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三峡大坝的利与弊总结?三峡大坝带来的好处

七月网3100

三峡的历史背景

三峡工程建设历史之背景

三峡大坝的利与弊总结?三峡大坝带来的好处

在很早以前,长江还只称“大江”或“江”,但却以源远流长闻名世界。长江源起叫沱沱河,接下来称通天河,再往下又称金沙江,途中融入雅龚江。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冰峰雪岭间走来,穿行于崇山峻岭,弯弯曲曲,在一个名叫石鼓的地方,由原来自西北向东南流向突然成锐角折转向东北流去。这就是著名的令水利专家痴迷的“长江第一湾”。

长江在汇聚了岷江、沱江、嘉陵江和乌江四水之后,浩浩荡荡冲进三峡峡谷,然后直奔东海而去,扑向大海的怀抱。

长江,全长6300余公里,支流交错,水系发达,覆盖中国中南部11个省市,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长江年产水量9600亿立方米,内河航运发达,可开发利用水力资源1.97亿千瓦,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有着显著的地位和作用。被称作中国的“黄金水道”。

但是,长江流域降雨时空分配不均,受到自然条件和气候的影响。洪涝旱灾情时常发生,特别是洪水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威胁最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巨大。所以,流域内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对治理开发长江,兴建三峡工程有着十分逼切的愿望

自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动鸦片战争,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之后,中国历史写下了最屈辱的一页。侵略者火烧圆明园,“万国之园”遭到空前的抢掠和焚烧,留下的斑斑残迹就成为有五千年文明古国“国耻”的象征。

在这无比沉重的苦难岁月里,多少革命者为“振兴中华,挽救时局”而奔走,为之而奋斗不息。正由此,中国开始从贫弱走向强盛之漫漫征途。

公元1919年,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他撰写的《建国方略》中《实业计划》(物质建设)第二计划的第四部分提出:“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其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资其水力。”

孙中山先生这一设想,萌发于1894年,即28岁时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表述对电能的认识与作用,陈述实业救国的理想。然而,政治上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丧权辱国,从王室到达官贵人,生活穷奢极欲,根本无心搞实业。在这种政治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任何理想和追求终究难以实现。孙中山“为生民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之难,又有行之之人,岂能有不为者乎?”洋洋八千余言之建国谋略石沉大海。

旧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同步发展。17世纪中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迅速在世界上建立起来,而18世纪中叶后期兴起的“工业革命”浪潮,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以更加猛烈发展的形势向海外扩张。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在英、法、美等新兴资本主义逐步替代了日趋衰退的老牌殖民主义帝国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的地位,并开始主导世界。然而,一个拥有文明古国之称的中国,却依然受着落后的封建王朝的统治,闭关自守,完全与世界文明隔绝。历史事实证明,给人类带来光明的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是伴随着殖民掠夺而发展起来的。中国近代历史同样也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是受殖民主义掠夺最为严重的亚洲国家之一。鸦片战争爆发前,清王朝闭关锁国、政治腐败、生产落后、国库空虚,根本无法与西方工业国抗衡。1840年,当英国殖民主义者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中国大门时,满朝文武一愁莫展,只能俯首称臣,只好割地、赔款,竟使偌大一个中国成了“洋人的朝廷”。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客观上扼杀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独立发展。据资料可证:从1840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外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的战争,用了34年时间。至于赔款更是惊人,从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中国实际支付超过9亿海关两白银,仅《马关条约》就付给日本国的白银高达2.3亿两,这相当于日本全国4年的财政收入。“量中国之国力,给与国之欢心”、“宁赠友邦、勿与家奴”正是清王朝对外屈辱的写照。

鸦片战争的爆发,一方面引发了中国社会政治的大震荡;另一方面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小生产状态,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萌发。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关注中国的这场战争。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是“极端不义的战争”,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指责英国殖民主义的侵略行为:“是英国政府的海盗政策造成了这一所有中国人普遍奋起反抗所有外国人的局面,”使我们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1894年11月,孙中山就在夏威夷组织了“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政治主张,表示要“振兴中华,挽救时局”。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联合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表示要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个属于中华的共和国。要说28岁的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时,对清朝政府还抱着一线希望,那么“富国强兵”之理想正是孙中山在政治上更为成熟的表现,认清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政治才能建立一个民主的、属于中华的共和国,实业救国之理想得到进一步完善。

1911年清王朝灭亡。

1912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正式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公元纪年。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从辛亥革命胜利后,到北伐战争,中国又陷入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军阀混战,政治失序,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中国沉沦的局面跌到了历史谷底。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孙中山开始深入探索。他回到上海,闭门著书,总结“奔走国事三十余年”之经验与教训。他心中仍然有一团不灭的火,以“忧国忧民之心,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犹所不辞”之志,希望利用西方战时大规模的机器设备和人力技术发展中国的实业,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定国安邦之道。

“窃文籍隶粤东,世居香邑,曾于香港考授英国医士。幼尝游学外洋,于泰西之语言文字,政治礼俗,与夫天算地舆之学,格物化学之理,皆略有所窥;而尤留心于其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

