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传说故事大全?传说故事大全集

七月网2150

古代传说故事大全

中国民间故事蕴含着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等崇高的思想与美德,给人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传说故事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传说故事大全?传说故事大全集

古代传说故事大全(一)

可能是受到《天外飞仙》演绎过后的影响,抛开结尾的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美好的,他们是同学、是知己、是爱人,他们在一个人的身上找到了多个人的定位。

西晋时,汝南郡南30公里梁庄有一青年叫梁山伯,遵父母之命到红罗山书院求学,路过一个叫曹桥的地方,就在路边的亭子里休息。

离梁庄东十八里有个朱庄,庄上朱员外家有一女儿叫朱英台,十分聪明,一心求学,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化名朱九弟,也前往红罗山书院求学。二人相遇在曹桥亭,互问了家乡、年庚,结拜为弟兄,同赴红罗山书院求学。

红罗山学校四面环水,景色宜人,一次,梁山伯、朱英台和同学们一块玩耍,用石头砸水中嬉戏的鸳鸯。朱英台在扔石头的时候腰闪了一下,同学叫道:“朱九弟象女人一样”。朱英台顿时满脸飞红。

师娘心细,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就在梁山伯与朱英台的床中间立了块界牌。梁山伯生性憨厚,不知其意,同窗三载也没想到朱九弟是个女的。

英台回家看母,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台作了许多比喻,梁山伯仍是不解其意。最后,朱英台说家中九妹尚未婚嫁,想说与山伯,山伯答应了。来到朱家,英台让山伯在客厅等候,说让九妹出来献茶。

英台换上女儿服装端着茶走了出来。梁山伯诧异地说:“你不是朱九弟吗?”英台说:“九弟即九妹,九妹即九弟”,二人遂私约终身。

北马庄有一秀才马文才,姥娘家是朱庄的,朱员外有心为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成亲,就托马文才的姥娘说媒,许英台于马家,英台无奈,违心应允。

山伯如约前来议婚,英台泪告已晚。山伯气得当场吐血,归家后一病身亡。家人遵嘱将其埋在马乡官路的西沿,碑刻梁、朱姓名,黑红两色。

马文才迎娶朱英台,花轿至马乡村后,突起旋风挡路,朱英台下轿哭祭山伯,墓忽然裂开,英台扑入墓中,墓随即合上。从墓中飞金黄、雪白两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在我们这个时代男女同窗再正常不多,很多美好的爱情也都在青涩的年龄有了交集,真心对待那个陪伴你走过青葱岁月的人,想一想你们是何其幸运,因为你们的陪伴比其他人早上好多年。

古代传说故事大全(二)

除夕之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

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

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古代传说故事大全(三)

川南有个无名小镇,相传有位放牧人,实在口渴难忍,便俯下身子,手捧路边沟里的水饮用,发觉水很咸,小镇因此有了名字,叫盐泉镇。后来,当地商人发现了盐业商机,纷纷在自己土地上凿井,遇到盐卤丰富的地方,就会有卤水自然喷薄而出。数年后,小镇成了繁荣的大镇。

有个陕西盐商,名叫周继发,他就是在盐泉镇发了大财,以至于举家迁来,世代定居于此。周继发发迹后,就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与其在东家手里倒盐,卖到北方,不如自己就地买井,或者买地凿井,这样,有了根据地,降低了成本,自己也才好站稳脚跟,显示势力。

一天晚上,周继发和唐大财喝酒,无意中就冒出了这个想法。唐大财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经营着五十多口井,周继发贩盐,都是从他手里进货。唐大财当时一听,心里不禁乐坏了,就动起了歪脑筋:“老弟,实不相瞒,我正想开个当铺,可眼下苦于手头银两紧张,一时半会儿还想不出个好办法……唉,实在不行,我就只好卖井了。”

周继发一听,正中下怀,说如果唐大财愿意卖井,他就愿意买下,两人一拍即合。

第二天,唐大财带着周继发,一口井一口井地查验。每到一口井时,唐大财叫忙碌的工人,全部就地停下,不要动,然后,差人提取深井卤水,让周继发当场品尝。周继发一一品尝后,咸味均很浓,当即满意点头。就这样,周继发和唐大财签了契约,买下了牛市坝一带的十口盐井。

古代传说故事大全(四)

