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钱》中正确的金钱观
《钱》一文中,梁实秋对钱的看法是:钱本身是有用的东西,无所谓俗。钱财聚散无常,钱要花出去,才发生作用。
附:
《钱》
梁实秋
钱这个东西,不可说,不可说。一说起阿堵物,就显着俗。其实钱本身是有用的东西,无所谓俗。或形如契刀,或外圆而孔方,样子都不难看。若是带有斑斑绿锈,就更古朴可爱。稍晚的“交子”、“钞引”以至于近代的纸币,也无不力求精美雅观,何俗之有?钱财的进出取舍之间诚然大有道理,不过贪者自贪,廉者自廉,关键在于人,与钱本身无涉。像和峤那样爱钱如命只可说是钱癖,不能斥之曰俗;像石崇那样的挥金似土,只可说是奢汰,不能算得上雅。俗也好,雅也好,事在人为,钱无雅俗可辨。
有人喜集邮,有人喜集火柴盒,也有人喜集戏报子,也有人喜集鼻烟壶;也有人喜集砚、集墨、集字画古董,甚至集眼镜、集围裙、集三角裤。各有所好,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但是古今中外几乎人人都喜欢收集的却是通货。钱不嫌多,愈多愈好。庄子曰:“钱财不积,则贪者忧。”岂止贪者忧?不贪的人也一样的想积财。
人在小的时候都玩过扑满,这玩意儿历史悠久,《西青杂记》:“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北平叫卖小贩,有喊:“小盆儿小罐儿”的,担子上就有大大小小的扑满,全是陶土烧成的,形状不雅,一碰就碎。虽然里面容不下多少钱,可是孩子们从小就明白储蓄的道理了。外国也有近似扑满的东西,不过通常不是颠扑得碎的,是用钥匙可以打开的,多半作猪形,名之为“猪银行”。不晓得为什么选择猪形,也许是取其大肚能容吧?
我们的平民大部分是穷苦的,靠天吃饭,就怕干旱水涝,所以养成一种饥荒心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储蓄的美德普遍存在于社会各阶层。我从前认识一位小学教员,别看她月薪只有三十余元,她省吃俭用,省俭到午餐常是一碗清汤挂面洒上几滴香油,二十年下来,她拥有两栋小房。(谁忍心说她是不劳而获的资产阶级?)我也知道一位人力车夫,劳其筋骨,为人作马牛,苦熬了半辈子,携带一笔小小的资财,回籍买田娶妻生子作了一个自耕的小地主。这些可敬人,他们的钱是一文一文积攒起来的。而且他们常是量入为储,每有收入,不拘多寡,先扣一成两成作为储蓄,然后再安排支出。这样,他们爬上了社会的阶梯。
“人无横财不富,马非夜草不肥。”话虽如此,横财逼人而来,不是人人唾手可得,也不是全然可以泰然接受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暴发之后,势难持久,君不见:显宦孙子作了乞丐,巨商的儿子作了龟奴?及身而变的现世报,更是所在多有。钱财这个东西,真是难以捉摸,聚散无常。所以谚云:“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钱多了就有麻烦,不知放在哪里好。枕头底下没有多少空间,破鞋空间里面也塞不进多少。眼看着财源滚滚,求田问舍怕招物议,多财善贾又怕风波,无可奈何,只好送进银行。我在杂志上看到过一段趣谈:印第安人酋长某,平素聚敛不少,有一天背了一大口袋钞票存入银行,定期一年,期满之日他要求全部提出,行员把钞票一叠一叠的堆在柜台上,有如山积。酋长看了一下,徐曰:“请再续存一年。”行员惊异,既要续存何必提出?酋长说:“不先提出,我怎么知道我的钱是否安然无恙的保存在这里?”这当然是笑话,不过我们从前也有金山银山之说,却是千真万确的。我们从前金融执牛耳的大部分是山西人,票庄掌柜的几乎一律是老西儿。据说他们家里就有金山银山。赚了金银运回老家,溶为液体,泼在内室地上,积年累月一勺勺的泼上去,就成了一座座亮晶晶的金山银山。要用钱的时候凿上一块就行,不虞盗贼光顾。没亲眼见过金山银山的人,至少总见过冥衣铺用纸糊成的金童玉女金山银山吧?从前好像还没有近代恶性通货膨胀的怪事,然而如何维护既得的资财,也已经是颇费心机了。如今有些大户把钱弄到外国去,因为那里的银行有政府担保,没有倒闭之虞,而且还为存户保密,真是服务周到极了。
善居积的陶朱公,人人羡慕,但是看他变姓名游江湖,其心里恐怕有几分像是挟巨资逃往国外作寓公,离乡背井的,多少有一点不自在。所以一个人尽管贪财,不可无厌。无冻馁之忧,有安全之感,能罢手时且罢手,大可不必“人为财死”而后已,陶朱公还算是聪明的。
