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2014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和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最高分
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最高分是147分。这个成绩很高,原因在于其采用了新高考的制度,将语文科目分成了两部分,包括综合性阅读与文学常识。因此,最高分的学生在这两个部分都表现得非常优秀。值得一提的是,新高考制度下的语文科目主要考察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包括阅读、写作、修辞技巧等多个方面,而非单纯的记忆和背诵。新高考制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具有更强的实际运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2014年北京高考的语文科目最高分得主是一位综合实力强大的学生,不仅具备了深厚的语文基础,还能够在考试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应对各种情况。
谁有朝阳区2014年一模语文试题啊
2014年朝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2014.3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北京城是大气的。这种大气首先体现在建筑上,不要说偌大的一个紫禁城只住皇帝“一家人”,便是最不起眼的四合院,也是疏落有致,颇多空间的。北京城的大气更体现在文化上,北京从就是汉胡①,五方杂处的地方,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在这里出入、汇集和发展,各种文化都在这里交流、碰撞和融合。一个外地人,只要他到了北京,保准不会感到别扭;如果他还很随和,会说几句普通话,那么,用不了几天,他几乎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北京人了。
这就是北京:古老而又新鲜,博大而又精深,高远而又亲切,迷人而又难解。它是单纯的,单纯得你一眼就能认出这就是北京;它又是多彩的,多彩得你永远无法一言以蔽之。而无论久远深厚的历史也好,生机勃发的现实也好;豪雄甲的王气也好,醇厚平和的民风也好,只要你一走进北京,它们都会向你扑面而,让你②。你可能会惊异于现代都会的日新月异,也可能会流连于千年古都的乙深沉;可能会丙于文化名邑的清雅幽远,也可能会迷恋于民众舞台的柳暗花明。所有这些,都会使一个初进北京的人感到无比的神奇,它会使你心旌摇荡,神志痴迷,不知所以。可以这么说,任何试图读懂北京的人,一开始,都会有一种不得其门而入的感觉。
(取材于易中天《读城记》,有删改)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填入①②处的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偌(nuò)大
杂揉五方杂处(chǔ)目不瑕接
B.偌(ruò)大
杂糅五方杂处(chǔ)目不暇接
C.偌(nuò)大
杂揉五方杂处(chù)目不暇接
D.偌(ruò)大
杂糅五方杂处(chù)目不瑕接
2.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浩荡深厚沉湎B.浩瀚雄厚沉湎
C.浩荡雄厚沉醉D.浩瀚深厚沉醉
3.文中黑体字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言以蔽之B.生机勃发C.柳暗花明D.不知所以
4.下列四副对联中,最适宜用迎接友人访的一项是
A.珠联璧合乾坤定,花好月圆鸾凤鸣。
B.华夏年年腾骏业,新春岁岁展宏图。
C.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
D.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5.某高校毕业生听完著名就业辅导专家张教授的报告后,深受启发,立刻用手机给张教授发短信,希望得到帮助。下面四条短信中用语恰当、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张教授,您好!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深受启发。我想请您帮我看看求职自荐信,不知您能不能把邮箱地址告诉我?情急之中,未免有些唐突,请见谅!学生××
B.张教授,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深受启发。我想让您帮我看看求职自荐信,不知您能不能把邮箱地址告诉我?情急之中,可能有些唐突,但您务必要回复我!学生××
C.张教授,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深受启发。我想请您帮我看看求职自荐信,不知您能不能把邮箱地址告诉我?情急之中,未免有些唐突,请见谅!