石门县出产好茶,陆羽《茶经》中曾有记载,湘西北石门县山奇竞秀,云雾飘荡,盛产上好的绿茶。全国各地的茶商云集此地采购茶叶,石门县城便成为绿茶市场的交易中心,县城繁华异常。

石门的茶叶出在县城附近一处早茶神地,只有一亩三分,每年春分,茶叶开始打苞,至清明前半月,便有新茶上市,被称为“明前茶”。拥有这一亩三分地的主人名叫唐祖德,这一年,唐祖德为独子唐光明请了一位教书先生。没想到,儿子惹怒了教书先生,教书先生一语成谶。

唐祖德本是单传,到他五十岁的时候,才又生下唐光明这一个儿子,连续二代单传,唐祖德对唐光明宠爱有加。到唐光明七岁的时候,唐祖德给唐光明请来教书先生汪大风,教习唐光明断文识字。汪大风是岭南人氏,那年京试落第,落魄至极,辗转回家,到石门县城时,已身无分文。幸好旅馆老板见其颇有真才实学,就把他介绍给唐祖德。让汪大风没有想到的是,唐光明却是顽皮至极,欺负汪大风寄宿檐下,天天和汪大风做对,还换着花样整治汪大风。有一次,唐光明将茅厕的木板锯断,让汪大风跌入茅坑。汪大风受了莫大的羞辱,辞别而去。临走时,汪大风对唐祖德说:“你如此放纵你儿,你儿必定会惹下大事,祸及全家。”

唐祖德当时一笑了之,没想到,到了唐光明十八岁的时候,果真应了汪大风所言。因为争风吃醋,唐光明失手打死了一个有钱人家的子弟,被死者家人告到官府,唐光明随即被官府抓住,打入死牢。唐祖德准备了一大笔钱,来到县衙,将银票交给县令仝一贯。仝一贯收下银票,对唐祖德说:“所谓民不告,官不究,你只要摆平原告,我就可以网开一面。”

唐祖德找到死者家属,向对方许诺赔偿重金,保住儿子的性命。没料到,对方却毫不松口,非得唐光明一命抵一命不可。

唐祖德这下可为难了,原告不松口,他只有指望仝一贯帮忙了。多方打听,他听说县令仝一贯有喝新茶的习惯。苦思冥想后,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绿瓷茶罐,来到他家的正堂,对着祖先的牌位叩了三个头,对祖先祷告说:“这实在是为了保住唐家的香火,才出此下策。如果泄露了这个秘密,请祖先不要怪罪于我。”

时值三九,天上正扬着鹅毛大雪,唐祖德来到县衙,找到仝一贯。还没容唐祖德开口,仝一贯便拦住了他的话,说:“你儿子杀人那件事,原本想帮你的忙,可现在原告坚持不撤诉,让本官感到无能为力。”

唐祖德赔着笑,对仝一贯说:“今天,我不是为我儿子的事来的,听说仝大人喜爱‘抢新’,特请大人到府上‘抢新’。”所谓抢新,就是每年初春,新茶刚刚出芽,做茶人抢时间将新芽摘下,日劳夜作,加工出来的第一轮新茶,而好茶之人品尝第一轮新茶,则被称为“抢新”。

仝一贯是个爱茶的人,也是个喜欢品茶的人,最喜爱的是抢新,每到新茶初市,他就迫不及待地寻找新茶。一旦茶叶入夏后,失去了芳润的香味,便是他口舌最为寡淡的时刻,而漫长的冬季,则最为难熬,只能寄托对来年新茶的向往。所以,仝一贯听了唐祖德的话,大吃一惊,说:“这寒冬腊月,万物凋零,连茶树都可能受冻而死,怎么可能有新鲜的芽茶可以抢新呢?”

唐祖德说:“在下一介布衣,怎么敢欺骗大人呢?”

仝一贯半是疑惑,半是好奇,坐着马车,来到唐祖德的府上。唐家人知道仝一贯来唐府做客,早就把客厅火炉烧得旺旺的,正堂的茶几上摆放着一套精致的白瓷茶具,白中透着柔和的淡绿,一看就是景德镇定制的白瓷。

唐祖德拿出那个绿色茶罐,用竹匙挑出一匙茶叶,放入茶盏,用清水浸泡洗净。加入沸水冲泡后,唐祖德将茶盏奉给仝一贯。

仝一贯迫不及待地揭开茶盖,只见一阵云雾飘过后,香气袭来,清新而悠远。再看汤色,白中带绿,如碧玉起伏。而那根根直立的茶叶,如美人在茶汤中起舞。仝一贯轻呷一口,用舌头在口中一搅,不由得惊喜道:“果真是新茶,好茶,好茶。”

唐祖德说:“我说请大人‘抢新’,又怎么敢用陈茶糊弄大人呢?”