钱,要花出去,才发生作用。穷人手头不裕,为了住顾不得衣,为了衣顾不得食,为了食谈不到娱乐,有时候几个孩子同时需要买新鞋,会把父母急得冒冷汗!贫穷到了这个地步,一个钱也不能妄用,只有牛衣对泣的分。小康之家用钱大有伸缩余地,最高明的是不求生活水准之全面提高,而在几点上稍稍突破,自得其乐。有人爱买书,有人爱买衣裳,有人爱度周末,各随所好。把钱集中用在一点上,便可以比较容易适度满足自己的欲望。至于豪富之家,挥金如土,未必是福,穷奢极欲,乐极生悲,如果我们举例说明,则近似幸灾乐祸,不提也罢。纪元前五世纪雅典的泰蒙,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也吃尽了世态炎凉的苦头,他最了解金钱的性质,他认识了金钱的本来面目,钱是人类的公娼!与其像泰蒙那样疯狂而死,不如早些疏散资财,做些有益之事,清清白白,赤裸裸来去无牵挂
金钱究竟是什么
一不是万恶之源
许多有NNA心态的人都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圣经》曰:爱财乃是万恶之源。乍看两种观点相差无几,但却有很大的不同。
拿破仑·希尔很惊讶地注意到《思考致富》这本书对有NNA(消极心态)的人没什么吸引力,原因何在呢?就是金钱是万恶之源的思想占据他们的头脑,令他们躲还来不及的东西,怎能去刻意地追求呢?
《职业外创收术》的作者美国作家泰勒·G希克斯在书中指出,在几个方面,有了金钱会生活得更好:①物质财富;②娱乐;③教育;④旅游;⑤医疗;⑥退休后的经济后盾;⑦朋友;⑧更强的自信心;⑨更自在地享受生活;⑩更充分地展示自我;激发你取得更大的成绩;提供从事公益事业的机会。
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金钱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金钱不是无益的,它能让人们从事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人们在创造个人财富的同时,也对他人和社会做出了必不可少的贡献。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随社会的发展而提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承认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行的。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定量的财产:房屋、家具、电器、服装等等,这些东西都需要用钱去换来。而且人们的消费欲望是没有尽头的,当你得到渴望已久的东西后,还会有更好的东西引起你的喜欢。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金钱就等于成功,金钱就相当于媒介,但它也可以做坏事。成千上万的读者就是通过《思考致富》而走上致富路的,如:
(1)亨利·福特
(2)威廉·里格莱
(3)约翰·洛克菲勒
(4)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5)爱德华·菲伦
(6)朱利法斯·罗森瓦尔德
(7)爱德华·包克
(8)安德鲁·卡耐基
以上的人都有基金会,直至今天,他们还有10亿美元以上的基金,他们每年从基金会中拿出用于慈善、宗教的数目超过2亿美元。
金钱好吗?我们认为它不坏。
读者们深信卡耐基能同他们分享他的部分东西,如金钱,哲学及其他的东西。事实上,希尔的成功学如不是因为卡耐基是不会成功的。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卡耐基的经历、哲学吧,看看他是如何在生活中应用他的哲学的。
卡耐基——从一位贫穷的苏格兰移民转为美国首富,这其间的苦涩的经历都记载到《安德鲁·卡耐基自传》中了。
他在83岁逝世前还努力工作着。一生中,他的巨大的财富一直和人们明智地共享着。