D.张教授好!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深受启发。我想让您帮我看看求职自荐信,请您尽快把邮箱地址发给我。情急之中,虽然有些唐突,但相信您能理解!学生××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一9题。
牡丹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日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州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使昼呜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惜其所见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诚哉!其为武后也。
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兹得此论,更发明矣。艺植之法,载于名人谱帙者,纤发无遗,予倘及之,又是拾人牙后矣。但有吃紧一着,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请畅言之。
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予曰:“匪止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同人诘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吾家太白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者向北,则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斯言得无定论?。(取材于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①肮脏:高亢刚直的样子。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允宜肇于此日肇:开始
B.惜其所见不逮其:代词,指武后
C.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悉:详尽
D.匪止士民之家匪:少,微薄
7.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
选择绝对胜利的一方和群花决一雌雄,还不知鹿死谁手呢
B.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
如果不给它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贬到八千里外的耻辱呢
C.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
其他的花还能受点委屈,只有牡丹绝不肯通融
D.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
我曾经把这话对朋友说,有朋友认为这说法太迂腐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强项若此,(牡丹)得贬固宜
B.(武后)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
C.(予)兹得此论,更发明矣
D.同人诘予曰:“(牡丹)有所本乎?”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看到书上有关牡丹被贬的记载以后,作者才开始认同牡丹的花王地位。
B.作者认为植物生长自有规律,就是圣贤也无法让冬天的田地长出穗。
C.作者从秦地巩昌带回一些牡丹,朋友嘲笑作者的行为是“趋冷非趋热”。
D.关于牡丹朝南才能生长的问题,作者认为李白的诗句为此提供了根据。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7分。
10.结合上文,请简述作者认为牡丹不同于其他花卉的两个独特之处。(4分)
11.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断句。(5分)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详景公乃止
(取材于刘向《说苑·正谏》)
12.在横线处填写出诗文原句。(任选4题作答)(8分)
①在《诗经·氓》中,作者借女子的口吻,倾诉了妇女婚后的辛苦劳作,“三岁为妇,。,靡有朝矣。”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如陶渊明的《归去兮辞》中,“,泉涓涓而始流”,范仲淹的《苏幕遮》中,“。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都是借景抒情的名句。
③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批评了士大夫之族在拜师求学上的浅见,“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吾未见其明也。”
④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嘈嘈切切错杂弹,”这四句诗,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
⑤《赤壁赋》一开篇,在月夜秋江美景中,苏子“举酒属客,,。”
⑥在《窦娥冤》“刑场”一折中,窦娥指天斥地:“地也,。天也,”,表达了她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
1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一③题。(20分)
泾溪
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溪兴①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注释:①此诗系诗人晚年归隐家乡时所作。②瓦瓯:陶制的小盆。
①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运用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B.后诗托物言志,借助溪流表达诗人的人生志向。
C.两诗内容不同,前诗旨在说理,后诗意在抒怀。
D.两诗风格不同,前诗平实警策,后诗自然清新。
②从《溪兴》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③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泾溪》一诗后两句蕴含的人生哲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哲理的认识。不少于150字。(12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①传统意义的中国人,对于“人”“社会”“历史”的认知是基于“内”“外”这个维度而构建的:一切事物,都在“由内而外”或“由表及里”的一层层递增或递减的“差序格局”中体现出。因此,在中国传统思想探索中,对于“我”的关注,自然地就继续向“内”的方向深入,引出“心”这个范畴。