仝一贯奇道:“这纷纷大雪,树木尚不能存活,这新茶是如何得来的?”

唐祖德苦笑了一下,对仝一贯说:“仝大人,这茶是我祖上所留的一棵奇特的茶树所产,每冬只能产一两,因此,又叫一两茶。此事本不应让外人知晓,这次,因为独子犯了命案,才将一两茶拿出来,请大人笑纳后,饶了犬子一命。如若大人饶了犬子,从今以后,每年冬季,哪怕我自己不喝,都会向大人敬奉一两茶。”说完,将装着一两茶的绿茶罐双手奉到仝一贯面前。

仝一贯不光是个好茶之人,而且嗜茶如命,现在见了好茶,哪有不收之理!先前,仝一贯假借原告和唐祖德相互不服气,吃了被告吃原告,已经捞得是盆满钵满,现在,唐光明是死是活,全在仝一贯的把控之中。仝一贯久居石门县,这些年,他变本加厉,除了茶税,又另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积攒了不少财富。为了能谋取更大的前程,他贿赂上司不少银子,但即使如此,也很难得上司赏识。最后,有同道中人提醒他,说:“上司对金银已经不稀罕了,你要打听上司的喜好,送些上司最心仪的东西,才能讨得上司的欢心。”以前,仝一贯听说上司喜爱喝茶,也曾给上司送过明前茶,却受了冷遇。现在,有了“一两茶”,他决定再试一次。为了稳住唐祖德,仝一贯对唐祖德说:“我本想放了唐光明,可怕原告家里向上申诉。所以,唐光明暂时不能放,我会慢慢地拖着这个案子,等合适的时候,再开释唐光明。”

唐祖德见仝一贯答应下来,也深知事情不能求急,只好点了点头。

官场的生活很是奢靡,前不久,陆宰相和九王爷斗茶,在三九寒冬,陆宰相竟然拿出新鲜的芽茶“一两茶”,用一两茶“抢新”,让九王爷输得心服口服。陆宰相斗茶获胜后不久,常德知府马上将仝一贯招到常德知府,对仝一贯说:“仝大人,你送的一两茶,除了我用了少许外,其他的全部送给陆宰相,陆宰相很是喜欢。陆宰相说,他答应送给九王爷半斤‘一两茶’,让我办好此事,即让我入京城就职,我也给陆宰相保荐,由仝大人接替我的职位。”

仝一贯听了,立马叩头谢恩。

回到石门县城,仝一贯让人叫来唐祖德,把知府大人要半斤“一两茶”的事给唐祖德说了。

听了仝一贯的话,唐祖德如五雷击顶,对仝一贯说:“仝大人,我不是对您说了么,此茶一冬只产一两。”

仝一贯冷笑了一声说:“如果我做不得常德知府,如何能让你儿子脱得死罪?”

唐祖德听了仝一贯半是实情半是要挟的话,痴呆了半天,对仝一贯说:“我尽量想法吧。”

回到家里,唐祖德朝祖先的牌位祭拜了一番,说:“列祖列宗,石门的茶树即将大难临头,为了唐家的香火,我明知不可为,也只得为之。”

寒冬腊月,大雪飘飞,茶园的土地被冻得坚硬似铁。唐祖德请了十多个人,将正在冬眠的古茶树连根掘起,一共掘了五棵,将五棵茶树装入大木盆,移入大房之中,然后,在大房之中生上炭火。过了五天,就有唐家的仆人传出话来,说在炭火的高温之下,冬眠的茶树竟然争先恐后地生出嫩芽。

原来,唐家的先祖发现自家一亩三分地的茶树,在清明前一个月就开始生芽,比其他地方的早茶足足早了一个月,就开始琢磨这其中的原因。后来,才发现,那一亩三分地下有温泉。每到春分之时,地气上升,便会把温泉的热量送到茶叶根部,于是,唐家一亩三分地的茶叶便会早于其他人家。悟出这个道理,唐家的先祖开始尝试冬季给茶叶人工加温,让茶叶冬季生芽,经过无数次试验之后,终于成功。但在成功的同时,又发现了隐忧,原来,冬天正是茶树冬眠休养之时,此举破坏了茶树自然休眠的规律,消耗了茶树的精气,最后导致茶树养分尽失,干枯而死。先祖便担忧,如果冬天大规模制茶,将会给茶树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于是,唐家先祖便留言,每年只能用一棵茶树制茶,以解“抢新”之茶瘾。因为每一棵茶树能采得一斤鲜叶,杀青、揉搓、焙干,只能得一两成品,这就是“一两茶”的由来。