1980年,这位伟大的钢铁大王、哲学家和慈善家接受了希尔的长达3个小时的采访。卡耐基说:“我的最大的财富并不是金钱,而是我的哲学。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值得我们为它付出劳动。”
希尔现在明白了,把这句话当做一个人的上进警句时,他就能较容易地获得成功。卡耐基的人生准则是任何人都值得去学的。
后来,在这句话的鼓励下,最系统,最全面的拿破仑·希尔成功学被希尔创立出来,包括17条令人兴奋鼓舞的成功定律。全世界许多成功人士都是从希尔的成功学中学到成功的。印度圣雄甘地对希尔的成功学很是赞赏,他下令全国的人都要学习,于是,印度在希尔的成功学中又产生了许多知名成功人士。
希尔成功学还影响了菲律宾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桂桑尔,使他带领他的国家走上独立的道路。希尔学的成功应用还有柯达公司总裁伊士曼、刀片大王吉利、亨利·福特、洛克菲勒等等。
二崇尚金钱也是一种崇高的信念
拿破仑·希尔曾告诉过我们马登和莱茵教授的故事。
1.马登的故事
7岁时就失去父母的马登不得不单独一人去找住处。少年时他就读过和他有同样经历的斯玛尔斯的《自助》,作者的成功激发了马登奋斗的雄心。在此鼓励下,他眼中的失望的世界成为一个阳光明媚的美好世界。
马登在1893年经济危机前开了4家旅馆。他把4家旅馆交给别人经营,自己则把时间花在著书上。他计划写一本像《自助》那样的书来鼓励美国的青年一代。当他孜孜不倦地写书时,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但同时,也显示了他的非凡勇气。
他定书名为《向前线挺进》,座右铭是:你须把日常的每一刻都当重大时刻来看待,因为谁也无法知道你的品德会在什么时候被命运考验,而把你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
然而不久,他就被命运选中了,被安排到另外一个重要的地方去。
马登的两家旅店在1893年的经济恐怖中被烧成灰烬,更要命的是他即将定稿的书稿也在大火中化为虚无。可以说,他的有形资产快要成零了。
但马登却用PMA(积极的心态)审视他的周边环境,想知道他和国家到底出了什么麻烦。他的第一个结论是:恐怖引起了经济恐慌,如破产、美元贬值等一系列的恐怖是此次危机的制造者。
股票市场也由此而崩溃。156家铁路公司和567家银行和信贷公司都由于恐怖而关门。数百万人失业,再加之干旱而导致的农业欠收,社会糟透了。
人们心灵上的废墟和经济的损失使马丁意识到他应该让他的国家和人民从这些阴影中站起来。他拒绝了别人让他管理另外两个旅店的好意。他的心被一种崇高而自豪的信念占有了,这种信念加上他的积极的心态,促使他又起手写另一本书,新座右铭是:“每个时机都是重大的时机。”
他说:“假如某一时刻美国得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帮助它,那么就是现在。”
他在一个简陋的马厩里夜以继日地写书,每周只有少得可怜的1.5美元维持生活。在1893年,《向前线挺进》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书面世后,大受读者欢迎,并且成了公立学校的教科书和补充读本,在各种企业、商店中传颂着,成为激励人们采取积极心态的最好读物。同时该书被译成25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发行,发行量达百万册,由此也给马登带来了百万的财产。
在认为人的品质是成功的基石的观点上,马登同我们保持一致。他认为如果你的品质达到了真正完美无缺,那么你就是成功的。他不否认金钱的作用,但对于拜金主义又持反对态度。他说:“世上还有比追求金钱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对崇高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马登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有些人在经济方面是百万富翁,但在精神上却一无所有,尤其是那些为了金钱而将家庭、荣誉、健康都抛弃的人,更是彻底的失败者。
他让人们懂得:崇尚金钱是很正常的一种要求,但过于追逐就会成为金钱的奴隶。人们应该做到既不要过分贪财,也不要过于吝啬。2.莱茵的故事
