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在弦上的歇后语
箭在弦上的歇后语:不得不发。
箭在弦比喻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或话已经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也形容事态紧张,一触即发。袁绍命陈琳作讨曹檄文,陈琳领命援笔立就。文章畅快淋漓,结构文辞气势无不精彩;曹操于许都正患头风,览檄毛骨悚然,一身冷汗,头风立愈。
后冀州城破,陈琳被捉见操,操问: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箭在弦上释义:箭已搭在弦上。比喻情况紧急;采取某种行动已成为必然之势。语出;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李善注引《魏志》;“琳谢罪曰:在弦上,可不发。”示例:邹韬奋《患难馀生记》第二章:中央和西南似乎箭在弦上的内战危机得以消除了。
歇后语的特点: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箭在弦上歇后语是
箭在弦上歇后语是
箭在弦上歇后语是是什么呢?歇后语是我们的一种语言,看看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吧!
箭在弦上歇后语是箭在弦上歇后语: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释义]:箭已搭在弦上。比喻情况紧急;采取某种行动已成为必然之势。
[语出]: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李善注引《魏志》:“琳谢罪曰:‘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正音]:弦;不能读作“xuán”。
[辨形]:箭;不能写作“剑”。
[近义]:不得不发如箭在弦
[用法]:比喻情况危急;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一般作宾语。
[结构]:主谓式。
[例句]:我觉得以文字结怨于小人,是不值得的。至于我,其实乃是箭在弦上。
[扩展阅读——箭在弦上]:
作为央视一套的开年大戏,对很多人来说似乎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突然就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前也没有什么伏笔。的确,这部电视剧不同于其它一般的国产剧从开拍到播出都颇多消息,不管是正道的还是小道的,保持神秘和[)低调是这部剧的独特风格。也正因为它在央一播出,还是开年大戏,便被赋予了很多剧集之外的意义。
箭在弦上
东汉末年,全国各地的军阀经常为了争夺地盘而发动战争。在河北的军阀袁绍手下,有一位掌管文书工作的`大才子名叫陈琳。当时另一个军阀曹操的势力增长很快,对袁绍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袁绍就决定讨伐曹操。
有一天,袁绍把陈琳找来,让他写一篇声讨曹操的战斗檄(xí)文。于是,陈琳就按照袁绍的意思起草了一篇名为《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在这篇文章里,陈琳不但历数了曹操本人的各种罪状,连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辱骂了一番。
曹操经常犯头痛病。这天,正犯病时,曹操看到了手下人送来的这篇檄文。由于文章写得生动精彩,曹操竟然越看越兴奋,连头也不疼了。虽然曹操对陈琳在文章中痛骂自己和自己的祖辈也非常气愤,但是他还是非常欣赏陈琳的才华,并为陈琳服务于袁绍感到惋惜。
后来曹操打败了袁绍,陈琳归顺了曹操。有一天,曹操问陈琳:“当初你写檄文声讨我,只骂我一个人就行了,为什么连我的祖宗三代也骂呢?”陈琳说:“那时我在袁绍手下做事,他命令我写,我就写了。这就好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曹操理解陈琳当时的处境,就没有责罚他,以后也再没有提起这件事。
后来,人们就用“箭在弦上”来比喻形势十分紧迫,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了。有时也与“不得不发”连用。
;箭在弦上的下一句歇后语
这句歇后语有两种说法: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