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解释
解释如下:
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般若法门,当其功行圆满之时,心中如明镜照亮,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身心无我,本然清净。于是自觉而觉地,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同登觉悟之岸。
舍利子:色之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而这本质离不开表象,它们不是两件对立的事物。色本来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来面目。感受、动机、判断的精神现象与空相同,这与物质现象之色与空的等同是一样的道理。
舍利子:世间一切事物本来的性质,皆同一不二,平常无差别,既没有产生,也没有灭失,即无所谓污染,也便无所谓清净,既不会增长,也不会消减。
所以观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到的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中,没有物质色身,也没有感觉、知觉、意志、判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维器官,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应的感觉除去烦恼。没有"六根","六境","六识",没有烦恼,也没有除去烦恼的菩提,乃至没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缘系列,也没有涅槃没有世间一切皆苦的念头,没有世间苦及其原因的说法,没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没有修行而脱离苦痛的方法。总之,没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么也不会得到。
修行般若法门由本来"无所得"的缘故,因而无所不得。诸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证得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由于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便没有生死恐惧的心理不安,便没有世俗之人颠倒的梦想和痴迷的欲望。
因此而最终达到涅槃。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
所以,于是宣说般若法门的总持咒,咒说: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扩展资料: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萨低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思是什么
“般若波罗蜜多”的意思,就是最圆满的大智慧。古人把生死比作此岸,把涅槃比作彼岸,用般若波罗蜜多这种圆满的大智慧,就可以了脱生死,到达涅槃的彼岸。
《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教导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
突出重点:
《心经》突出地讲了一个“空”字,这一个“空”字,扫除了凡情圣解,也突出地讲了一个“无”字,这一个“无”字,显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门。《心经》还有两句话,一句是“真实不虚”,一句是“究竟涅盘”。这八个字,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述什么意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实是一篇哲学论文,是最高佛学的宇宙观。
因此,心经没有宗教色彩,任何教任何人士均可诵读,体验经中的智慧。
般若
「般若」一般的解释,是「智慧」,但「智慧」祇能描写「般若」的表面,不能完全透彻地解释这二字的神髓,因此「般若」不直译为「智慧」,而跟原梵语音(古时之印度音)直翻过来,其目的在说明,「般若」二字,在中国文字里,无法找到二字可以代替。
「智慧」是指人类对世界万物所知所解的能力,称为「世间智」。人的智商有极限,所见所闻,祇是凡夫、凡眼分辨出来的一种见解,并非宇宙的真相。宇宙之大,非人类智商可随可及,虽有科学家、哲学家参透宇宙,但站在佛家的眼光来看,还觉得未够「真知灼见」,因人受六识而生感觉,这感觉是妄知妄见的,祇是人眼中「自以为是」的一种见解。
「般若」是指一个人非以肉体感觉器官所论定出来的真实智慧,而以人的灵性所体会的正智慧,称之为「无漏智」,这包融的宇宙真理,这才是「般若」!
所以你我皆有「世间智」(智慧也),但不是一定有「无漏智」(般若也)。「世间智」你我易寻,人一出生不断受教育,但这些教育,是人肉体所体会的智慧,有极大的局限性,非宇宙的全部!直至成长到一个阶段,发觉肉体所感觉的世界外,还有非肉体以外的世界,物质世界有极大的局限,物欲使人穷一生之力追求而依然感到空虚、不快乐,于是开始发现人可藉另一途径,得到离苦得乐,永远幸福的方法,乃以「无漏智」(即般若)这无上智慧去体会。
但得到「般若」,非要你抛开一切世间智,就可以得到,反之,要尽得「世间智」才可达到「无漏智」。人要修习一切世间智慧,通过闻、思、修三个境界,才可以慢慢达到灵性的体会,亦即是「般若」境界。因此「世间智」乃造船之木,「无漏智」乃渡我们到快乐净土之船,无木不能成船!无世间智亦即无「无漏智」。
人面对人生,经世间遭遇而深受体会,才可以达到「般若」的「无漏智境界」。人产生智慧,是要经人生体会而来。因此愈多经历的人,愈易透彻「般若」,由看文字,到观照,到实相的人生体验,累积了多少感觉才到那「般若」的境界。
世间智要去领悟,才可以开窍!所以「般若心经」是加速我们看透万物真像,而比别人更快地活得更快乐的无上方法。「般若心经」已被证实可以通过诵读,令人精神集中脑活神通。人脑一活,所有的智慧都来了,决断也英明了,自然选择正确行起大运来。
「般若」就是佛性,「般若」通过觉悟世间智的真实面貌后,产生出来的一种人生观。这人生观,非源于肉体六识,普通人的智慧乃源于宇宙,悟彻来源的「般若」,故称为般若的真相,这是真的智慧,永恒的智慧,消灭一切烦恼,永恒的「定」!永恒的「定」在快乐与幸福之境!