芝加哥大学的几名学生以一种嘲笑的心态去听多伊尔先生的心理学演讲。但演说者的认真的态度打动了莱茵的心,他一丝不苟地听讲。他开始将一些深刻的观念植入脑中。当多伊尔谈到很多有名声的人在心理因素方面都进行过不懈探索时,莱茵决定就此进行调查研究。
莱茵博士回忆他当年听多伊尔先生演讲时说:“那时许多知识,按理说,作为学生早就应该知晓。但只到我听了他的演讲后,才真正意识到我的欠缺。像如何求知等问题,就是我所受教育中没有的东西,我开始注意到现今的教育制度不是完善的。”
一种新的求知方法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开始对现行的制度不满起来,按照这种模式,所有的真理都将成为千篇一律的戒律。他决心让人们能对真理有个科学的认识,把学习运用人的心理力量提上日程。
在此前,莱茵的愿望是终生在大学任教,但此刻,他决定为实现新的理想而转入研究工作。朋友和同事对他百般劝阻,说这会使他的荣誉、工资等全都失去。他对他的朋友说:“我不在乎失去任何东西,只要是为我自己的理想探索。”
他的朋友答道:“你将你发现的留给自己吧!除了你没人相信你的成果的。”
莱茵博士与轻视、嘲笑和不公平整整斗争了45年。这些并不算什么,令他最为头痛的是没有资金。他的惟一一台脑电图扫描器还是从医院的废弃堆中找来的。
直至今天,一些人在不懈地追求真理路上困难重重,可以说,在差不多所有大学或学院中都能看到像莱茵博士那样的人。
马登追求钱,莱茵追求真理,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两者是不同的。但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这只是对于不同信念的追求,区别仅在于信念的不同,仅此而已!
三可以给人带来幸福
金钱既可用在正道,也可用来犯罪,关键是你如何利用它,在它用来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后,还可用来做一些慈善事业。
成千上万的人通过洛克菲勒家族的捐款而得幸福。
许多美国的工业大人物在19、20世纪之交相继去世,人们对于他们的巨额家产的下落自然极为关心。
大多数人认为那些继承者都将难以保持那份财产并且毫无节制地花掉。
例如,在钢铁工业界因冒险而获得“一赌百万金”的钢铁大王约翰·W盖茨来说,他的巨大的家产在他儿子手中却被花销一空,所以“一掷百万金”又成了他儿子的绰号。
小洛克菲勒自然也被人们关注着。
《世界主义者》杂志在1905年刊登了这篇文章《他将怎样安排它?》开头写道:
“约翰·D·洛克菲勒先生即将留下的世界上最大的一笔财产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他的儿子小约翰·戴·洛克菲勒将在几年后继承这笔财富。很显然,这样一笔巨额财富足以能够影响到整个世界……或者,把它用在干坏事上,那将使世界文明的发展推迟25年。”
牧师盖茨先生是老洛克菲勒的最亲密的朋友,在老洛克菲勒晚年时,他不断地劝说他把钱捐给一些慈善机构。老洛克菲勒在他的建议下把上亿美元巨款捐给学校、医学、研究所等机构,并组成了庞大的慈善机构。老洛克菲勒虽然进行一些捐款、投资,但是更吸引他的是如何赚钱,如何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赚钱这项艺术,这是他一生中最执著的动力,也是惟一的。
这样,小洛克菲勒就得到并紧紧地抓住了这种机会。
小洛克菲勒回忆道:
“盖茨在此间充当了创造家和理想家,我则是一名推销员——抓住一切时机向我父亲推销的中间人。”
小洛克菲勒在老洛克菲勒心情不错的时候趁机提出各种建议,通常情况下,他父亲都会答应的。
老洛克菲勒在12年间中,把446719371美元的巨金分给了他的4大慈善机构:普通教育委员会,劳拉·斯佩尔曼·洛克菲勒纪念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医学研究所。
在这些机构中,小洛克菲勒就成为具体负责人。
小洛克菲勒在这些机构的董事会中,远远不仅只充当个说客的作用。
他一边要主持摸底工作,一边要寻求合适的管理人才、管理机构。
1901年,在慈善事业家罗伯特·奥格登的邀请下,小洛克菲勒和其余50名知名人士对南方的黑人学校做了一次历史性的考查。南方之行回来后,他就把建立普通教育委员会的建议通过邮信告诉了他父亲。两个星期后,他父亲就给他汇了1000万美元过去,以后又陆续捐赠了3200万美元。到1921年时,捐款额已达到1.29亿美元之巨。
