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正不阿的故事
【拼音】gāngzhèngbùē
【成语故事】宋朝包拯是一个刚正不阿的清官,赴任扬州天长知县时写诗自勉:“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一生敢于犯颜直谏,不谋私利,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不畏权贵,不循私情,为民除害,成为百姓心中的“包青天”
【典故】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谒者,便以为不贤。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
【释义】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刚强正直,不逢迎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坚强不屈
【相反词】阿谀奉承
【押韵词】戴笠乘车、氓獠户歌、与受同科、恒舞酣歌、安步当车、大吆小喝、日诵五车、腹载五车、信口开呵、禽困覆车、......
【歇后语】包公铡驸马
【英语】beuprightandneverstoopingtoflattery
【俄语】твёрдыйипрямолинéйный
【示例】济南同知吴公,刚正不阿。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一员官》
【成语例句】
◎上联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下联砥砺自己杜绝私欲,做刚正不阿的清官。
◎这种刚正不阿的大无畏气概,使当时的老百姓和一些有正义感的臣僚,对包拯都很钦佩。欧阳修就钦佩包拯“天姿峭直”。
◎颜延之是一个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的人。南朝刘宋少帝景平二年(公元424年),他因触怒权贵,受到排挤,出任始安(今桂林)太守。
◎“业务精通、政治合格、刚正不阿”,四川省工商局副局长杨跃用这十二个字概括了阆中市工商局12315执法队队长何劲松的品格。
包公的小故事二十字
包拯吃鱼的故事
包拯早年丧母,是嫂嫂将他养大,包拯称她为嫂娘。包拯考中进士要到外地做知县。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为他做了条红烧鲤鱼。包拯要嫂嫂和侄儿包勉同吃,嫂嫂没答应。他只好吃掉一面鱼肉,剩下的留给包勉吃。吃晚饭时,嫂嫂又将剩下的鱼给包拯吃,他就将鱼的另一面给吃了。第二天,嫂嫂问包拯昨天吃的两条鱼那条好吃些。“昨天那条鱼很好吃。”包拯说。嫂嫂一听大怒道:“我昨天明明是给你做了两条,你怎么能说只吃了一条了呢?”包拯见嫂嫂发火了,连声又说:“请嫂娘息怒,我记错了!嫂娘息怒,我记错了,昨天是吃了两条鱼。”嫂娘听了,知道包拯孝顺,不惹自己生气,但却严厉地对包拯说:“黑子,我昨天真的只给你吃了一条鱼!我一说两条,你为啥不敢坚持呢?今后做官,如果只看大官的脸色就歪曲事实,不敢秉公执法,势必当的是昏官!”包拯听了嫂嫂一番话,方知昨天嫂嫂给自己吃鱼的良苦用心,忙撩衣跪倒,说道:“嫂娘教诲,黑子我铭记在心,永不忘记!”后来,包拯为官果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受到世人敬仰,名留千古。
包拯的故事50字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
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扩展资料
包拯的主要贡献:
1、包拯在经“庆历新政”之后,也提过一些改革建议。如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对年满70岁者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
2、包拯也善于体察民情,兴利除弊,因而颇有政绩。任京东转运使时,他曾巡察各地访问贫困冶铁户,并据实情申报转运司,豁免了这些户所欠的官铁,同时又鼓励有能力者开炉冶铁,发展生产。
3、包拯特此设立市场,公私实行公平买卖,此后百姓不再受到侵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