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字谜的由来简介
猜字谜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字游戏,属于传统猜灯谜的一种形式。它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猜字谜主要是根据方块汉字笔画繁复、偏旁相对独立,结构组合多变的特点,运用离合、增损、象形、会意等多种方式来进行。
历史沿革
宋代以来的早期谜格多采用典雅的四字格名,是就成谜手法加以注解或提示,以方便解谜。如阳乌戒晓、星象拱辰、蛰龙出水、双凤朝阳、滑子水、落花点地、鱼跃鸢飞、风行草偃、月照海棠、拨云见日、寒谷生春、梅影横溪、篆烟凝霭、江涵雁影、鹤立鸡群、月轮穿海、竹影扫阶等等。
至明清,谜格完善,出现了以三字直至二字的谜格体系。例如,著名的“广陵十八格”,包括:会意、谐声、典雅、传神、碑阴、徐妃、卷帘、虾须、寿星、粉底、燕尾、比干、双勾、钓鱼、含沙、锦屏、碎锦、回文等。
到晚清和民国,甚至达到谜格数百。这已经有点走火入魔了。所以有识者讥刺曰:“谜之用格,终嫌造作,纵极灵巧,究失天然。
谜格其实隐藏着的是汉字的造字规律和汉字艺术以及诗词的技术与技巧。就是说,谜格从深远处通向汉字文化的底层和深处;从高处又抵达古代诗歌的意境与诗境。从一字、一物、一诗、一句、一言、一人、一名、一事、一语、一话、一情、一景、一图、一画中,谜语回互其辞,引申出大境界、大物象、大文章。谜语里有政治、宗教、哲学、伦理、道德、信仰、风俗、文化、文学、文艺等等。这是谜语以小见大的真功夫。所谓方寸之间,寓万千气象是也。
意义
在谜语里深藏着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理念与传统,它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思维、中国的知识、中国的文学、中国的智慧、中国的趣味、中国的游戏、中国的美育、中国的情调。它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它也包容下了中国人的全部生活。在本土的文化土壤上深深扎根,满足人们的生命与生存之需,把独特的中华文明载体汉字文化和文学加以维系、巩固、张扬,谜语文化的代代传习的文化价值与文化意义就在这里。
2年级猜灯谜日记50字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图书馆举行了猜灯谜活动。中午12点,在同学的电话声中,我出发了。
来到图书馆,只见一排排的灯笼纸高高挂,上面写着各种各样的灯谜,有化学、物理、体育、明星、地名……唉,这些我都不懂,只好向成语与猜字方向努力。在我走马观花之后,答案源源不断地写在了我的本上,有蒙的,有推理的,还有确定后肯定拿稳的。
我来到兑答案处,那里真是人山人海,挤得是水泄不通,我以老鼠的家传秘方——钻,顺利地到达了正点位置。我虽过来了,但心里却担心,对方能否看清我那龙
飞凤舞的狂草写法。但并没如我所料,火眼金睛的对号员竟对出了两个正确,此时的我已经乐得手舞足蹈,奖品比较实用——厨房用的调料盒,嘴巴用的佳洁士。
这边刚刚要继续,那里却催得急,只因妈妈要领我上姥姥家,如不这样,我还要大战三百回合。但母命难违,最后只能以知足常乐来安慰自己。
猜灯谜的由来50字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宫廷和墨客中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灯谜。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灯谜至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灯谜了。
扩展资料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
此后文义谜迅速发展,谜底的文字允许作音、形、义和位置的变化,遂产生了谜格。谜格产生后,灯谜与谜语的界限就更明确了。因为以文义为谜,才有产生谜格的可能。至此,灯谜就成为有体有格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