②“心”是自我体验和修养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思想、意识、态度、情感等等,但我们特别要关注一个内涵,是它常常倾向和暗示一种“主体性”,就是说当人们谈到“心”的时候,总是自然产生一种“心心相通”的感觉,即使讨论别人的“心”的时候,其口吻就像一种“设身处地”的类似于“主体”的角度在说话。像“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这个“心”,就有这种感觉,这首诗中杜甫好像和几百年前的孔明获得了一种跨朝代的“通感”,仿佛在直接感受孔明那种“良苦用心”。在这种陈述的习惯中,“将心比心”的说法,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③“心”的概念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含有很强的道德伦理性,因此“心”也自然地代表着“做人”“为人”方面的最需要珍重的东西。当你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背后假设的“我”与世界的关系已经是一种“由里及外”“由己及人”的具有“伦理”意义的“差序格局”。而从“心”出发的这种“内”“外”之间一层层外推的关系,应该是“诚”“正”“仁”“爱”“恕”等,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说这种“内”“外”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真诚、共存、协调、和睦、温和、宽厚、利他、建设性的等等。这种关系是符合“天人合一”“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际关系的生命伦理道德的。“心”的主观性和它的道德性,包含着对认知主体的“人”本身的鞭策和制约,这种观念直接把“我”和世界的关系公开地“伦理化”,理直气壮地把探索世界的过程解释为一种“修身”以达到“经世济民”的过程。从“心”开始,通过“修、齐、治、平”这一层层“伦”的次序,由内向外推广开去,构建每个人心中的世界图景。
(取材于费孝通《将“心”比“心”》,有删改)
14.下列对文中“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心”是关乎自我体验和修养的概念,它的内涵包括思想、意识、态度、情感等。
B.“心”常常倾向和暗示“主体性”,说到“心”时,总会产生“心心相通”的感觉。
C.“心”代表“做人”“为人”方面最需要珍重的东西,因为它有很强的道德伦理性。
D.“心”有主观性和道德性,它把我与世界联系起,由外而内,达到“经世济民”。
15.下列诗句中“心”符合文中“心心相通”的意思的两项是(4分)
A.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D.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E.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6.阅读下面材料,请从第③段中选三个四字词语(不含标点),填写在下面方格中,指明“我”实现愿望的正确途径。(5分)
材料:在英国最古老的一个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这样一段文字: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世界,于是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我醒悟了,我发现我实现愿望的途径是错误的。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
排骨里的萝卜
①女儿一回到老家,我母亲就把她带进菜市场,逐一询问她想吃什么。从东头问到西头,女儿一直摇头。母亲急了:“总要吃啊,小祖宗,你到底想吃什么?”女儿两眼埋在手里的卡通画册里,淡淡地说:“我要吃排骨里的萝卜。”
②不吃排骨,不吃萝卜,却想吃排骨里的萝卜。女儿的理由是:排骨太腥太腻,萝卜太清太淡。女儿是在吃多了排骨后才挑上萝卜的。几年前她在萝卜盘中翻找罕见的排骨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③突然就领悟了现代人的忧怨:享受着现代文明带的高效、便利、繁华、奢侈,却怨叨着它的拥挤、功利、急躁、嚣张。驾着豪华轿车,却骂着它的尾气;用DNA技术修改着生命,却忧心着社会伦理和生命尊严;推行着经济政治一体化,却牵挂着多元文化的丧失。
④现代人远离了乡村,然后思念它,看见乡村的一草一木,就一惊一诧的。乡村很美,但得远远地看。乡村是一幅经典名画,是用欣赏的,而不是用居住的、生活的。现代人激情四溢地回到乡村,只是想看看春天离得有多远,然后用相机拍下,用画框装裱好,点缀到城里的水泥墙上。现代人在城里模仿着乡村的绿,怀念着乡村的安详和静谧。
⑤现代人越越爱回忆从前在乡村的日子。那段吃不饱的时光,现代人回想起已全然消散了饥饿的惶恐,脸上是掩不住的羡慕,荡漾在记忆里的是一段段情意融融的细节,一首首田园诗,一曲曲牧歌。过去了的,就是罪恶也没什么不可饶恕的。但这得有个基点,回忆和观赏必须站在今天韦衣足食、和平安宁的阳台上。
⑥现代人已学会了蘸着传统的汤汁去吃现代文明的点心,然后用现代思想作武器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反叛。现代文明授予现代人以现代武器,现代人首先用这武器向现代文明开火。
⑦为什么突然想吃农家味的小菜小饭?因为现代人距农村越越远,也离家越越远。然而如果连吃三天的农家饭,现代人非骂娘喊救命不可。想一想,当初身居乡村时,我们怀想的是什么?是生猛海鲜,是遥远的都市。乞丐的梦常常是席梦思,而富翁的梦更多的是街头的石板和公园的长凳。
⑧人天生有根反骨,就长在后脑勺下。人在现实中躁动,要么歌唱未,要么缅怀过去,总是把现实不尴不尬地晾在那儿。尽管人们总是从现实中榨取最多的滋养。
⑨我知道如何让我女儿在萝卜中翻找排骨了:弄一锅子萝卜,点缀几小块排骨。排骨中的萝卜和萝卜中的排骨一样好吃,一样滋养人,喜恶自量的比例。比较排骨和萝卜到底谁更富营养是现代人的浅薄所在,没什么是特别有营养该特别多吃的,也没什么是特别没营养特别不该吃的,你所稀缺的才是你最需要的。
⑩在排骨的背景下,现代人一年四季品尝着萝卜。这萝卜还是原汁原味的萝卜吗?但现代人仍管它叫萝卜,而且时尚地自称不吃排骨。
(取材于董玉洁《排骨里的萝卜》,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通过写女儿挑食,要“吃排骨里的萝卜”,引出下文对“现代人的忧怨”的思考。
B.第④段写现代人“激情四溢地回到乡村”,说明现代人越越厌恶都市,渴望回归田园生活。
C.第⑥段中写现代人“用现代思想作武器”,“向现代文明开火”,表明了现代人的反思和反叛。