盖茨凭牧师的神圣灵感和商业敏锐性,在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后,已经准确地预料到它即将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
1914年,在殖民统治和商业的背景下,盖茨计划在中国北京建立一些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医院。
这样,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就在北京建立了。小洛克菲勒称这是“亚洲第一流的医院”,并亲自出席了北京的落成典礼。中国人民从这两座设备很先进的医院中得到不少好处和方便。
小洛克菲勒最为关注的还是慈善机构中的社会卫生局。
1909年,卖淫问题成为纽约州长竞选的一个重头戏。被人们称之为“好好先生”的小洛克菲勒着手组建并负责一个陪审团,任务是专门调查买卖娼妓的生意。
他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他接受的任务中,全天候地忙于工作。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在几个月后出台了。在报告中指出:应该建立一个专门委员会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被纽约市长拒绝了。于是,小洛克菲勒决定自己把这个任务担起来。
他于1911年投资50多万美元建立了社会卫生局。
派出弗莱克斯纳到欧洲去考察美国与欧洲娼妓问题的区别,是该局的第一步。
弗莱克斯纳在美国工务卿介绍信的帮助下,访遍欧洲大城市后得出一个结论:把这些事情转入地下是一种可行方法之一,这样虽然不能根除,但起码能有一个隔离的效果。
他认为:如果想解决卖淫问题,就必须了解卖淫存在的合法环境。
为了证明他的看法,该局又派人到欧洲对警方进行一次跨国的考察。
结论令人们十分吃惊:美国警察很随意、纪律性不强,而欧洲警察却是一丝不苟。
美国警察制度从这次调查中受益非浅,于是进行了完善和加强。
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广泛和复杂的捐赠范围,是难以计算的。人们对它的印象是它是一个高效率的造福人类的超级慈善机构。
实际上,美国的卫生、教育和福利事业在20世纪发展时,洛克菲勒在本世纪上半叶就已开头了。
洛克菲勒基金会把目光不仅注视在克服世界性疾病,而且对世界各地的饥荒和粮食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一些优秀的科学家在基金会的资助下,发明出来许多新玉米、水稻和小麦,给一些不发达的国家带来了极大的优惠。
在科学技术方面,加利福尼亚所造的世界上最大的天体望远镜和有助于分裂原子的184英寸回旋加速器,就是在基金会的巨额科研经费支持下完成的。
洛克菲勒基金会每年大约给16000名科研人员提供活动经费,其中也包括许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小洛克菲勒在经营这些慈善机构的同时,还从事着保护自然这一他终生爱好的事业。
1910年,他把缅因州一个风景美丽的岛屿买了下来,目的就是使这里的自然风光不受到破坏。在保护自然和方便游人的前提下,他出资修建了路和桥。后来,他把这以后被称为阿卡迪亚国公园的岛屿捐给了国家。
1924年,在黄石公园游玩的他发现公园树木东倒西歪,两边杂草丛生,原因是政府不给清理路边的款项。他立刻出资10万美元清理和修复了公园的破落之处。10年后,美国政府中的永久政策中又添了一条:清理所有国立公园的路边。
据统计:为了保护自然,小洛克菲勒投入了几千万美元;
阿卡迪亚国立公园用了300多万;
送给纽约市的特赖思堡公园600多万;
替纽约州抢救哈得逊河一处悬崖用1000多万;
为加利福尼亚州的“抢救繁荣杉林同盟”捐款200万美元;
约塞米国立公园得到160万美元的捐赠;
谢南多亚国立公园得164000美元的捐赠。
大特顿山的名胜“杰克逊洞”是他花了1740万美元买下33000多亩私人地产,后来他把它完好如初地奉送给人民大众。