现在,仝一贯向唐祖德索要半斤茶叶,便要耗废掉五棵茶树。冬天天湿地冻,唐祖德只好请人挖茶树,装盆,移到屋里加温催芽,最后还要采茶叶,一道工序下来,一两茶的制作方法已经众人皆知。

在半个月之内,唐祖德总算凑齐了半斤新茶,交给仝一贯。仝一贯上供给常德知府,常德知府又将茶叶送给陆宰相。不久,吏部下来任命书,常德知府升为五品京官,仝一贯到常德府补缺。仝一贯临走时,以“证据不全”为由,释放了唐光明……

一晃五年过去,石门县来了个新任县令,名叫汪大风,有人记得,汪大风曾经给唐祖德家当过教书先生。

汪大风到任石门县后,大吃一惊,原来热闹的茶市已然不见踪影。汪大风问过县衙的衙役后才得知,原来,一两茶的秘密被众人知晓后,就有人开始仿制一两茶,售价千金。于是,所有的茶农都开始一两茶的制作,从而使一两茶的价格大跌。可即使如此,一两茶的价格仍然是普通春茶的十倍。因为制作一两茶,会消耗掉大量的茶树,而一株茶树的种植,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茶农们饮鸩止渴,抢的却是子孙的饭碗,果不其然,五年后,石门的茶农已无茶叶可采,加上遭遇干旱,仝一贯仍命人大肆征收茶税,一时间,饥民成灾。仝一贯隐瞒灾情,不肯赈灾,饥民暴乱,抢夺大户,唐祖德和唐光明在暴乱中被饥民所杀。而朝廷得知仝一贯隐瞒灾情和民暴,诛杀了仝一贯。衙役讲完后,说:“县令大人当初的预言真准呀。”

汪大风听了,叹道:“从小宠爱,乃是纵容为非作歹,长大后必犯大案。就如同一两茶虽少,但积少成多,可毁摧万亩茶园。”

汪大风明文禁止民间造一两茶,如有私下制造一两茶者,官府必判重刑。又着手恢复茶园,直到二十年后,石门茶市才又恢复了生机。

古代传说故事大全(五)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天早朝,大部分群臣没到的时候,乾隆爷问先到的大臣汪文瑞和刘文举:“两位爱卿这么早来,可在家里吃过燕窝汤和点心?”

汪文瑞诚惶诚恐地抢先答道:“臣家里人口众多,开支颇大,吃燕窝汤和点心只是偶尔,平时每天早上不过吃碗水饺、面条或喝碗豆汁、吃几个鸡蛋而已。”

见汪文瑞在皇上面前显示自己清廉,刘文举也说他家早餐经常只喝一碗豆汁、吃几个鸡蛋。

乾隆听了汪文瑞和刘文举这番话,瞪了他俩一眼,说:“一个鸡蛋需要十两银子,朕都不敢吃那么多,你们一个早上就吃好几个,还敢说自己穷?看来朕该查查你俩的账了。”

汪文瑞和刘文举听了乾隆这番话,想起刚才自己的口不择言,肠子都悔青了,他俩知道这必是内务府的人做假账,和御膳房的太监们沆瀣一气蒙皇上。但他俩不敢明说,知道一旦明说了,内务府和御膳房的人知道了会挤兑他俩不说,就是皇上也饶不了他们,因为这等于告诉世人,看似英明的乾隆皇帝也不过是一个任人哄骗的二傻子。

当然,汪文瑞和刘文举又不能不接乾隆皇帝的话茬儿,要不然,皇上还真怀疑他俩是收受到贿赂的贪官呢。

所幸汪文瑞和刘文举很快就想出应对之策,敷衍乾隆说,他们买的鸡蛋都是些便宜的货,不过几文钱一个罢了,自然不能和宫里采购的极品鸡蛋相比。

乾隆听了这话,不但没有释疑,反而更加困惑,他自言自语道:“怪哉,为何同为母鸡所产之蛋,竟有玉、石之别?”

