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乃未休兵的前一句是什么
况乃未休兵的前一句是是:寄书长不达。
原诗: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戒严的鼓声尚未停歇,边城街道上就已看不到人影了。边关的秋天,每天都能听到孤雁的哀鸣,那声音,实在让人听了心碎。今天已是白露节,从今而后,天将一天比一天冷了。今晚的月亮虽然又大又圆,可我总觉得不如故乡的月亮那么明亮可亲。
弟弟们如今都离散西东,天各一方;老家也已荡然无存,连亲人们是生是死,都无从打听,真令我伤心欲绝。虽然曾经试着托人捎信,可信老也送不到他们手中。唉,更何况眼下兵荒马乱的,要得到兄弟们的消息,实在是太困难了。
出处: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全诗的意境凄楚感人。诗人将个人的家庭遭际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来描写,语言朴实自然,辞浅而情深,尤其“月夜”与“忆弟”联系紧密,做到了情与景交融,哀感动人。
况乃未休兵的上一句是什么
这句话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月夜忆舍弟》。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全诗如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如下: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如下: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扩展资料: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况乃未休兵”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全文;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译文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的霜露格外白,月亮却还是故乡的明亮。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的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达,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