恢复和重建一个整整的殖民期城市——弗吉尼亚时期的首府威廉斯堡,是小洛克菲勒最大的一项义举。
“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就是那时人们最早喊出来的,该州城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无价之宝”。
在恢复和重建工作中,小洛克菲勒都亲自参与。他说:“不论花多少金钱,多少精力,也要把原样的18世纪威廉斯堡呈献给公众。”
事实上,81所殖民时期原有建筑都被恢复了,并重建了43所,把713所非殖民时期建筑迁走或拆毁,重新培植了83亩的草坪和漂亮的花园,另外,又新增建了45所其他风格的建筑。为此,他总共花了5260万美元。
1937年,美国政府的法律规定资产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征收10%的遗产税,第二年又把1000万元及以上的遗产税增至20%,但尽管如此,在20多年的时间中,小洛克菲勒还是从他父亲那获得了5亿多美元的财产,这和老洛克菲勒捐给慈善机构的数目没什么差别。最后,老洛克菲勒只给自己留了在股市上消遣的2000万元的股票。
小洛克菲勒继承了这笔令人瞠目结舌的财产,他一生都挥霍不完。但他从不以自己是这笔财产的主人自居,只是当成一名管家,他更愿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小洛克菲勒在从大学毕业后,近5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是他父亲的好助手。后来,他凭自己对慈善事业的热情和宽大的胸怀,又为它投入了82200万美元,只是按照他的想法去为人类谋福利。他说:“健康的生活奥秘就是无私的给予……金钱除了能做坏事外,还能用来建设社会生活。”
在他所赞助的慈善事业和经济基金会中,所涉及的领域是广阔而深远的,而且,每一次投资都经过了他仔细的考虑。
“我相信,人们并未因为有了钱就能得到幸福的观点很流行,而真正体会到,幸福只能来自于帮助别人而得到的一种感觉。”
这是老洛克菲勒说的,但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是他的儿子——小洛克菲勒。
对他而言,本职就是一种无偿的赠予。
可以这样说,洛克菲勒家族的烙印在20世纪前50年的美国社会生活中每一个新开辟的事业中都能找到。
四让你变得更加自信
怀中有足够的钞票,银行里有可观的存款,保险柜里有大量的热门股票,都能够让人心安理得。不管那些对有钱人持反对态度的人如何争论,事实确实是有了坚实的金钱基础能够让人自信。想想吧,只要你手头有足够的Money,你就可以到世界各地、你就可以买到任何出售的东西。
事实告诉我们:个人的自信心是和他的金钱基础成正比的,这就是所说的“财大气粗”。拿破仑·希尔说:“钱,可以称之为人的第六感观,其他的五个感观如果没有它的配合,那么它们也无法正常发挥它们的作用。”
五让你更加充分地体现个性自我
拿破仑·希尔说:“如果你手里有钱,银行里有存款,你就会感到轻松自在,你可以不理会别人如何看待你。假如有人不能接受你,别理他,你可到别处去找新朋友。
几百元的花费不必放在心上,超市、商场可以让你自由自在地去逛。
常常感到生活拮据的人最怕的就是了解他经济收入的人,有家的男人更是如此。当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个嗜好而将几元钱花掉时,他就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负罪感,他的欲望满足受到了缺少钱的限制。
假如你希望展现自我,渴望自由,那么,你的最好动力就是去赚钱,它同时也是一个强有力的刺激源。有人说:“让那些有学问的学者去说他们愿意说的吧,金钱创造了人才是真的。”
什么是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这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热门字眼,这个人人都期待拥有的“幸福归宿”,这个能宁人一生永远“追星”的着名“大腕”。但是,这个人人热切盼望的金钱,它究竟是什么呢?