泰西之儒以格致为生民根本之务,舍此则无以兴物利民,由是孜孜然日以穷理致用为事……格致之学明,则电风水火皆为我用。以风动轮而代人工,以水冲机而省煤力,压力相吸而升水,电性相感而生光,此犹其小焉者也。至于水作汽以运舟车,虽万马所不能及,风潮所不能当;电气传邮,顷刻万里,此其用为何如哉!然而物之用更有不止于此者,在人能穷求其理,理愈明而用愈广。如电,无形无质,似物非物,其气付于万物之中,运乎六合之内;其为用较万物为最广而又最灵,可以作烛,可以传邮,可以运机,可以毓物,可以开矿……然而取电必资乎力,而发力必藉于煤,近又有人想出新法,用瀑布之水力以生电,以器蓄之,可待不时之用,可随地之需,此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者也。”

以上这段对电能知识的论述是孙中山《上李鸿章书》的表述,表明孙中山早期萌发的实业救国思想之形成,证实孙中山从1894年《上李鸿章书》到建国方略,到“民生主义”第三讲开发长江三峡水力资源,不仅是孙中山长期社会实践的结果,而且是其“实业救国”与“振兴中华”思想的演变过程。

1919年2月已完成用英文撰写的《实业计划》各篇。于同年8月1日,他又亲自在上海创立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的理论刊物《建设》杂志。月刊由廖仲恺、朱执信等主编。主要撰稿人有孙中山、朱执信、廖仲恺、胡汉民、戴季陶、汪精卫、林云陔等人。月刊宗旨:“鼓吹建设之思潮,阐明建设之原理,冀广转吾党建设之主义,成为国民之常识,使人人知建设为今日之需要,使人人知建设为易行之事功,由是万众一心以赴之,而建设一世界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孙中山所撰发刊词也表示对“富国强兵”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华民国成立八年来,国际地位犹未能与列强并驾,国内犹是官僚舞弊,武人专模,政客捣乱,人民流离,原因在于‘革命破坏之后而不能建设也,所以不能者,以不知其道也’”

由于该刊把“建设”当成中心任务,一般避开谈民主革命问题,又不批评时政,缺乏革命的战斗精神,1920年11月后停刊。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宣传“富国”之阵地,孙中山将其《实业计划》英文稿译成中文,陆续在《建设》杂志上发表,如《国家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书——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计划之方法》等文,并将这部分汇集成《建国方略》一书,于1921年10月10日出版。随后又将《建国方略》改名为《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第二计划第四部分“改良现有水路及运河”一节中论述:

“自宜昌而上,入峡行,约一百英里而达四川之低地,即地学家所谓红盆地也。此宜昌以上迄于江源一部分河流,两岸岩石束江,使窄且深,平均深有六寻(三十英尺),最深有至三十寻者,急流与滩石、沿流皆是。”

“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改。”

此文发表后,英国工程师波韦尔于1919年八、九月间,经实地考察长江后,提出一个《扬子江三峡水电开发意见》。

孙中山设想开发长江三峡水力资源最早提出时间,现根据收入《中国三峡建设年鉴·1997卷》南京档案馆朱琪、郭必强两人考证资料,确切时间应为1919年2月1日。

考证资料首先考察了孙中山《实业计划》思想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考察孙中山《实业计划》形成过程,再来考察《实用计划》公诸于世的最后时间。

“最早可追溯到1894年的《上李鸿章书》中,当时产生了一个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状况的初步设想。以后10余年中,孙中山先生游历美日英诸国,使他的‘振兴实业’思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摈弃了‘实业救国’口号的非政治倾向,提出了‘振兴实业’,实现国民经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方案。而《实业计划》的问世,则标志了孙中山先生‘振兴实业’的思想已进入了成熟阶段”。

“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大事典》等文献资料载:1917年6月19日,即孙中山先生在沪策划反对张勋复辟,领导护法运动期间,在上海就发表了英文《国际共同开发中国实业计划》(即后来的《实业计划》)的第一计划,详细论述完整的系统的使中国步入现代强国的方案,但未引起国内外人士的注意。”

孙中山在上海用英文发表的《实业计划》仅是第一计划,而第二计划才涉及到开发三峡水力电力资源的设想。因此,应以第二计划的草拟完成或公布时间为重点考察。

“据《总理全集》记载:《实业计划》系孙中山先生用英文著述,第一计划于1917年6月19日发表。辞广州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以后,1918年6月26日抵上海,孙中山先生继续完成《实业计划》的另外5个计划。1919年1月中旬,孙中山先生将写好的《实业计划》大纲英文本委托美国驻沪总领事转交美国驻北京公使芮恩施,2月1日芮恩施收到此大纲。”

这是最早公布于世的《实业计划》全部内容。

“同年3月20日,孙中山先生又将《实业计划》大纲寄赠其英国老师康德黎的夫人与英国内阁的阁员,5月寄美国商务部长刘飞尔、意大利陆军大臣嘉域利亚等人。”

