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历史事件
1、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先生连续在广东和西南地区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先生和中国同盟会的主要成员在槟榔屿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决定集中力量、认真准备,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夺取广州城以后再兵分二路,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国,最终推翻满清王朝。
2、1910年秋,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的许多重要骨干集议于庇能(今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在广州发动新的武装起义。会议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确定以中国同盟会会员为骨干(先锋),广泛发动新军、防管、巡警、会党和民军,并在夺取省城后把革命火焰燃向长江流域和全国。
3、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主持了总机关“统筹部”。大批革命党人集中于香港。广州城内建立了约四十个据点。由于情势的变化,起义日期一再变动。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发难时,不得不把原计划的十路并举改为四路突击。
4、但当举义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并分兵攻打督练公所等处。孤军转战,最后不幸失败,喻培伦、方声洞、陈更新、林觉民等约百余人死难。终归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5、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之后,中国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生命危险将当初能找到的战死和被俘后慷慨就义的72名革命党人(实有100多名革命党人壮烈牺牲)的遗体葬于广州东北郊,并改红花岗为黄花岗。因此,史称此役革命党人安息之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通称最初安葬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6、黄花岗原名红花岗,潘达微在安葬了烈士后,认为“红花”不及“黄花”一词雄浑优美,因此,在介绍烈士安葬情况的报道上,把红花岗易名为黄花岗。从此改名沿用至今。
7、1912年,广州军政府拨款10万元在原墓地建烈士陵园,孙中山亲自栽植了青松,并为墓园手书“浩然正气”四个打字。以后墓园还多次扩建。经核实,墓园收殓了喻培伦、林觉民等有姓名、事迹可考的烈士86名。
8、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陵园建设,筑起围墙,加强整治保护。1961年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和1986年政府两次拨款维修,使浩气重光,1986年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之一,名“黄花浩气”。陈运和诗《黄花岗》赞“你是部耐读的黄封面的书即使时间从这儿飞逝,但上面的标点仍凝满殷红的血”。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二、黄花冈七十二烈士墓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1、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2、经3个月的筹划准备,黄兴于8日在香港召开统筹部发难会议,将在广州举事的时间定在13日,并拟分10路进攻。由于温生才行刺孚琦,广东当局加强了戒备,加之部分款项、枪械未到,原定计划被迫延期。
3、23日,黄兴潜入广州,成立起义指挥部。广东当局已风闻起义,加强了防备,并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变得越来越不利。26日晚,黄兴召集会议仓促间决定起事。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的大队亲随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东奔西突,终因兵力严重不足而溃败。
4、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逃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被捕杀,死难的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5、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后,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广东省军政府拨款10万元在黄花岗建烈士陵园,并于同年5月15日(农历三月廿九日)首次举行了七十二烈士墓祭典。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了祭典,并写下了祭文,还亲手在黄花岗烈士墓园种植了4棵松树。松树现尚存一棵。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烈士方声洞之兄)募款续修墓园,后由华侨多次募款修建,至1935年基本建成现有的墓园规模。
6、1924年5月1日晚,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出席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并发表演说,号召人们学习烈士“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
7、这是1912年5月15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在南京各界举行广州黄花岗之役牺牲烈士追悼大会上,黄兴亲自撰写的挽联。“碧血黄花”象征着烈士的鲜血化为碧玉,革命精神犹如不畏寒霜的秋菊迎风绽放。
8、黄花岗墓园占地宽阔,庄严肃穆,园内苍松挺拔,翠柏长青,黄花遍地,又有亭、台、桥、池等点缀,更增添了园内的秀色。“黄花浩气”80年代入选新羊城八景之一,成为广州游览参观瞻仰的胜地。
9、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指的是谁
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指1911年4月27日在中国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中遇害后葬于广州市东北郊(现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革命党人。
2、喻培伦,别号云纪,四川内江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3、林文,别号时爽、广麈,福建侯官人,日本大学学生。
4、宋玉琳,别号建侯、豫琳,安徽怀远人,军官。
5、方声洞,别号子明,福建侯官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6、饶国梁,别号小峰,四川大足人,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7、林觉民,别号意洞、抖飞,福建闽县人,日本庆应大学学生,革命前的《与妻书》广为流传。还有《禀父书》内容: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8、林尹民,别号靖庵、无我,福建闽县人,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学生。
9、李文甫,别号炽,广东东莞人,香港《中国日报》经理。
10、陈文褒,广东大埔人,南洋商人。
11、李德山,广西罗城人,龙岸民团管带。
12、陈与燊,福建闽县人,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生。
13、罗仲霍,广东惠阳人,南洋教员。
14、陈可钧,福建侯官人,日本正则学校学生。
15、陈更新,福建侯官人,长门炮术学校毕业。
16、冯超骧,福建侯官人,南洋水师学校学生。
17、李雁南,广东开平人,南洋华侨。
18、刘元栋,福建闽县人,南台消防会会长。
19、刘六符,福建人,福建讲武堂学生。
20、李炳辉,广东封川人,南洋教士。
21、李文楷,广东清远人,星洲《晨报》印刷工人。(黄花岗起义时并未阵亡[1])
22、郭继枚,广东增城人,南洋华侨。
23、余东雄,广东南海人,南洋华侨。
24、黄鹤鸣,广东南海人,南洋机器工人。
25、杜凤书,广东南海人,南洋机器工人。
26、徐培添,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27、徐礼明,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28、徐廉辉,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29、徐松根,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30、徐昭良,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31、劳培,广东开平人,星洲(今新加坡)《晨报》记者。
32、游寿,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
33、石德宽,安徽寿县人,日本警监学校学生。
34、程良,安徽怀远人,陆军小学毕业,任教官。
35、周增,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商人。
36、罗坤,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
37、黄忠炳,福建连江人,农民技击家。
文章分享结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