从小每个人的心里对金钱都有着一种自己的认识的理解。走在茫茫人海的大街上,随便找些人问他们――“金钱是什么?”我想这也许会得出形形色色的答案。孩子们眼中的金钱可能是一些玩具和糖果;俊男美女们眼中的金钱可能是帅气与美丽的“资本”;父母们眼中的金钱可能是望子成龙的“灵丹妙药”;夫妻们眼中的金钱可能是幸福家庭的标准;老人们眼中的金钱可能是坐享清福的欣慰&hllip;&hllip;总之,人们以为金钱是幸福和满足,金钱就是无所不能的“救世主”,有了金钱,就可以坐拥一切,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饱食终日;没有金钱,将会被人轻视,吃力不讨好,一事无成。然而,现实与幻想终有差距,我们在现实生活难道就是为了金钱而活,以金钱来划分界线吗?
在许多同龄人看来,金钱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可以买到一大袋糖果,一盒高级巧克力,一个精致的毛绒玩具,还可以把自己打扮得高贵迷人。所以他们不断追求金钱,一直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着,可他们就不知,钱并不是万能的,有钱并不代表幸福。当他们长大之后,边可以渐渐体会到:钱可以买到一切华丽的外衣,却买不到美丽的心灵;钱可以买到房屋,却买不到家的温馨;钱可以买到药,却买不到健康;最重要的是,钱虽然可以买到世界上所有的糖,却买不到的最甜蜜的幸福。
金钱究竟是什么?我陷入一片沉思――
小时候,我曾为了一辆四驱车整天日思月想,茶不思饭不想,想象着我得到四驱车时快乐得抱着大气球飞上天的情景,可当我真正得到钱去买回它时,发现现在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几天新鲜劲过去之后,我发现我还是原来的我,一个无知的天真的我,旧日的烦恼没有因此增加多少,我怀疑了――金钱不是能给人带来幸福感的吗?随着时光的流逝,那辆四驱车已被尘土所掩盖。这时的我,已经学会不把快乐寄托在任何一件物品上,因为我知道这样做只是徒劳。好比你有满抽屉金笔,他却不能帮你写出优美的诗句;好比你有满柜华丽的外衣,它却美化不了你的心灵。的确,过多的物质追求,只会让幸福更加遥远,使你更加盲目和孤独,惟有抛掉物欲,才能真正与幸福牵手。
金钱究竟是什么?让我来回答你吧。
金钱――这是一种片面的物欲满足,一路过往的云烟,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乃身外之物,挥之即来,抛之即去,守财奴视它如万能之宝,高尚的人视它如掌中之物。一切构筑在金钱之上的幸福,那将是空乏而不真实的,只能给我们带来短暂的满足。它像一只鸟,无法停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它并非无所不能,并非一定拥有,你无需把它看得太重,倘若你没有金钱,却拥有着一颗炽热,纯洁、善良的心灵,那你的生活也是幸福的,它能将虚拟的感情冲垮,让彼此真挚的心灵拉得更近。这一切,难道不是更胜于金钱所带来的物欲满足吗?
“金钱是什么?”我想这些就是我对金钱的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