D.第⑦段中“乞丐的梦”和“富翁的梦”构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批判了现代人的无知和愚昧。
E.文章以现代人“时尚地自称不吃排骨”做结,首尾呼应,而“时尚”一词,尤为耐人寻味。
18.文中说“现代人远离了乡村,然后思念它”。结合文章,概括现代都市人思念乡村的具体表现有哪些。(4分)
19.文章以“排骨里的萝卜”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10分)
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当你碰到有人吸烟时,你会如何劝阻?请把劝阻的话写成一段文字。
要求:1、理由充分。2、语言精练得体。3、150字左右。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有人说:这世界上可怕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有人说:应该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
也有人说:如果什么都不怕,反而更可怕。
还有人说:应该有所怕,有所不怕。
以上看法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练习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4.3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B2.C浩荡,形容广阔或壮大;浩瀚,形容广大或繁多。深厚,(感情)浓厚;雄厚,(人力、物力等)充足。沉湎,沉溺,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等方面),不能自拔;沉醉,大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3.C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来概括。生机勃发:指植物生长初期,长势旺盛、茁壮的意思。引申为生命力旺盛。
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美景。后多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转机看到希望。不知所以: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指不知道原因。4.D5.A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D(匪:不,不是)7.A(“选择绝对胜利的一方和群花来决一雌雄”有误)
8.D(省略成分应为“尔”)9.C(“趋冷非趋热”有误)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7分。
10.(4分)牡丹依时守季开花,不畏强权,即使遭贬亦坚守节操(独迟2分);牡丹朝南才会生长,改变方向就会死,个性刚强,绝不委屈通融(不改向2分)。
11.断句(5分)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详/景公乃止(评分标准:标记“/”处,共10处,每断对2处,得1分;每断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参考译文:齐景公建造高台,台建成后,又想要铸造大钟。晏子进谏说:“君王您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去建造高台,现在又想要铸造大钟,这是加重百姓赋税的行为,百姓一定很痛苦。把加重百姓赋税的行为作为自己的快乐,不吉祥。”景公于是停止了。
12.默写(8分)
①靡室劳矣夙兴夜寐②木欣欣以向荣山映斜阳天接水③或不焉小学而大遗④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⑤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⑥你不分好歹何为地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每空1分,有错则该空不得分。)
13.(20分)①(3分)B
②(5分)答案要点:一个随遇而安、闲适自在、孤寂的隐者形象(2分,形象特点1分;隐者形象1分)
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点分析(3分)
③(12分)评分要点:人生哲理: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概括哲理2分,意思对即可)观点明确2分;联系实际分析4分;语言4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14.(3分)D(“由外而内”有误)15.(4分)AC
16.(5分)从心出发(从心开始)由己及人或推己及人(由内向外、由里及外)
经世济民
(答对一个2分,答对两个4分,答对三个5分。答错顺序不给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17.(4分)BD(B“渴望回归田园生活”有误。D“无知和愚昧”于文无据。)
18.(4分)到乡村赏景,拍照;回忆从前在乡村的日子;吃农家饭。(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4分)
19.(6分)题目生动新颖,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特点1分);以小见大,用平常事物来反思现代人的忧怨与矫情(手法2分);题目隐含作者对现代都市人矛盾心理的嘲讽和批评(情感态度2分);题文照应(题目与文首、文尾相照应)。(结构1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0.(10分)(理由充分4分;层次清楚,结构完整2分;语言精炼得体4分。)
21.(50分)(请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牡丹能够在群花中称王,开始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要说牡丹的颜色和香味,比芍药能强多少?选择最好的牡丹和最好的芍药来决一雌雄,还不知鹿死谁手呢?直到我看了《事物纪原》一书,说武则天冬天游后花园,(看到)所有的花都竞相开放,只有牡丹花迟迟未开,于是将牡丹贬到洛阳,我这才恍然大悟说:“牡丹刚强不屈若此,被贬谪本来就是应该的,如果不给他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贬到八千里外的耻辱呢?”(韩诗:“夕贬潮州路八千”)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时令季节,如果违反时令季节,那么就算有十个像尧那样的圣贤,也不能让庄稼在冬天长出穗来。武则天虽为人主,但是她能强令公鸡白天打鸣吗?如果她有见识,就应当贬损其他花卉而只推崇牡丹。花王的封号,本应从武则天赏花的这一天开始,可惜她的见识达不到,而且倒行逆施。的确,武则天就是这个样子!
