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作文

七月网2020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作文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作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40分,1-5每题3分,6题18分,第7题7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休憩qì轩榭xiè伧cāng俗击磬pán

B、匀称chèn嶙lín峋丘壑hè蹒pán跚

C、吊唁xìn愧怍zu差chāi使尴尬gà

D、荒谬mù箱箧qìe寒噤jìn空狼藉jí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锐不可当转弯抹角张惶失措步履蹒跚B、荡然无存微不足道长途拔涉不能自已

C、穷愁撩倒防尘苦旅低眉顺眼迥然不同D、生死祸福雅俗之别惟妙惟肖自出心裁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客教地理栩栩如生,效果奇佳。

B.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C.围着操场跑了五圈,她已经精疲力竭,坐在那里休息了好长时间。

D.这是一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

4.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作者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叶圣陶,该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B、《中国石拱桥》属平实性说明文,是以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全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桥梁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

C、《背影》选自《朱自清选文全集》,由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所作,全文四写背影,每次情况有所不同,而爱子深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D、《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野草》中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小强自从告别了网吧以后,爸爸妈妈的脸上终于现出久违的笑容。

B、成熟的人考虑问题时,往往都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并且依照经验保守行事。

C、这家化工厂排出大量废气和噪声,严重污染了环境,周边居民纷纷打电话向有关部门投诉。

D、这种从凯里引进的黄皮橘子,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6、填空

①、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

②、新闻电头一般要求写明通讯社的和发电的。

③、说明文从内容上分,可分为说明文和说明文。

④、说明文说明顺序一般有顺序、顺序、顺序。

⑤、中华诗文,源远流长,漫步其间,含英咀华,一次洗礼,一次收获:登临泰山,领略杜甫“,一览众山”的远大抱负;来到野外,体会王绩《野望》中“,”的抑郁心理;路过长安城,感受《长歌行》中“,”的人生哲理;途经长江边,品味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壮阔之美……

7、综合性学习(5分)

最近两年,“二维码”作为新鲜事物走进大众视野。为此班级开展了“认识二维码,改变我们的生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根据所给材料,给“二维码”下定义。(3分)

【材料】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维码是一种黑白相间的图形,是用特定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二维码能够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编码”成一个图像,当用特定软件拍摄这些图像时,二维码内含的信息就显示出来。

二维码是一种黑白相间的图形。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概括出“二维码”相对于“一维码”的两个优势。(4分)

【材料一】

类型一维码二维码

数据容量大约20字符大约2,000字符

数据密度120—100

【材料二】使用一维码时,碰到条码受损(如污染、脱墨等)时,识读设备就无法读取信息,这就需要操作人员通过键盘手动输入条形码号。二维码引入了错误纠正机制,使得二维码在造成局部损坏时,依旧可以正确识读。

优势一:优势二: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列选文,完成8-14题(23分)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①(A.美观B.壮观有C.奇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②(A.支持B.支撑C.支架)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8、为文中的空白处选择准确的词语。(2分)①②

9、文中画线语句“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一句中,“设计”指的是什么?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3分)

A.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B.两个小拱C.大拱和小拱D.一个弧形的桥洞

10、“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这句话运用说明方法,其作用是:(1+3=3分)

11、这一自然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3分)

12、下面三句引自文中的话角度各不相同,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3分)

作者说“赵州桥非常雄伟”。张嘉贞说赵州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张鷟说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A.施工技术总体外观艺术效果B.艺术效果施工技术总体外观

C.总体外观施工技术艺术效果

13、选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写出三种即可)(3分):。

14、“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一句中的“肩”能否换成“边”“面”“头”?去掉“各”行不行?为什么?(3+3=6分)

答①:答②:

(二)阅读《阿长与<山海经>》节选,完成15-18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5.阿长把《山海经》说成是“三哼经”说明了什么?(3分)

16.“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句话表现出“我”怎样的心情?(3分)

17.作者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3分)

18.作者可回忆的事很多,为什么要详写买《山海经》一书的事?(4分)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认真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19-23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搬入新居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从猫眼里往外看:一个陌生人。他的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眼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问道:“你找谁?”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递过来,用一种近似乞求的语气说:“同志,我是在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②“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狐疑地看着他。

