲池)成一直线处。施术者以食指,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

2小儿推拿三关的作用

推拿三关性温热,具有温阳散寒,发汗解表,益气活血的作用。常用于寒证,虚证治疗。正确推拿有利于发汗行气,培补元气。

3小儿推拿三关主治疾病

主治发热,恶寒,无汗,四指无力,气血虚弱,病后体虚,阳虚肢冷,疹出不透,风寒感冒,腹痛腹泻等一切虚,寒病症。

4小儿推三关临床应用

1.推三关性温热,可补气行气,温阳散寒,治疗虚寒病症,多与补脾经,肾经及揉丹田,捏脊,摩腹合用。

2.对治疗风寒感冒有发散表寒的作用,多以清脾经,开天门等合用。

3.本穴有助气活血的作用,可与推补脾经相结合,更有疗效。治疗实热证时,手法应快而用力。

退烧的方法有哪些

在非紧急情况下都不应该滥用退烧药,但有时候身体发热造成体感上的不适,就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让孩子舒服一些

(1)补充水分多通风,保持理想空气指数

发烧体温超过38.5℃后,体液损失非常大,对于氧气的需求也明显,每高于正常体温1℃,对氧气的需求就提高13%,这两点都与热性惊厥的发生密切相关。一定要多补充水分!这不是孩子愿不愿意,而是必须!穿衣的多少以孩子的感觉为依据,如果觉得冷甚至打寒颤,即使发烧也要多加衣物,把袜子、帽子和围巾都穿上,觉得热就脱,出汗得尽快擦干,不能吹风,衣物要吸汗透气。

(2)温水擦浴降温

温水擦浴是发烧时常用的一种物理降温方式,能够暂时降低体温缓解不适。但正确的擦浴方式,爸爸妈妈们可要认真掌握。

准备:三块毛巾(一块敷额头,一块擦浴,一块擦干),热水袋或暖宝宝贴敷孩子足底,面盆装水约七分满,水温在35℃左右,不能让皮肤有寒凉的感觉;

环境:关好门窗不能有风直接吹入;

不能擦拭的部位:心前区与肚脐

擦浴方式:将浸湿的毛巾挤干至不滴水,擦拭孩子全身皮肤表面。过程中尽量少暴露身体,擦哪里露出哪里,以防受寒。擦拭顺序由上至下(颈部上肢背部下肢),在颈部、腋下和手肘内侧等血管丰富的地方可以多停留以增加热量散出。

另外,最近网络上还流传着一种神奇的德国妈妈的“湿毛巾绑腿退烧法”,这种方法的原理其实与温水擦浴类似,但小腿上没有大血管经过,用温毛巾绑小腿退烧效果其实有限。

(3)疏通膀胱经&肺经

疏通经络能够让外周血管扩张,让热量通过皮肤释放出来。5岁以下宝宝,把手脚搓热,柄沿膀胱经捏脊,而5岁以上儿童儿童适合用无痛刮痧,用无痛刮痧梳沿膀胱经疏通经络,轻轻敲打肺经由下而上。

低烧:用发汗解表的按摩法最为对症

1.推三关300~500次

2.揉外劳宫1~2分钟

3.重揉太阳穴1~2分钟

4.拿风池50次

5.清肺经15分钟

6.掐揉二扇门4-5分钟

7.推天河水300~500次:天河水就像人体的清凉之源,用食指和中指两个手指,由腕到肘直推。

高烧:清热凉血的按摩手法

1.退六腑300~500次:退五脏六腑实热

2.打马过天河20~30次,方向和位置与天河水一致,不过操作手法是用食指和中指两指蘸水,然后从腕到肘方向在皮肤上敲打,这个声音就像是小马过河时马蹄拍打睡眠发出的响声。打至手微微发红就行,每次都要从下往上打满。

3.蘸水捏脊20次

4.捣小天心1~2分钟

(4)泡脚发汗退热

准确的说,发汗不仅仅只是降温,更是一种退烧的方式。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感冒发烧肢体酸痛头闷腹胀,可一旦汗流出来,体温就会渐渐下降,全身难受的感觉也会开始消退。流汗,是身体降温最自然的方式,当出汗的时候,血管舒张毛细孔开放,这样有利于体热发散,同时汗水的蒸发也能够带走大量热量。家长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孩子吃退烧药起效后,就会开始流汗,温度也就退下来了。

发汗降温虽好,但要通过物理发汗降温(相对于吃退烧药降温)也有一定风险,因为此时体温中枢“设定值”并没有改变,要发汗降温,体温会经历一段先升再降的过程,如果挨不到流汗身体就已经受不了热晕过去,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选择安全的发汗方式就特别重要。

要看一种发汗方式好不好,需要考虑三方面因素:

I)安全性:发汗过程可控,方便家长实时观察孩子情况,若真的出现意外能紧急处理。

II)发汗量:发汗虽然有助于降温,但是不能出得过度,微微发汗去病,大汗淋漓反而会伤害身体。体有热证,汗出太多不仅伤了津液(伤阴),也会损伤身体的阳气,体内阴阳俱虚,正气虚损,就没有能量把邪气祛除出去,病就好不了。

III)发汗过程会不会容易受寒:发汗后毛细孔张开,若受寒了反而会使病情恶化。

好了,关于捏脊的正确手法图和捏脊背的功效与作用 捏脊的正确手法图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