1919年8月1日,孙中山指定胡汉民、汪精卫、戴季陶、廖仲恺、朱执信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社,出版《建设》杂志月刊。他自己亲自为刊物撰写发刊词,并开始将《实业计划》译为中文公开发表。

“据《总理全集》记载:1921年10月10日,孙中山先生又将手书中文版《实业计划》在上海正式出版发行。”

这是孙中山《实业计划》著述出版的最初时间。

南京档案馆《关于孙中山提出“改善川江航道开发三峡水力发电”设想的时间的考证》的结论:

“综上所述,早在1894年孙中山先生就已萌发了《实业计划》的初步构想。1917年6月19日《实业计划》第一计划的发表,表明了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思想的成熟,并付诸于文字的著述。1919年1月中旬,《实业计划》大纲英文稿完成,同年2月1日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正式收到《实业计划》大纲英文本。1919年8月1日起,《实业计划》中文本由朱执信翻译,连载于上海《建设》杂志。可以认定,《实业计划》第一计划并未涉及长江三峡水力电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后来由于政治形势的动荡,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著述中断,1918年6月才安定于上海继续《实业计划》的著述。而1919年1月中旬《实业计划》大纲英文稿的完成,表明涉及开发三峡水力电力资源设想的第二计划也已归于大纲之中。是年2月1日,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收到《实业计划》大纲,应视为是正式向外界公布的时间。即孙中山先生提出“改善川江航道,开发三峡水力发电”设想的时间,应为1919年2月1日。”

五年后,1924年8月17日,他在《民生主义》第三讲中又进一步作了如下闸述:“象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万匹马力的电力(注:相当于2100万千瓦,即现在葛洲坝与三峡之和,这是何等惊人的预测)。象这样大的电力,比现在各国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给全国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并且可以用来制造大宗的肥料”。面对长江三峡能够第一次提出前人未曾提出过的设想,真不愧为“伟大的先行者”。

1925年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事,因积劳成疾,不幸溘然辞世。一代伟人长逝,举国上下为之哀痛。先师遗愿,万民景仰;千秋伟业,世代相传。

二十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民国政府也曾一度热心三峡工程,做了初步研究。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赢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全面反侵略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资料统计,八年抗日战争,中国军民伤亡2100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耗资1000亿美元。这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1944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大国联盟,继签订《开罗宣言》后又发表了《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日军在中国及太平洋战场上遭到惨败,宣告了日本侵略军末日。

为中国战后经济的复兴,重庆国民政府开始着手制定战后五年工业发展计划。在此前的1942年5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电业处已拟定全国水力开发概要,并提出计划总表。其中对长江三峡水力资源的开发,准备邀请美国内务部垦务局总设计工程师、世界著名高坝专家萨凡奇博士来华考察。萨凡奇接受了中方邀请,于1943年12月28日致函资源委员会,提出在来华前中方应准备的大型水电开发资料。

三峡水库蓄水差不多20年了,你觉得如今里面最大的鱼能有多大

不说长江,就拿我家后山的小水坝说事,5年前几个外地老板来投资养鱼,项目黄了后水坝就荒废了几年无人打理。

前年夏天,村里两个去干农活的年轻人,耐不住天气炎热下水游泳,但没过半小时,其中有一个感觉猛的被拖拽了一下,小腿一阵剧痛,嗷嗷大叫游上岸后,才发现小腿流着血。

仔细一看,小腿上一拍密密麻麻的鱼类牙齿咬痕,两人惊魂未定跑回家,他们断定是被水里的大鱼袭击了。

后来这个事传开了,有村民去那个水坝养鸭子,发现成年的鸭子过段时间就少好几只,找遍了附近都没有,仿佛“死无全尸”。之前还以为是有人半夜偷走了,知道有一天他亲眼目睹了一张血盆大口,把一只成年的大鸭子直接吞下并潜入水中的场景,至于这条鱼真面目是什么?文末再给大家揭晓。

“潜水出虾蟹,深海藏蛟龙”,这个道理一点都不假。长时间无人干预的水坝,都有能一口吞下鸭子、咬人皮开肉绽的巨大鱼类,更何况蓄水20多年的长江三峡大坝?因而三峡蓄水20年,理论来说肯定存在大鱼,这和以下3方面因素有关:

1994年三峡水电站工程动工,直到2006年才竣工,自此长江被拦腰截断,三峡水电站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大坝建成后,自然而然的形成了1084平方公里的水库,最深的地方能达175米,库存容量高达393亿立方米!虽然这阻绝了很多鱼类洄游繁衍,但另一方面它们也能在水库中肆无忌惮的生长。

大坝的功能就是蓄水、防洪,另一种层面上也是给鱼类拦截了一个无人干预的人工养殖大水库。本身长江体量巨大,面积广阔,河流长度排名世界前列,已经是鱼类天堂了,再加上这20多年的蓄水下,长江水库中的鱼类就有了更大生长的资本。

长江里有大鱼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助力因素是:从2020年开始,长江开始实施禁渔令,未来十年内不得生产性捕捞,违法垂钓,否则都将违法入刑。