③见我态度和缓,他一激动脸涨得更红了,语速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寒假了,他就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了。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的漂亮房子。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他到您家看看吗?房子盖了许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说清楚。”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然后,一脸企盼地望着我。

④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为了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个心细的父亲!我点头答应了。

⑤他见我爽快地答应了,激动地说:“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以为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民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满是喜悦,眼神里也荡漾出一种快乐。

⑥几天后,他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黝黑,身体结实,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见到我,小男孩有一种怯生生的神情。

⑦父子俩套上我递过来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木地板,他们的步子迈得格外的轻缓。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的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所在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这面墙上原来还留有一个洞口,为的就是运送砖块、水泥方便,待房屋建好后,再将这洞口堵上。哦,对了,我的中级技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⑧他竭力地想向孩子描绘出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许多。

⑨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只不过让这对父子进了我的新房看了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就这一下子,我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周遭氤氲着一种温暖。

⑩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到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⑾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19、通读全文,说说民工父亲的“幸福”指什么?(3分)

20、文中的“我”对民工父亲的态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3分)

21、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3分)

“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文中父子的两次握手,意味有什么不同?)

22、民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写出三个方面即可)(3分)

23、结合上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将第⑾段孩子要说的话续写出来。(30字以内)(3分)

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四、写作(以下两题,任选其中一篇进行作文)(60分)

(一)从小到大,我们的父母老师、亲朋好友、先贤哲人给我们说过许许多多的话,这些话,或让你热泪盈眶,或让你豁然开朗,或让你信心满怀……

请以“我又想起了那句话”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要叙真事,抒真情;2、在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班名、人名;3、字数600字以上。

(二)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很多时候,我们与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朝夕相处却常常视若无睹。当你用真诚的心去拥抱生活时,当你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时,你会觉得一切都很奇妙……

仿造《故宫博物院》的写法,按照“总-分-总”的说明顺序,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我们的学校介绍给你的亲戚朋友及其同学。

以“黄平县谷陇中学”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可以是说明文,也可以是其他,文字不少于600字。

【温馨提示】下列5种情况之一,作文记10分以下:①不足600字;②书写潦草;③所写的文字出格和占线;④作文格式不正确;⑤只占一个格子的位置的标点符号居行首。

答案

1、B2、D3、A4、D5、D6、①、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②、名称时间③、事物事理④、时间空间逻辑

⑤、会当凌绝顶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

7、(1)用特定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的(2)存储的信息容量大具有纠错功能8、①美观②支撑9、A10、列数据,突出赵州桥的雄伟11、逻辑顺序12、C13、列数字、引用、分类别、打比方等14、①:不能换。因为“肩”准确地说明了小拱在大拱上的位置,和边、面、头意思不一样,去掉后位置与愿意不符。②:不行。“各”表示“各自”“分别”,说明大拱每个肩上都有两个小拱,去掉则说明大拱上共有两个小拱,与原意不符。15、阿长没有文化,不识字,这正符合阿长的身份。16、震惊与喜悦,感到出乎意料。

17、这是我最想得到而又很难得到的书,它又是阿长送我的,凝聚着阿长对我的爱。

18、这与课文内容直接相关,文题就叫《阿长与(山海经)》,我对阿长感情发生变化也是由于《山海经》。

19.①父亲终于实现了带孩子看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的愿望。

②父亲感到自己能进入城里人家,感受到一种城里人家的暖。③父亲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别人的尊重。④儿子为父亲感到自豪和骄傲,父亲感到幸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3分)

20.起先“警惕”、“一脸狐疑”(不信任)后来“恍然大悟”、“点头答应”(理解),最后感到“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许多了”(感动)。

21、第一次握手,写出了父子俩刚进“我”家里时那种拘谨、不安、扭捏的心理,并表现父子相互间的鼓励与安慰;第二次握手表现了孩子为父亲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22.示例:①他是一个既细心又富有爱心的父亲。例如他克服种种困难,乞求城里人让孩子看自己在城里盖得房子。②他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有上进心的农民工。例如他对儿子说:“我负责砌墙,……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我的中级技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23、示例:“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我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好的房子,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语文网为大家推荐的初二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大家一定要仔细阅读哦,祝大家学习进步。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语文网。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目

