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里面的包拯到底是怎么死的
包拯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病殁于开封,谥号孝肃,妻子董氏把生前奏议底稿交付至门生张田辑录成《孝肃包公奏议》即《包拯集》传世,次年归葬合肥并由宋枢密副使吴奎立下墓志铭(现存安徽省博物馆),墓地曾于1199年由淮西路官员重修,但于文革时期1973年3月因当时革命委员会征地被强行“迁坟”破坏,而另一相关古迹“包公井”原址亦抢救未果,于1986年成为在合肥四中的一幢五层楼宿舍。
历史上包拯是怎么死的
说起包拯,我们就会想起这样一个画面,额头有新月、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头脸乌黑,从小被父母抛弃,喝着嫂嫂的奶水长大,那么,真实历史上的包拯真是这样一个人吗?
其实,包拯有个很幸福的童年,他父母双全,备受宠爱。在官宦世家长大的他,非常有上进心,29岁考便中进士。然而,当时为侍奉渐渐老迈的双亲,包拯拒绝出去做官,在家一呆10年,直至父母病逝、守孝完毕。包拯才正式出任做官。
包拯是进士出身,出仕后从知县,干到知府,再到中央官员,其中,还有最著名的官职——开封府尹。包拯一生,无论官大官小,都清正廉明、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刚直不阿,是当时官场中丰碑和标杆式的人物,因此也得到了各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都称呼他为“包青天”。
直到1062年,在官至枢密副使(副宰相职)2年后,63岁的包拯已是风烛残年。宋仁宗亲自到了包拯家里,探视病情。这是君臣俩的最后一面。1062年五月,包拯病逝于开封,举国哀恸。
千年以后,我们回首包拯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仕途其实也很平淡,既没有铡过负心驸马,身边也没有风流倜傥的七侠五义,甚至也没有一张黑脸和一个月牙胎记。或许你会问,包拯到底干过些什么?
他带人挖过井,给人免过税;他断过谜案,为民申冤,他关心大宋的建设,关心民生军事外交。不过,他干得最得心应手的,就是以事论事给宋仁宗写报告。有时弹劾人,有时出主意,偶尔耍脾气。更多的时候,他是个埋头苦干的良臣。
直至今日,包拯有没有过那么多的传奇故事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包拯已经成了华夏人民心中的一尊神,一尊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神。千百年来以至千百年以后,包拯都是为官者的万世楷模,为民者的殷切希望!
包拯是怎么死的
包拯是病死的,包拯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1059年,担任三司使的张方平由于买了当地土豪的财产,被包拯上奏将他弹劾免官,后来由宋祁接任三司使。包拯又弹劾宋祁,宋祁被罢免以后,就由包拯以枢密直学士之职暂时担任三司使。
对此,欧阳修说:包拯弹劾两任三司使的处罚已经很重了,可是包拯又贪图肥缺来担任三司使,是不是太过分了。包拯听说了以后就待在家里,不去担任三司使,宋仁宗知道了以后不允许包拯这么做。
1061年三月,包拯升任给事中,正式担任三司使,而后宋仁宗又把包拯升为拜枢密副使。调任礼部侍郎,但是包拯拒不接受。
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工作的时候,突然得病。到了7月3日,包拯病情严重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扩展资料:
包拯,北宋时期的名臣,此人在民间的名气非常的大,因为他敢于替百姓申不平,而且不畏强权,也从来不会去想方设法的依附权贵,因此百姓都称其为青天大老爷。
有什么事,都会专门去找他,只要是正确的,包拯就会竭尽所能的去帮助他。在他过世之后,百姓将其地位捧的更高了,当做神明一样崇拜,都说他是奎星转世,专门为了百姓做主的。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对他的传说有很多,关于其形象问题非常有趣,都说他整日都是个黑脸形象。现在的历史剧中,扮演包拯的一般都是黑面,而且额头还会有个月亮。
包拯铡人用的工具,为其可是树立了不少敌人,百姓们都爱戴他,可是他这样一来,得罪的可就全部都是权贵了。
他在世的时候,没人敢做什么,因为其太得民心,没人会去触霉头,但是他过世了之后,可就不一样了,古人报复手段可是很多的,即使死了,他也会给掘出来,鞭尸之类的。
包拯深知这一点,他做好了完全的准备,历史上包拯出殡那天,二十一棺材,同时从各个城门中抬出,人们都摸不清头脑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很简单,就是避免仇人在其死后找麻烦。
值得一提的是,金国灭了被杀之后,皇帝专门派人去修缮了包拯所有的墓,因为不知道是哪一个,只能全部修。
包拯下葬之后,还发生了一件趣事,那就是盗墓贼看到这个情况,直接定下一条规矩,也算是盗墓行业的忌讳,那就是不盗关公墓,不盗包拯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