这几十年来,长江流域的鱼加速了消亡步伐,人们无限制毒鱼、电鱼、捕鱼、炸鱼、水域污染摧残下,很多稀有鱼类已经灭绝了,如长江白鲟,就没能迈过2020年,在我们的时代宣告灭绝。

可见,鱼类加速灭亡的原因,来自于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所以,禁渔令落实下,长江的鱼类将会得到很好的保护,水质也会改善,这会让里面的鱼能够安稳地生存十年,那么没有天敌、没有人类干预下,鱼就可能长得很大了。

就像是澳大利亚大陆与世隔绝、没有天敌、环境适宜、人类干扰少,所以那边的动物体型都很庞大的原理一样,禁渔十多年后,长江的大鱼体型一定会超乎人们想象。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有424中鱼类,特有鱼类就高达183中,除了常见的青鱼、草鱼、鲫鱼等,还有很多中华鲟、江豚以及叫不上名字的淡水鱼类。

或许是进化和基因的原因,不同的鱼体型都是存在临界点的,一般到达成年后很难再生长。但即便如此,也抵不住长江鱼类众多,里边很多稀有大型淡水鱼,体重就可以轻松突破一百公斤。因而,长江里鱼类资源如此丰富,必定存在大鱼。

那么,问题来了,在以上3种前提下,长江里最大的鱼能长到多大?

回答这个问题不难,只要知道长江里的鱼类,体型的上限大概是多少,再结合一些人们检测观察、捕捞到的数据,就可以得出模糊的答案了。

长江的鱼类众多,但很多体型上限就摆在了那里,长到成年最大几斤重的鱼类占比很多。目前显示,长江最大的鱼类为“鲟”类。它们是和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原始生物这个标签和它们最接近(众所周知,原始生物体型都很庞大)。

之前,长江最大鱼类是“长江白鲟”,资料记载最大的白鲟能长到7米长,体重最重有907公斤,但很遗憾它们已经宣告“灭绝”了,从2003年一个渔民误捕了一条达3.52米、重160公斤的白鲟后,人类在之后的十几年间,再也没见过它们的身影。

长江白鲟在地球生活已经1.5亿年了,但自2020年后,它们不再是长江最大的鱼类。而中华鲟自然登上了这个“宝座”,因为这是目前长江已知体型上限最高的鱼类。由于身上带着同样“原始”生物的加成,中华鲟的体型极限比很多淡水鱼要大。

(中华鲟)

资料记载,中华鲟体重在50~300公斤左右,最大的中华鲟长5米,体重600公斤,这应该是目前长江流域现存最大的淡水鱼了。只是它的身影,却不是那么轻易就捕捉到的,但深不可测的长江流域,是否还存在更大的鲟鱼,就不得而知了。

最大的淡水鱼类名单里,还有一种巨型鲶鱼家喻户晓。它们亚洲、欧洲都有分布,在我国的水域也很常见。

袭击我们村两个小伙的,就是其中一种野生鲶鱼。由于水坝荒废太久,里面的鲶鱼肆无忌惮生长,最大的已经超过百斤,能轻松将鸡鸭一口脱下,两个小伙误闯水坝,对活物敏感的鲶鱼,就把他们当成猎物了。

这种鱼类可怕之处在于它们体型能长很大,到了成年后体型不仅不受限制,还会继续往上长,只要环境适宜、食物充足,它们就可能长到200~300斤。如果没有天敌,生长不受干扰,那么它们极限能长到多大,给人留下了十足的想象空间。

例如湄公河的鲶鱼,最大能长到2.7米长,重586斤,虽然体长和鲟鱼有较大的差距,但在体重上已经咬得很紧了。而长江流域是有鲶鱼分布,人们称之为“长江大口鲶”,这种以腐肉为食,对环境不挑剔的鱼类,在长江十年禁渔后能超越鲟鱼,虽然几率不大,但还是存在可能的。

长江目前最大的鱼类,是中华鲟,它们的淡水鱼之王,从2020年白鲟宣布灭绝后“登基”,成为长江最大的淡水鱼。

但淡水鱼之王的宝座,很多鱼类也垂涎,例如鲶鱼就是中华鲟的竞争对手。虽然现在记录的鲶鱼没有中华鲟大,但十年禁渔期后,生长规律违反常理的野生鲶鱼,能否和中华鲟一较高下,成为长江最大的淡水鱼类,还需要拭目以待呢!

