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凿壁偷光的典故和凿壁偷光的典故简短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凿壁偷光的典故是什么
1、凿壁偷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2、在西汉,有一个非常贫困的小孩,名字叫匡衡,他很热爱学习,但是因为家里贫穷,白天要下地劳动,只有晚上才有时间看书学习,但到了晚上天黑什么都看不清,家里也买不起油灯,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看到邻居房屋透近的光亮,所以匡衡借光读书。
3、但最终还是被邻居发现,邻居不是太友好,恶意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是比较有志气的,所以在邻居墙上凿了个小洞,借光读书,日复一日,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凿壁偷光是谁的典故
凿壁偷光是西汉时期一个叫匡衡的大儒幼年勤奋学习的典故。
西汉匡衡,出生在一个穷苦农民家庭,白天帮家里干活,晚上才有能读书,由于家里点不起灯,他在墙上凿了个小孔,把邻居家的灯光引过来,通过刻苦学习,最终成了著名的学者,匡衡刻苦学习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匡衡刚开始仕途并不顺利,他参加了九次科考才中了丙科,被增补为太原郡的一个文史小官,匡衡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潜心研究《诗经》,多年后终于被汉元帝发现并赏识,封他为郎中,匡衡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很快又升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等。
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
凿壁偷光(匡衡)
[释义]在墙上凿开一个小孔;偷借邻家的灯光读书。形容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刻苦学习。
[语出]晋。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正音]壁;不能写作“璧”。
[近义]囊萤映雪穿壁引光
[用法]用作褒义。专用于学习上。一般作定语、状语。[结构]连动式。
[例句]古人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骨的学习精神;实在令我们敬佩。
[成语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整理:zhl201609
关于凿壁偷光的典故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