汪文瑞和刘文举暗暗叫苦,心忖:这一个谎扯出去了,必须得再扯新谎来圆前谎,可这新谎咋扯?

好在汪文瑞是个久处庙堂的圆通老吏,他在刘文举呆若木鸡之时,灵机一动,想出新招。他旁征博引地对乾隆说:“田黄石是寿山石的一种,劣质老坑石也是寿山石的一种,可这两种石料的品质却是天差地别。”

乾隆听了这话,若有所思,没在鸡蛋价格的问题上追问下去,汪文瑞和刘文举这才松了口气。

这君臣三人又说了一阵闲话,众臣就三三两两地来了,乾隆皇帝开始升朝议事。

汪文瑞和刘文举以为关于鸡蛋的话题也就到此了结了,谁知散朝后,乾隆又留下他们,他饶有兴致地叫俩人在第二天早朝时带几个鸡蛋来,他想看看,几文钱一个的鸡蛋和十两银子一个的鸡蛋究竟有何不同。

这下,乾隆可给汪文瑞和刘文举出了个大难题,都快把他俩愁死了。因为傻瓜都知道,世上鸡蛋的区别只是个头大小而已,口味还不都差不多?

汪文瑞忧心忡忡地回到家,满腹的苦楚又不好对家人和下人讲,但闷在肚中又解决不了问题,明天上朝面君时咋办?

心急如焚的汪文瑞在院内踱来踱去,竟鬼使神差地来到位于西偏院的厨房。

他抬头一看,发觉自己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下人待的地方,正要离开,忽听一个小厮与大厨正粗喉咙大嗓子地闲聊。小厮说他早晨去菜市场买菜,遇到件稀奇事:有个卖鸡蛋的主竟在卖一筐已变了味的坏鸡蛋,这种坏鸡蛋还要一文钱一个。谁知,还真有二傻子掏钱买这种无法食用的坏蛋。

大厨讥笑小厮道:“你懂什么,这种进不了伙房的坏鸡蛋是当肥料卖给养花人的,坏鸡蛋用泉水调稀后,是培育兰花的上好肥料……”

汪文瑞听到这里,心里就是一动,他不等大厨把话讲完,三步并作两步闯进厨房。

大厨和小厮见主人慌慌张张地闯进来,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傻傻地站在原地,大气也不敢喘一下。

汪文瑞指着大厨和小厮,叫他俩放下手上的活计,赶紧去菜市场,不论价格高低,一定要把那筐坏鸡蛋买回来。

听了这番没头没脑的话,大厨和小厮不知是主人吃错了药,还是自己听错了。尽管心里犯嘀咕,但他俩可不敢向主人细问详情,只得急三火四地奔向菜市场。

他们原以为拿铜钱买坏鸡蛋,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不料,当他俩赶到菜市场时,竟有大买家将那筐坏鸡蛋全买下了。

两人这下可急坏了,大厨见买卖双方正在付钱,忙喊道:“且慢,我愿出三文钱一个买下这筐鸡蛋。”要知道,当时的物价是,五文钱可买两个新鲜鸡蛋。

忽听有人愿出三文钱买一个坏鸡蛋,卖蛋的小贩可乐坏了,他忙推掉那买家递上的一串铜钱,要与大厨交易。那买家见有人挡横,也不甘示弱,将坏鸡蛋的价格抬到五文钱一个。大厨为了买到坏鸡蛋,又将价格抬到八文钱一个。就这样,双方轮番哄抬下,每个坏鸡蛋竟卖到一两纹银。最后,大厨和小厮因出门时没带多少银子,只得眼睁睁地看着那筐坏鸡蛋被那个买家拿走了。

一两银子买一个坏鸡蛋这件亘古未有的怪事立即轰动了整个菜市场,引来众人围观热议。卖坏鸡蛋的小贩目睹此情此景,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他也猜不透这事是福是祸,急忙怀揣着银子,溜之大吉。

当大厨和小厮垂头丧气地回府时,望穿秋水的汪文瑞见他俩两手空空地回来,忙问何故。待听完大厨将详情禀告后,汪文瑞当即五内如焚,昏倒在地。

在众人呼喊声中,汪文瑞睁开双眼,绝望中他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急忙谢绝匆匆赶来的医生诊脉,吩咐备轿去刘府议事。汪文瑞猜得一点没错,这筐坏鸡蛋全给刘文举的管家买走了。