在讨论“长江最大的鱼有多大”同时,这也是在进行一种反思。因为长江近年环境污染加剧,不节制的人类活动让很多鱼走向濒危,甚至是灭绝!再这样下去,长江会有更多的鱼类绝迹,中华鲟或许就是下一个,那以后看见大鱼就成为一种奢望了。

所以这启示我们响应10年禁渔号召,保护好长江母亲河,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后代子孙同样能目睹、感受自然界的震撼。

2014年11月,张先生和他的妻子两人正常的出去捕鱼,在走到某一段水域以后,网上突然传来了巨大的动静,收网的时候渔网都被撞破了好几个大洞,这鱼的力气还非常的大,是一个大家伙,差一点还把他们夫妇拽到水里去呢。

很快,那条鱼就浮出了水面,能看清鱼的模样,张先生好像意识到了什么,突然停止了收网的动作,原来这是一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中华鲟。但是他们也不敢冒然的解开网,怕伤到了中华鲟,于是就打电话给了当地的渔政部门,让专家过来鉴定和检查。

最后经过鉴定,这是一条雌性的中华鲟,长3.3m,重700斤,而且处于壮年,这是目前基人们所见最大的存活的长江中华鲟了吧,应该是刚从海里面回来想要产卵,现在处于怀孕阶段,好在报告及时,这条中华鲟并没有受到太严重的伤害,在相关部门的救治下,很快就恢复了过来,但是由于长江环境的破坏,并没有第一时间让它回长江去,而是让它在修养一段时间,最后等完全好了之后再把它放回长江。这应该算是长江流域目前最大的鱼了,不过由于大坝的阻隔,应该只能在下游出现了,水库里面应该是没有的。现在野生中华鲟也是出于非常濒危的情况,如果长江环境一直没有改善的话,长江中华鲟就会有灭绝的危险。

这是一种跟恐龙一个时期的鱼类,最大可以长达750cm,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因为它的吻部跟大象的鼻子非常像,所以大家也叫它象鱼。可惜的是,现在这种鱼已经被宣布灭绝了。在2019年12月23日正式宣布灭绝,事实上外2013年之后,就没有见到过中华白鲟多踪迹了,以后还能不能见到就不知道了。随着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鱼类走向消失。

我觉得里面是有上百斤的大鱼存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分析分析。长江的上游,曾经有人捕获到200斤的巨型大鲤鱼,也有人捕抓到300多斤多大青鱼,这证明了在长江这条古老的大河里面还是有许多巨大的“古老”生物的。同时,还有人见到一条3米多长的巨型生物,后来经过研究调查,发现这是一条巨型的鲶鱼。种种现象都表明,长江里面是有许多鱼类能突破本身的限制,长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即便是我们常见的几种家鱼,也能长到上百斤重。

因此,我认为长江水库里面,即便没有了白鲟,中华鲟这些大型的鱼类,也会存在一些巨大的普通鱼类。

为什么里面的鱼可以长这么大呢?我们那鲶鱼为例。鲶鱼多正常寿命是70年,而且是一种一直吃一直长的鱼类,一般生活在水底层,这是一种无限制成长的鱼类,曾经俄罗斯就有人捕获到一条几米长,上百斤种的大型鲶鱼,跟长江里面的这种鲶鱼是同一个品种,为六须鲶鱼。所在在长江水库这个资源丰富,水质也不算差的环境计较,完全有可能存在巨大的鲶鱼存在的,你觉得呢?

长江大坝的修建,耗资巨大,经历的时间也很长,修建了一个非常有象征意义的巨型大坝,大坝的修建从长远来看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对于防洪灌溉和生态环境的治理方面以及发电供电方面都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绩,大坝的功绩毋容置疑。

然而,在对我们有利的同时,对长江里面的鱼类却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特别是洄游类的鱼类,影响更加严重,就拿中华鲟来说吧,它们平时是生活在长江入海口里面的,这里有非常丰富的食物,供它们生长发育。但是到了繁殖的季节,它们会回到长江的上游金沙江一代产卵繁殖,但是由于大坝的修建,阻断了它们回去的路,因此每年的产卵量大大减少了,这也是中华鲟越来越少的原因了。中华白鲟的灭亡跟这个也有很大的关系吧。

同时大型船只的活动,以及无休止的捕鱼活动,对鱼类的生活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好在现如今出台了长江禁止捕鱼10年的计划,希望这个能给长江的鱼类有一个更加好的生活环境,能顺利的生长发育吧。大家也要好好爱护环境才行,不然的话会有许多珍惜的物种,因为我们的不懂,而一步步走向了灭亡之路。

最后总结一下,目前长江流域最大的鱼类应该还是我们的“水中熊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中华鲟了,而三峡水库里面最大的鱼的话,这个就比较难确定了,不过估计应该会有上百斤的大鱼存在的,你觉得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该工程从1993年启动,到2009年完全竣工,历时16年,建成后形成了一个全长2335米、蓄水高度175米、库容393亿立方米,总面积达1084平方千米的人工湖泊-三峡水库。从竣工到今天,已经过去了12年之久了,有一个问题许多小伙伴非常的感兴趣,那就是蓄水如此之久的三峡水库中有没有大鱼?最大的鱼有多大了?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许多小伙伴的这个疑惑。

三峡大坝位于长江上游,而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长江是由干流、支流、湖泊、湿地等多个生态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独特的生命系统,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繁荣的河流之一。不过,在自然灾害中,水灾是典型的代表之一,三峡大坝的设立有效地控制了水灾的形成,保护了附近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它的存在一方面减少了环境的污染,一方面为人民提供了大量的能源。但是,凡事有利有弊,三峡大坝从开始筹建至今,水利工程专家与生态专家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这是因为三峡大坝确实会对原有的水生态造成破坏。而这个问题就跟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鱼有多大”有很大的关系。

