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

七月网2780

大家好,关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六中全会确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现代化布局变为现实。

六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主题,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突出的地位,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处于体制转轨、机制转换、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一届党中央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这些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它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体。这些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皆源于违背科学发展观并忽视了社会建设和发展所致,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和谐、人与自然发展不和谐、区域发展不和谐、城乡发展不和谐等,这就内在地要求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强调社会建设,进而自然地、逻辑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布局由“三位一体”提升为“四位一体”,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出来,突出社会建设,其落脚点和载体必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并通过《决定》,标志我们党和国家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由理论层面进入到社会制度层面,以制度建设为依托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并由此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阶段。

(二)六中全会确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发育并扩展党的先进性资源。

新一届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自身的历史方位的根本转变的深刻认识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理性把握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执政党,巩固其执政的地位,既有赖于巩固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更主要的是要永葆自己的先进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付诸实践,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又能够不断发育和扩展其自身的先进性。

构建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缩小,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人阶级成员将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尤其是我国农民队伍迅速分化,他们中有的成为农民工,有的成为智力型职业者,有的则成为集体企业管理者和农村社会管理者,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整合、协调这些新阶层的利益,化解其矛盾,调动其积极性,使之成为我们党坚实的社会基础,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对此,六中全会和《决定》已作了科学而全面的阐释,以五个方面的部署明确了当前工作的重点,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二是要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作用。目前,我国民间组织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广泛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逐步完善。

解决好这些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既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又发育并扩展了我们党自身的先进性,显出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水平和能力。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已在科学认识目前社会所存在的不和谐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带有规律性的解决对策,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在人均GDP1000美元的基础上,克服“矛盾凸显期”的诸多弊端,实现科学发展进而进入“黄金发展阶段”,到2020年达到六中全会所明确的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使中国共产党的自身的先进性资源进一步现实化和外化,进而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1、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既要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各方面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的发展愿望。

2、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往往会出现有些政策前后矛盾、互相打架的情况,导致一部分群众没有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改革发展成果。这种现象必须努力克服。

我们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

要高度重视和落实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特别要关心经济社会地位下降明显的群体。

3、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中国传统单位制的社会结构正在向多样化的方向转变,但社会管理体制不能很好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大量“单位人”向“社会人”特别是“社区人”转变,大量与公民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要由社会各种组织来承担。但由于社会组织的不健全,社会功能的不完善,许多公民的各种公益性的需求并不能得到全面满足。

扩展资料

中国坚持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人口增长速度稳定在较低水平,为减缓全球人口增长速度、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保障妇女和儿童权益,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初具规模。

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通过取消农业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等措施,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扩大趋势。

高度重视城乡环境质量的改善,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城镇和乡村的居住条件、绿化水平、环境质量、饮水条件等都有极大的改善,提前6年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中“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人口减半”的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扩展资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于本次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