八年级语文上册2014年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姓名:学号:成绩:.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

1.选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2分)

A.震悚(shǒng)荒谬(miào)溃退(guì)锐不可当(dǎng)

B.要塞(sāi)瞥见(piē)惊骇(gài)歼灭(qiān)

C.俨然(yān)幽咽(yàn)诘问(jí)差使(chà)

D.阡陌(qiān)举箸(zhù)寒噤(jìn)仄歪(zè)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阻遏创疤鸿蠕穷愁撩倒B.烦躁狼籍蹒栅缭绕不绝

C.琐屑皇急杀戮臭名昭著D.簌簌颓唐案牍黄发垂髫

3、下列的字或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业已:已经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B.阡陌:田间小路。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C.丝竹:丝线和竹子。烽火:柴火

D.逾:越过。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同学们以敬佩的眼光倾听着这位老红军作的报告。

B.考试能否取得好成绩,取决于平时是否努力。

C、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D、我们要注意改正并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

5、对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A①对偶②排比③拟人B①排比②夸张③拟人

C①排比②对偶③反问D①夸张②对偶③反问

6.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杜甫的诗“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石壕吏》便是其中一首。

B《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

C《爱莲说》与《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喻人。

D《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7、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2分)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B、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8、默写填空:(8分)

(1),芳草萋萋鹦鹉洲。(1分)

(2)自古逢秋悲寂寥,。(1分)

(3)“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这句话出自的课文《老王》,“他”是指。(1分)

(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的句子是

。(2分)

(5)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感人至深,“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地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2分)

(6)杜甫《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1分)

9.写出下面句子所表达的感情。(2分)

①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②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0—15题(14分)

借你一个微笑

⑴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⑵一个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⑶我合上教案面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⑷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

⑸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我牵着他的手到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这两天我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西给我!他着急起来,可还是说不出一句话。

⑹“你每天借给我一个微笑,好不好?”

⑺这个要求太出乎他的意料,他很困惑地看着我。我耐心地等待着,他终于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

⑻第二天上课,我注意到李俊抬头注视我,我微笑着,但他把脸避开了,显然他还不习惯对我回应。我让全班一起朗读例题,然后再让他重读一遍。他没有感觉我为难他,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读了。也许想起了昨天对我的承诺,读完后,很困难地对我笑了笑。见他这样,我心生一计,又给他设置了一道障碍。我说,你复述一下题目的要求,这回他为难得快要哭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无能表现得很不耐烦,七嘴八舌地争着说起来,我制止住了大家。他终于张口了,语无伦次。我笑着让他坐下。

⑼他开始和同学来往了,一起上厕所,回教室……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提为他补习的事。一天下课李俊又拦住我,我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幽默地向他摊开手。他一愣,老师您要什么?我说,你写给我的条子呀。他笑了:我不写条子了,您给我补补课吧。我面带笑容:“功课你不必着急,到时我会主动找你的,但我向你借的你还没给够我。”

⑽“好的,我一定给足您。”等他高高兴兴又蹦又跳地走出好一段路后,我才像想起来什么似的把他叫回来,递给他一张纸条,那里有我为他准备的一道题。我告诉他,一天之内把它做出来,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独立完成。我知道,他宁可“独吞”,也决不会和同学讨论的。这正是性格内向学生的最大弱点。下午他说还没做出来,我有点不高兴,说晚自习你还没做好,我可要收回承诺了。自习时我见他站在一个男生边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样子,我得意地笑了。就这样我先后为他写了4张纸条,题目一次比一次难。后来,纸条一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争论开来。

⑾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新学期刚开学,李俊休学了,因为他爸遇车祸瘫痪了,而他自小就被妈妈遗弃了——这也是他忧郁的一个原因。我有些担心,一个连话都不大愿说的少年,能担负起养护父亲的责任吗?

⑿星期天,我和几位朋友到茶室聊天。刚坐下就被一群小孩子围上了,硬要为我们擦皮鞋。只有一个小孩没冲进来,在外面吆喝着:擦皮鞋!擦皮鞋!……离开茶室,我从那个小孩子面前走过时,发现那孩子竟是李俊!