长江作为我国的母亲河,其水域中有丰富的鱼类资源。据统计,长江流域中鱼的种类就多达400多种,其中纯淡水鱼约350种,特有鱼类多达156种。在众多的鱼类中,最大的无疑就是有着“长江鱼王”之称的中华鲟了。中华鲟是一种古老的鱼类,它们早在恐龙还没有出现的三叠纪就已经出现在了地球上,而且在几亿年的演化中,中华鲟依然保留着古老的特征(鱼骨介于硬骨鱼和软骨鱼之间),是活化石物种,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作为一种大型的鱼类,中华鲟的寿命可达40年,在这40年内,中华鲟能够长到5米长、500多公斤的体重,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

中华鲟是一种洄游型鱼类,它们会在海洋中生活9-18年,达到性成熟后,从河口向长江流域洄游。中华鲟的繁殖地位于长江上游,已知的中华鲟的产卵点多达22个。但是从1981年,葛洲坝建立后,就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造成了海洋中的中华鲟只能在葛洲坝下游产卵,而原本在上游的中华鲟无法回到海里,只能在长江中生存。但是,对于洄游性鱼类,它们是无法一生都生活在长江中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可能存在于三峡水库中的中华鲟也消失了。

因此,最大的淡水鱼中华鲟逐渐的走向了消亡,而三峡水库所在位置中原本最大的鱼类也更换了。

除了中华鲟外,原本体长可达3米,体重210公斤以上的白鱀豚也逐渐的消失了,虽然目前白鱀豚的保护级别为“极危”,但是从07年开始,在长江流域中就没有发现过它们的身影了,基于这个前提,我国将白鱀豚定义为“功能性灭绝”。可能出现在三峡水库中的另一员“大将”也消失了。(值得一提的是白鱀豚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类,我们这里简单的提一下主要是说明目前长江流域的生态情况)

除了以上两种动物外,大型的鱼类就要从达氏鲟、胭脂鱼中找了。首先达氏鲟是长江流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大型鱼类,再结合达氏鲟是一种偏底栖型鱼类,而且还是一种定居性的鱼类,所以在三峡水库也是有存在的。从目前已知的捕捞数据看,最大的达氏鲟体长1米左右,体重11公斤左右。

其次是胭脂鱼。胭脂鱼同样是长江流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鱼类,虽然尤其前些年的过度捕捞数量已经骤减,但是在我国科学家们的努力下,通过人工繁殖放养,它们已经恢复了一定的野生种群。与达氏鲟的习性相似,胭脂鱼也是一种定居型鱼类,它们在封闭的水域中也可以生存,最关键的是它们原本的栖息地就在长江的上游。

在今年的5月份,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在长江湖口水域科研监测时,发现了该水域有史以来最大的胭脂鱼,该鱼全长87厘米,体长70厘米,体重13.5斤。当然,这并非胭脂鱼的最大数据。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胭脂鱼是于2021年9月14日,在涪陵长江大桥由一位偷猎者捕获到的,经过测量发现,这条胭脂鱼体长达到了1.3米,体重为26.5公斤,并且是一条雌性待产的胭脂鱼。

写在最后

三峡水坝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不过这些水利工程都有一个弊端,那就是会将鱼类的自然栖息地碎片化,甚至会阻断一些鱼类的洄游通道,从而影响鱼类的生存。其中,中华鲟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没有水坝的话,现在三峡水库所在的位置中最大的鱼类就是中华鲟。但是,如今最大的鱼最有可能就是体长1.3米的胭脂鱼了。

当然,为了重新的恢复长江的生态,我国已经开启了10年的禁渔期,而且在水坝上通常也设有鱼类洄游通道,这一点程度的给了鱼类再次繁衍生息的时间和条件。因此,在禁渔期结束后,三峡水库最大的鱼可能就会被刷新。

大应该是很大。没有人去捕捞。我更关心好不好吃。个人觉得不好吃太大。可能会柴。更主要是家里没有这么大的锅[大笑]

反正建国以后的动物不能成精

目前长江流域最大的鱼类应该还是我们的“水中熊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中华鲟了,而三峡水库里面最大的鱼的话,这个就比较难确定了,不过估计应该会有上百斤的大鱼存在的。

最大有多大这个不知道、但是我前几年和老板去钓鱼的时候看见别人吊到过一条长1.4米的鱼、说实话那是我现实中见到的最大的鱼了

远的不说,就我们村后边山上有个小水库。

八十年代以前,人们为了村里种稻田方便用水,于是集合村里所有人一起将2座山之间拦了起来,形成了一座小水库,按其面积估摸着有10亩地。

工程量在当时是很大的,这个工程也造福了我们村里和我们村下边的人们,好几次干旱天我们村里的水稻都能得到丰收,真的是造福后人的工程。

从2000年后起,村里的人们时不时会放些鱼苗到水库中,由于是防旱救田的应急水库,从来也是保持着有水在里面的。

村里喜欢钓鱼的人都经常去水库过把瘾,阿强哥便是那个瘾最大的一个,经常是去水库一钓就是一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阿强哥在水库中钓起了一条巨无霸,一条重达20斤的鲶鱼,据阿强哥说,当时他差点都被这大鱼给拖下水库去了,好在一起钓鱼的人帮忙才把这大鱼怪给制服。