波罗蜜多
人是演员,来到这生要演这个角色,既是演员就应有演员道德,尽量将自己的戏演好!
但偏偏人是自找麻烦的动物,总在妒忌人家演的角色,自己出场演小兵,总在妒忌人家演皇帝的。
结果舞台乱了,因为小兵抢了皇帝的戏来演。
好的戏,要靠每个重视自己岗位戏份的演员,去演好自己的戏份。
人要将自己应做的事做好,获得圆满成就是最大的成功。
因此不要谈宗教,也不要谈到外层空间去,将自己的本份做好就是人生了。
成就一件事,从开始向自己的目的地出发到完成,印度人就叫做「波罗蜜多」。
在这个过程中所用的方法,亦称为「波罗蜜多」。
因此「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说依照般若的方法,从茫茫苦海中解脱生老病死苦,到达永恒的快乐,这过程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了。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
每个人都有旅游的经验,请问,你上次旅行往哪处去?
打个比喻,当是台北吧!
还记得自己住在哪一个饭店,哪一间房间吗?
相信很多人都不记得吧!
其实我们呱呱坠地,生在世上,就入住一间酒店一样,我们的身体就如酒店一样,给我们的灵体寄居,直至再要上路,又要住另一间酒店CHECK-IN吧了
人的生死,就如CHECK-IN和CHECK-OUT,由一家酒店到另一家酒店!
因此,不必太执着于这家酒店给你的东西,祇要住得舒舒服服就好了!
但偏有人一住入这家酒店,就痛苦得很。不但住得不快乐,还将自己住的那家酒店弄得奇形怪状,地基斜歪、空气绝不流通。住在这家酒店,苦极了!
「波罗蜜多」,就是指如何可以使你在这酒店住得快乐,直至CHECK-OUT搬到另一家为止。佛家认为,一共有六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叫做布施波罗蜜。
就是不断的送东西给别人。
世间最奇妙是你怎样对人,人自然怎样对你,你恨一个人,不可能冀求别人会喜欢你对你笑,你必须先要向人家笑,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试看,遇到好朋友,不率先伸出你的手,人家不会伸出手来,一切以自己先做,一切事都会圆满很多。「施」比「受」伟大之处在这里。
第二个方法是「持戒」。
很多人一见「戒」字就惊,因为要改变自己的坏习惯。他们会说︰「江山易改,品性难移」。
一个「难」字,将自己不愿改变性格的借口都引来了,自己好不风骚!
其实江山易改,品性「可」移,「不」移,祇是自己不肯「移」罢了。
第三种是忍辱波罗蜜。
受人迫害,自然痛苦,要忍才会有争,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为甚么要忍?这「忍辱」两字,非一般的「忍」,而是将之看成另一种境界。
心
「般若心经」的「心」字,可作「心脏」解,意喻解经的心脏,比喻其重要性。
人有一颗「不动心」,埋于心灵深处,这是唯一真实的心。
以「水」喻「心」的话,「水」无论多么惊涛骇浪,但在海底深处,水的本貌平静无比。水之所以动,完全由于环境所造成。
波浪与水底之水不一样,但大家都是水。水的本质为「不动」的。
同样「心」,每个人的表面多么变动都好,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颗宁静的心,这心是不动心,一切众生都有这颗心。
因此,「般若心经」是指每个人,都有这超越时空,永恒存在,超越实在的理性之心,因此「心经」这简称的另一真义,是说明这部经的精华实难以脱离此般若之智的不动心。这讲法对「人」智慧的肯定,又跨了一大步。一再肯定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有不动心。
经
经,只是一道桥梁。
经的存在价值,只在使行者通过念诵,得到引导,使己心与「佛心」紧密相连。
超越了物欲,搭通了人与宇宙脉搏的节奏。
诵经的目的,是要你借经文的节奏及内涵的宇宙观,开发自己的心灵,使面临困境时,能藉诵经激发起勇敢的活下去的力量,借取大自然的力,发动自己的不动心,以极高的智慧去破解问题。
因此,「经」要领悟,不在知道表面的意思也在此意。
为甚么,有些人称念经为「修」经,用「修」字来形容,表示用「心」去参透佛理,不是用「眼」去看佛经。单靠文字怎可能掌握永恒的真理呢?因此太执迷于佛经字句的考证,大抛一批佛学专有名词,这是错误的修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