⒀“老师,让我为您擦一次皮鞋吧。”他说,脸上没有腼腆也没有沮丧。我答应了,伸过鞋子让他很用心地擦着。他一边擦一边说,他虽然不缠人,生意也不错。顾客告诉他,他的笑容很好看。

⒁我说是吗?他又笑着告诉我,不久他还会复学

2010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八年级(上)古诗文名句默写题

一、根据课文内容直接默写。(共18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每个扣1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

8、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

10、自古逢秋悲寂寥,往事知多少。

1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理解性默写。(共78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每个扣1分)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欲穷其林。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陋室铭》中“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望中之所见,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

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12、《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13、透过《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三、拓展性默写(共4分,每小题1分,错字、漏字、多字每个扣1分)

1、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关注民众疾苦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你所喜欢的描写桥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抒发作者爱国情怀的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表达作者充满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

八年级上册:14、《桃花源记》

一、词语解释

缘溪行沿着落英缤纷落花

甚异之诧异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详尽咸来问讯都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再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邀请处处志之作标记

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无问津者渡口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回答下列问题:答案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4、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八年级上册:6、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斯:这

3、惟吾德馨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何:什么。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4、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八年级上册:7、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答案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八年级上册:9、大道之行也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选贤与能与:通“举”举荐,选拔

2、古人不独亲其亲亲:以……为亲。亲:亲人、父母

3、不独子其子子:以……为子。子:子女

4、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职业

5、货恶其弃于地也恶:憎恶

6、盗窃乱贼而不作乱:造反。贼:害人。作:兴起

7、是谓大同是:这。大同:理想社会

8、女有归归:女子出嫁

二、译句答案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1、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

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3、男有分,女有归3、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4、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不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也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摘录原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3.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4.“我”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三]答案:1、我以为从阿长那里得到《山海经》根本不可能,我不抱什么希望,但她既然来问,也不好不说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吃惊,震动,全身都震悚起来。)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3、对《山海经》的关心就是对孩子的关心,突出了阿长善良的性格特点。4、我根本没有想到她会给我买回来,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确实是有很大的神力5、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五]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下面几句话有什么含义?体现了什么?

(1)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2)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有何作用?

(1)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请从人称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

(3)我的眼泪又来了。(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3.选文对父亲的刻画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指出“蹒跚”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相照应,并解释。

5.写出与“扑扑衣上的泥土”相照应的句子。

6.这段文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7.“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原因是什么?

8.段末用“我的眼泪又来了”作结有何作用?

9.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0.用“‖”分三层。

11.选出最能概括这段文字内容的一个标题()

A、父子情深。B、慈父背影。C、车上惜别。D、买桔送别。

12.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处“背影”,其中详细地刻画了买桔子的背影,为什么要这样写?

[五]答案:(1)体现了父子间的相互体贴和关怀,尤其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2)体胖的父亲买橘子并不轻松,只是想到要替儿子做的事已经做到了,尽管很累,单心里却很踏实。(3)表现了父亲对儿子远行的牵挂之情。(4)突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2、(1)用第一人称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时,不能作直接描写,用"似的"表明是在推测别人的心理活动。同时,从内容上说,也表明买橘子这件事对父亲来说并不轻松。(2)"找"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依依不舍的感情(3)从内容上,表明是第二次流泪;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的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从结构方面:照应前文中"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3、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刻画了父亲为儿子不辞辛苦所做的一切,表现了父亲爱子情深。4、父亲是个胖子;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5、他用手攀着上面……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再抱起橘子走。6、描写7、怕父亲伤心,也怕别人笑话8、增添背影的感人力量(或突出父爱深情)9、作者对父亲的感激留恋之情10、只好让他去‖我看见……到那边来信‖过一会说……。11、D12、(1)"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最深;(2)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的表现出来。

《陋室铭》(刘禹锡唐)(2002年河北省中考题)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宋代哲学家周敦颐)(2001年河北省中考阅读题)

一、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益:副词,更。2、植:树立。3、鲜:少。4、濯:洗涤。5、亵:亲近而不庄重。6、妖:妖媚。7、蕃:多8、宜:应当9、独:只,仅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上文之字的标号①③④⑤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②⑥⑦⑧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无义。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桃花源记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具: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不想让桃花源以外的人来打搅他们的生活.)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课程标准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理解性默写

&桃花源记

1基础知识

Ø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Ø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