这鱼全身长有1米多,张开嘴可以将成年人的2个拳头吃下,确实让人望而生畏,阿强哥因为这个也成了钓鱼界红人,在我们周边几个村都知道他的光荣事迹。

这事之后村里人都议论,水库中应该有比这个还大的鱼,水库存在的年份已经有差不多40年了,其中只有1994年干旱时见到了水库不足1米深,这些年都保持着有3—4米深的水,所以很多人猜测说,应该会有超过40斤的大鱼。

相比三峡水库,我们村里的这个只能算是芝麻般的小沟沟了,三峡水库之大可以看看下面的数据:

2003年6月,三峡工程首次蓄水,坝前水位达到135米

2006年9月,三峡工程实行第二次蓄水,成功蓄至156米水位

2008年9月,三峡工程开始首次175米试验性蓄水,当年水库水位达到172.8米。

2009年8月,长江三峡三期枢纽工程最后一次验收——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验收获得通过。

2009年9月,三峡工程第二次启动175米试验性蓄水,当年水库水位达到171.43米。

2021年9月,三峡水库175米蓄水工作正式启动,待蓄水量68亿立方米

从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如此庞大的水域生存,已经成为了鱼类生活和繁殖的“天堂”了。

加之基于三峡水库的重要性,国家对水库的生态环境也是非常重视,进行一系列措施保护水库生态环境,像: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问题的监督,垂钓、捕鱼的控制,禁渔期的设立等等,都保障了鱼儿的生存繁衍。

水库中的鱼类杂多,各式各样,不仅有常见的青鱼、胖头鱼、草鱼等,还有像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等大型的珍稀鱼类,据不完全统计水库鱼的种类大约有400多种。

曾有人在库区捕到过400多斤的青鱼,而这还不是最大的鱼,淡水鱼中最大型鱼有白鲟、中华鲟,由于之前人类的过度捕杀白鲟已经在我国灭绝,它最大可达上万斤,身长可到十几米,犹如一部大货车。

现三峡水库中能猜到最大的鱼就只有中华鲟了,中华鲟如果十年间安全生长,是可以达到500公斤以上的。

所以推测,三峡水库中最大的鱼会超过500公斤,体长会超过6米。(以上纯属猜测)

五米左右吧。

可能有3.7米

[水利工程风险分析研究现状综述] 试综述水利工程有何弊端

摘要:我国在水利工程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益增长的经济需要浩大的水利做支撑。然而水利工程的现状却不乐观,存在着很多问题,随之水利工程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惨重,环境破坏与污染严重等问题。不仅需要加强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来减小风险的概率。更要分析每一次事件的产生原因,来减小风险的危害,将损失降到最低。

关键词:风险分析水利工程综述

中图分类号:TV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011-02

1引言

风险与事件的不确定性密不可分。事件的现状、事件的产生的过程,发生风险的概率以及带来的后果与事件的不确定性紧密相连,三者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对事件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在分析水利工程风险时,主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即经济的角度(包括投入、安全与破坏),导致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荷兰等国家,对风险有更进一步的解释,即工程出事的概率与其所致后果的相乘,也就是期望损失值,即通过对比提高系统安全所需要的经济投入与减少的期望损失来判断其风险的大小。中国的风险主要表述为,是否可靠,可靠性有多大,即荷载大于系统承载能力引发系统失效的概率。最近几年,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人员对水利工程风险进行了多次研究,尤其在分析大坝失事等问题。很遗憾,在计算风险方面,我国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很少考虑到风险率,而且大多采用其他国家的失事后果评价。因此,本文主要从风险发生的多方面原因来对水利工程风险进行研究和评论。

1971年Yen在水利系统的可行性方面做了论述。随后风险分析系统的应用也逐渐广泛,例如在水库,大坝,堤防,水资源,水环境等方面。现在,定性定量是水利工程风险分析的主要表现。风险分析和处理是将收集的资料,外推与主观分析相结合与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等相结合,从而得出的风险分析结论。由此笔者认为,水利工程风险分析要从系统工程的建设,经济的收入与否,人员的伤亡,环境的破坏等方面进行。

2水利工程现状

我国的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非常发达(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三峡大坝),水利建设与国家各方面的建设息息相关。然而我国在水利工程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水资源分配不合理,水污染,水利工程风险大等。尤其是在水利工程风险方面,风险发生的概率较高,风险发生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更是很严重。

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工程的投资小,采用低价超标的建设,即用最差的材料,没有水平的技术人员等来建设,因此工程也不会取得好的质量。