我从秦地的巩昌带回十几棵牡丹,朋友用“群芳应怪人热情,千里趋迎富贵花”的诗句嘲笑我。我说:“牡丹是因为坚守自己的节操才被贬的,我把它们带回来,这是趋冷而不是趋热。”现在对于我得到的这个结论,更加明确了。种植牡丹的方法,在名人的画谱当中已经记载得没有一点点遗漏,如果我再谈,就又是拾人牙慧了。但有最重要的一点,花谱当中偶尔有记载但是说得不是很详尽,就让我通快地说吧!
所有的花都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应当向阳,这是种植花卉的共同原理。其他的花还能受点委屈,只有牡丹绝不肯通融,让它朝南就会生长,让它朝其他方向就会死,这是牡丹高亢刚直、不可改变的本性,武则天都不能让它屈服,又有谁能使它屈服呢?我曾经把这话对朋友说,有朋友认为这说法太迂腐。我说:“不只是平民百姓,即使是帝王之尊,想种植这种花,也不能不遵循它的习性。”朋友反问我说:“(你)这话有根据吗?”我说:“当然有根据。我的本家李白有这样的诗:‘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帝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的人朝向北,那么花不是朝南是朝哪个方向?”朋友笑着赞同这一说法。这些话难道不是定论吗?
2014高考北京卷文言文
1.2014语文全国高考卷文字版全卷谢谢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
据《礼记》记栽,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提到一百多家店镝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场,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领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
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代***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机构。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B宋代***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
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
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
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
2.200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文言文翻译新浪教育,语文原卷
二、本大题共五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
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①肄:学习、练习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竟:直至……终了
翻译给你了,呵呵
3.北京高考必背文言文是那几(一)文章1、《劝学》荀子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4、《逍遥游》(北溟有鱼——之二虫又何知)5、《出师表》6、《陈情表》(伏惟圣朝——不能废远)7《曹刿论战》8、《归去来兮辞》(不含序)9、《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岂不痛哉)10、《滕王阁序》(豫章故都——声断衡阳之浦)11、《师说》(嗟乎——其可怪也欤)12、《陋室铭》13、《阿房宫赋》(嗟乎——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14、《岳阳楼记》15、《醉翁亭记》16。《前赤壁赋》(壬戌之秋——托遗响于悲风)17、《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此余之所得也)(二)诗词曲1、《氓》2、《国殇》屈原3、《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4、《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6、《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8、《春夜喜雨》9、《登高》10、《琵琶行》(不含序)11、《泊秦淮》杜牧12、《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13、《念奴娇赤壁怀古》14、《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5、《声声慢》(寻寻觅觅)16、《钗头凤》(红酥手)1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辛弃疾19、《窦娥冤》(滚绣球)20《书愤》21。
《沁园春长沙》。
4.2014北京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部分2014/gkstts/index?qq=0&ADUIN=1280568090&ADSESSION=1402217934&ADTAG=CLIENT.QQ.5329_.0&ADPUBNO=26349">/zt2014/gkstts/index?qq=0&ADUIN=1280568090&ADSESSION=1402217934&ADTAG=CLIENT.QQ.5329_.0&ADPUBNO=26349
全国各地高考题解
命题趋势:高考贴近现实记录:高考父母心各地查分
试题:新课标Ⅰ数学|新课标II语文|陕西英语|北京卷文综|重庆理数|湖南文数
作文点评:赵丽华:作文堵死诗歌道路|延参法师:出题活泼|徐德亮:北京作文不易出彩
高考策划:各地志愿填报政策|高考微心愿|招办发言人|高考见证人|高考帮帮忙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