当刘文举见汪文瑞匆匆前来,便知其来意。刘文举心想,现在他与汪文瑞已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要是汪文瑞摆不平这事,他也过不了关。想到这里,刘文举忙热情接待了汪文瑞,并慷慨地送了一半坏鸡蛋给汪文瑞。

第二天上朝时,汪文瑞和刘文举如坐针毡。好不容易等到散朝,乾隆叫汪文瑞和刘文举取出几文钱一个的残次鸡蛋给他看。

内务府太监先在大海碗中敲开七个宫中的鸡蛋,这七个鸡蛋均是蛋香四溢、油光闪闪的双黄蛋。待打开汪文瑞和刘文举带来的十几个鸡蛋,立即就比出个天上地下来了。这些鸡蛋,全部是单黄不说,绝大多数的还散黄,散发出浓浓的臭味。

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

如下:

1、《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汉族民间爱情故事,也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

2、《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四大民间四大爱情传说故事之一,在我国广泛流传,尤其在我国南北都有故事发生地的说法。其实经过很多专家科学论证,这一传说中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而不是秦长城,也就是说,孟姜女所哭的是现如今山东齐鲁大地上的齐长城遗址一带。

3、《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余三个为《白蛇传》《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4、《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源自于唐代洛阳巨蛇事件等,初步定型于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成熟盛行于清代,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

5、《大禹传说》:大禹传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神话传说。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他治水的传说故事,从古至今流传于中国民间。有关禹治洪水的传说,常与地方景物相附会。如传说他从泰山担了99担石头筑堰挡水,这石头后来变成山东的九节长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晋阳湖的传说。这类传说着重表现他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以此教育着后辈。

民间传说故事大全300

精卫填海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一天,女娃去东海看太阳升起。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女娃死了,化作了一只小鸟,“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精卫非常痛恨东海,于是日复一日地不断地往东海中扔石子,想把东海填平。

2百鸟朝凤

很久以前,凤凰只是外形很平常的小鸟。但它有的优点就是:很勤劳。把吃多下来的食物都藏进洞里。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都饿得头昏眼花。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藏的食物分给大家。旱灾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以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

3、炎帝击石生火

人类使用最早的火全都是天然火.有个人便想人类总不能一直依靠天然火吧,所以决定自己要创造一种取火的方法,在一次狩猎中,他一失手未将石制的标枪命中猎物,不过他发现标枪与地上的石头相击时产生了火花,于是他就捡了很多那里的石头来试验,结果成功的取得了火.也因为他发现了取火的方法,所以各个部落都一致拥他为王,这个人就是以火德为王的炎帝.之后他又创造了耕种方法并且教会了人类耕种,所以他又被称为神农.

4、后羿与嫦娥

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那时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百姓都民不聊生。于是天帝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后羿把多余的九个太阳射下去后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5、盘古开天辟地

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此时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盘古。他拿起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就这样有了天地。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丈,天空就随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

6、鲧禹治水

大水漫上天际,鲧盗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取了天帝的神土来堵塞洪水,天帝派火神祝融在羽山附近杀死了鲧。鲧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铺填土壤平治洪水,禹从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处的地方跑到太阳落的地方,,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了十三年,禹终于将水治理好,完成了鲧的遗愿。终于安定了九州。

7、夸父追日

北方天气寒冷,冬季漫长,夸父想,要是能把太阳追回来,让它永久高悬在天上给大地光和热,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就去追了一天,终于看到了太阳想把太阳捉住带回去。可是他已经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他口渴难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黄河、渭河里的水。两条河的水很快就喝完了,但他还是没有解渴,就跑去了北方大泽里的水,但他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8、愚公移山

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这两座大山就像一堵巨大的墙,挡住了他们通往外界的路,与世隔绝,非常落后。于是愚公决心把山平掉,每天就不停地把山上的土挖走。有个老人叫智叟,笑他太傻,对他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9、嫦娥奔月

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后羿立下盖世神功所以收了许多徒弟。其中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当有一次后羿带众徒外出狩猎时,蓬蒙装病留了下来,并逼嫦娥交出她丈夫前不久给她的不死药,嫦娥在被逼无奈之际吞下了不死药,她立即飞上了天,因为不舍得后羿,所以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10、吴刚砍树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吴刚便开始伐桂,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