(2)小题大做,本来一个几十万的项目却要花上一百多万来完成,因此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3)缺少行业保护,公路铁路等行业的都有专门的保护措施,而水利工程却没有,尤其在招标时,中标的都是大型的建筑业,他们觉得水利工程的利润小,不重视工程的质量,因而不利于工程的建设。

(4)人才的流失,由于水利工程的工作人员收入不理想,很多人才都转行,导致技术行人员的缺少,这势必会降低水利工程的质量。

(5)工期政治化,为了追求政治意义,降低标准,缩短工期,这在水利工程中是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可见,我国的水利工程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3水利工程的风险及其分析

任何工程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水利工程风险比其他工程稍大。风险,即指预期后果中出现的很多不确性。投入的多少、工程的进度、质量和安全等要素影响着项目目标。其中每个项目都包括三个级别因素:(1)风险时刻都存在。任何项目在实现其目标时都会有意外发生。(2)风险事件受一系列质量的差劣、环境的多种变化以及人们预测能力有限的影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3)风险带来的后果也是难以预测的。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人们都很难估计出后果的破坏程度以及造成的损失,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风险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另外,水利工程投资大,耗时长,内部结构复杂,参与工程的人数多,风险高是水利工程的基本特征。从而引发各种风险,增大了风险发生的概率。因此,对风险发生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积累经验,提高科学性,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主要从环境要素风险,项目系统结构风险,项目的行为主体产生的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等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综合总结。这就需要我们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一般是从定向到定量,从根据经验进行主观的分析到用事实说话,用真理说话的客观分析,考虑不确定的因素更广,使预测更准确。我们知道,虽然水利工程风险分析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有一些不足,表现在:

(1)已分析的结果多是从个别案例分析,也只分析了工程的风险率,并没有深入地分析和评价,这就使分析的结果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

(2)逻辑分析自身存在着一些缺点,它重在片面分析一方面风险,对于其它的风险都简单的叙述,这也不利于风险分析的提高。

如2011年我国部分省遇到了半个世纪以来罕见的旱情,以及之后发生的旱涝急转等灾情,这里主要是分析天气环境的变化,导致了降水量的增加,因而带来的风险问题,再分析我国水利工程的不完善,以及其他风险等可见,我们在分析水利工程风险时要:

(1)运用综合方法进行分析,从个角度分析,以便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采用国外一些先进的分析方法,来提高自身的分析水平,从而提高风险分析的结果。

(3)开展一些水利工程风险的专项研究,开展多种研讨会,提高其科学性。

(4)根据分析失事的原因及结果,提高警惕,加强管理,降低风险的危害。

例如,决口、改道和断流是黄河现在存在的最主要问题,黄河下游的一些河道,从郑州开始,河床比两岸高很多,“地上悬河”就因此出现了,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招到严重的威胁。这就需要建设水利工程来保护河堤。自解放后已经多次加高了围堤,降低了水利工程的风险。河堤不断的加高,使决口不断出现,影响了黄河两岸的人民生活和沿途的生态环境。最近几年,黄河下游断流不断出现,而断流除对黄河下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直接影响外,大量的增加淤泥,河堤发生风险率也不断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专家陈新民,夏佳,罗国煜等人作出了相应的研究,在《水利学报》2009年第10期中系统多角度的分析了水利工程的风险,并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经验,找到一些解决措施,以期降低风险发生率。

4水利工程风险的影响

由于水利工程的风险性很大,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也很难对其进行科学的预测,因此对经济环境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人员的伤亡,因为对员工的安全性不重视,安全设施不齐全以及工程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差等。

(2)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大多数工程都偷工减料,采用最差的原材料,缩短工期,只注重一时半会的使用,而忽略了工程的长期使用价值,这样就使得不停的要对工程进行维修,从而提高了其建设成本。而国外的水利工程,重视其长期的使用价值,很多都用了一个世纪以后仍然很好,这也是中国人在工程建设也外国人最大的区别。

(3)环境污染严重,整天的工程建设,排放很多的粉尘和烟尘,污染了空气。废水的大量排放,水污染严重。

(4)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利工程减少了河流的多样性,从而降低了生物群的多样性。

5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以及世界的水利工程都存在着很多不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很大,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后果更是让人难以置信。因此,只有加强对风险的认识,不断的提高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加大水利工程风险分析的研究,来减少水利工程风险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陈新民,夏佳,罗国煜.黄河下游悬河决口灾害的风险分析与评价[J].水利学报,2009(10).

[2]陈守煜,郭瑜.模糊可变集合及其在防洪工程体系综合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0(06).

[3]张伟,唐德善,胡其勇.模糊优选理论在城市防洪规划中的应用[J].水利经济,2011(3).

[4]吴兴征,赵进勇.堤防结构风险分析理论及其应用[J].水利学报,2003(08).

[5]李雷,王仁中,盛金保.溃坝后果严重程度评价模型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11).

[6]HREINSSON;EC;ILLBMonteCarlobasedriskanalysisinhydrolectricpowersystemexpansionplanninginthepresenceofuncertaintyinprojectcostandeapacity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