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德昂族的民族风俗 德昂族的民族风俗简介

七月网390

德昂族的民族习俗是什么

概况。

德昂族的民族风俗 德昂族的民族风俗简介

德昂族,现有人口接近2万,又名“崩龙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也有少量分布。与傣、景颇、傈僳、佤、汉等民族交错而居。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本民族的文字流传不广,通用傣语文、汉语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历史。

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德昂族的先民,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王朝及南召、大理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过去在居住地区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视,被看作是低下民族,解放后改变了这种情况,和其他民族一样有了平等的地位。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3

习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绝大多数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爷,并有小和尚。小和尚的斋饭由全寨人轮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过去一直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俗,不论酒席宴上菜肴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鲜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时蘸辣椒水吃,别具风味。德昂族有纹身的习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鸟、花、草等自己喜爱的图案。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4

节庆。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比较流行的有泼水节、烧白柴等节日。泼水节与傣族的泼水节相似而又不同,既是德昂族人民欢度新年的典礼,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更重要的是都要敬佛。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5

婚俗。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女子在选择对象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本民族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婚姻,只要对方愿意,贫富人家皆可联姻。订婚仪式要斩鸡头,如果鸡头与鸡身分为两半,双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赞同这门亲事,就不许杀鸡。婚礼通常进行3天。

6

服饰。

德昂族的服饰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7

饮食。

德昂族喜吃酸辣食物,嗜喝浓茶,亦善于种茶,几乎每户都栽种茶树,素有“古老茶农”之称。饮食比较考究,用料较为广泛。擅长煮、炖、拌、舂等技法。

8

建筑。

德昂族喜居干栏式竹楼。竹楼多用木料做主要的框架,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式。比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分主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分为卧室和客厅,供全家人起居、会客和存放粮食、杂物之用。楼下圈养牲畜。

9

禁忌。

德昂族离不开茶,婚丧嫁娶、探亲访友,都以茶作为礼品,“茶到意到”。佛龛和祖宗牌位禁止外人触摸,也禁止在此挂放东西。客人不能坐客厅内家长的卧具。禁止砍伐寨神树,也禁止在其周围大小便。此外,德昂族不允许人进入并触动墓地之物。

10

宗教。

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到处都是佛寺和佛塔,佛塔造型与傣族佛塔略有不同。通常有把小男孩送到佛寺当一段时间和尚的传统。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END

注意事项

少数民族有自己的信仰、风俗,到少数民族区域要尊重少数族的风俗习惯。

德昂族比较喜欢以茶待客,旅客遇到敬茶时,要特别注意他们的饮茶习惯。

德昂族生活习俗是什么

一、服饰习俗: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表现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及其对美的追求。德昂族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

德昂族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二、饮食习俗:

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他们喝茶时,常常将一大把茶叶放入一个小茶罐里加水少许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时,再将茶水倒在小茶盅里饮用。

三、建筑习俗:

德昂族以竹楼著称。长期以来,竹楼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镇康地区是由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屋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边为各家庭的住室,间壁而居,各有火塘。这样的竹楼较大,有的占地400多平方米,如今,这种大竹楼已为各家各户的小竹楼所代替。

扩展资料

德昂族的文化艺术:

一、德昂族喜好的乐器是象脚鼓、铓、钹、磬、葫芦笙、萧、小三弦、口弦等,多在唱歌和“串姑娘”时使用。德昂族有在重大节日中跳舞的风俗,较有代表性的是象脚鼓舞,由敲鼓,打着铓、钹的男子带头,其他男女老少跟在后面,按一定步法,手势绕圈而舞。

也有男女分成两圈,男子组成外圈,女子组成内圈。由一戴草帽的男子带头击鼓,其他男子跟随,提起大裤脚,露出腿上所剌花纹,绕场欢舞。妇女组成的内圈,排头的女青年击铓锣,与击鼓男青年配合,跟随的妇女亦与男子并排而舞。

二、图案雕刻是德昂族民间艺术的另一表现形式,在腰箍、耳坠、银手镯等装饰品及银烟盒、衣服等生活用品上雕刻绘制的图案多是对称的双鸟、双虎、花草之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佛寺里,挂枋、板壁上常见有浮雕,图案多为“二龙戏珠”、“双风朝阳”之类,雕刻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德昂族(崩龙族)

德昂族的风俗习惯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女子在选择对象上有一定自主权。本民族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婚,只要对方愿意,贫富人家可以联姻。男青年到十四五岁时开始串姑娘,晚上他们到女青年家门外吹芦笙,引出姑娘来谈恋爱。双方建立感情后,互赠手镯、腰箍、项圈、篾箩、织锦接包等生活用品,然后再请寨中老人往女家说媒。

德昂族一般行土葬,凶死者则行火葬。对正常死亡者,先停尸于房内,并将房中间的篱墙拆掉。尸体头朝东停于火塘右方,横放,用艾叶浸水浴尸,剃光头发,穿上新装。然后将尸体放于棺内,用白线或红线栓在死者的两个拇指、膝盖上。其目的是使死者的灵魂不得返回家中。还要在死者嘴里放碎银,作为死者的摆渡费。女尸放入棺内,取脸朝天式;男尸则脸朝地。装棺后,鸣枪通知诸亲友。这时,解除所栓的线,将手平伸。通常停棺3日,并请和尚念经超度。

扩展资料:

1、德昂族,也称“崩龙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民族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三种方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德昂族总人口数为20556人。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民族自治政策保证了德昂族人民享受到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和民族自治权利。1953年7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6年5月改自治州)成立,其中德昂族代表有12名;在德昂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州、县各级人民政府中,都有德昂族的干部,各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有德昂族代表参加。

1987年12月,在潞西市三台山建立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单一德昂族民族乡。1988年3月,在临沧地区的耿马县,有由佤族、拉枯族、傈僳族、德昂族联合建立的军赛民族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德昂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