11、女娲造人

盘古开辟了天地,但女娲总觉得很寂寞因为世界是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于是她用泥土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捏完后,他居然活了起来。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作“人”。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造出来的,气概举动自然与别的生物不同,居然会叽叽喳喳讲起和女娲一样的话来。从这以后,大地就到处有了人。

12、皇帝战蚩尤

一次,华夏大地陷入了分裂的局面,战事连连,百姓不得生存。华夏被分为五个大部落,其中黄帝和蚩尤的部落势力最大,黄帝因不愿看到百姓因战争而受苦,便想停止这种战争局面,所以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解决。最后,蚩尤兵败逃跑.黄帝命应龙前往追杀.应龙不负期望将蚩尤杀死并割下蚩尤的头颅献给黄帝.

13、女娲补天

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两个神仙打架从天上打到了人间,天被打出了个洞,把人们安静的生活环境都破坏了。女娲看到这种场景,非常不忍心,于是练了五色石来把天上的洞补好了。把脏乱的环境重新恢复平静,再还给了人类,人类都非常感谢女娲。

14、神农试百草

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不过因为”病”而早早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又实在值得同情.神农觉得自己有保护好自己的子民的职责,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寻找治疗病患的药草,找到后他都先自己服用来确定有用与否或者有毒与否.最后终于找到了可以治疗很多常见病患的药草.

15、共工怒触不周山

水神共工,是炎帝玄孙祝融的儿子。他人脸、蛇身、红发,驾黑龙,管理和控制著占大地面积十分之七的海洋、江河、湖泽。

颛顼继黄帝登上帝位后,施行绝天地通的治理方略,搞得众神没有一点自由,地上的人们也怨声载道。共工起而造反,向颛顼宣战。双方大战於不周山。这不周山乃是当年女娲补天斩龟腿所立的四根天柱之一。没日没夜地厮杀了十几天后,共工之军渐渐不支。共工此时已杀红了眼睛,他怒吼一声,一头向不周山撞去。只听得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不周山折断了!顷刻之间,西北边的天空因失去支撑而倾斜下来,日月星辰迅速地向著西方滑落,同时,东南的地表也因巨大的震动而塌陷下去,百川之水顺势向东南奔流,宇宙从此改观,形成了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百川归海的地势。

16、刑天战黄帝

黄帝用强大的武力打败了炎帝,把炎帝被迫退到南方。刑天发誓要与黄帝争夺神位。他左手握一面盾,右手拿一把斧,与天帝开始了一场激战。突然,黄帝看准机会一剑向刑天脖颈砍去,刑天那颗巨大的头颅就被砍落下来。刑天见头被砍落,愈加震怒。他毫不示弱,以两只乳头当作眼睛,肚脐当作嘴巴,挥舞武器,继续呐喊战斗。

17、姜子牙钓鱼

商朝末年,纣王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渭河一带是诸候姬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用奇特的方式钓鱼,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请了他好几次姜子牙都不理睬他们继续钓鱼。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诚心诚意,就答应辅佐他。

18、沉香救母

汉代有个书生叫刘向与善良的仙女,华岳三娘相爱了。不久,三娘就怀孕了并为孩子取名为沉香。天上的神仙知道了此事后,便把他抓了回去。沉香懂事长大后决定去就自己被压在华山下的母亲。母亲知道沉香不能就出自己,便叫沉香去找他舅舅,沉香在舅舅手里拿到了宝莲灯,立即飞回了华山,救出了母亲。

19、八仙过海

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惩恶扬善。有一天,他们一起到了东海,只见潮头汹涌,巨浪惊人。吕洞宾建议各以一物投于水面,以显"神通"而过。其他诸位仙人都响应吕洞宾的建议,将随身法宝投于水面,然后立于法宝之上,乘风逐浪而渡。(铁拐李有铁杖及葫芦,汉钟离有芭蕉扇,张果老有纸叠驴,吕洞宾有长剑,何仙姑有莲花、韩湘子有横笛、曹国舅有玉版,蓝采和有花篮。)

20、仙女造桥

很久以前,上天三元仙子每年中元节去承受人间的香火供奉,不巧这一年上元仙子因为有事不能离开,只好拜托其他两位仙子飞下天界。她们见这里海秀山奇、人民淳朴,便心生爱意。为回报百姓的祭奉盛情,两位仙子见海岛与大陆交通不便,决定修一座海桥连接起来,以造福人间。于是施用移山填海的法力,顷刻间,那海桥即将修造成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