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白马寺的由来及历史?晋城白马寺的由来及历史

七月网400

白马寺的来历是什么

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这所以叫做白马寺,从讲解员那里我听到了一段美丽的历史传说----

白马寺的由来及历史?晋城白马寺的由来及历史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5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这天夜里,汉明帝在南宫梦见一个金人,身高六丈,顶佩白光,飞绕殿庭。第二天,他遍访诸六臣,其间有一名傅毅的人奏道: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汉明帝信以为真,便派大臣蔡扎秦景等十八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汉使西行至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二人并得到佛经和释迦牟尼佛像。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以白马驮着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竖年,汉明帝敕令于洛阳城西修造寺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特命名为“白马寺“。并专门安排两位印度高僧长期禅居寺内,译经传教。这就是”白马寺“一名的来历,自此,佛教才得以在中国传播开来。

据介绍,白马寺在唐代时规模很大,香火隆盛。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曾予以重修,大体上奠定今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现在面积4万平方米。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殿内造像以大雄殿内所存之元代夹苎干漆造像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最为珍贵。此外,还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清各人的经幢碑、刻;古迹有齐云塔、天竺高僧墓、焚经台等。齐云塔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在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东汉永平12年(69年),汉明帝敕建佛塔,定名齐云塔。今存之砖塔,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塔为四方形密檐式,13层,通高约25米。第一层塔檐之下饰砌以仿木构式斗拱,顶覆宝瓶式塔刹,外轮廓略作圆弧形,玲珑挺拔、古雅秀丽。站在白马寺的清凉台上远望,但见白马寺北依邙山,南邻洛河,绿树红墙,梵殿宝塔,白马寺不愧是禅俗各界瞻仰浏览的胜地。

从白马寺出来,我为洛阳有如此深远的文化底蕴的古建筑深深的震憾着,这犹如一首活的史诗诠释着洛阳这座九朝古都的魅力。我,作为洛阳人,我骄傲,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更愿意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担负起我们这代人建设洛阳的重任,使古都呈现现代国际大都市的非凡风貌!

白马寺的简介和由来

白马寺由来:中华神州大地,有三所佛院,统称白马寺。其中称为龙腹的位于唐河西南三十五公里处的白马寺,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白马寺的简介如下:

解放前一古寺,位于现白马寺街正北。据说香火也曾鼎盛一时,佛塔林立、香客云集,方圆几十里地广说其名,后八路军经留此地时遭遣散,白马寺内有一大钟,解放后作为文物被缴送南阳,寺内建筑曾一度作为校舍使用,大殿等旧舍已不存。

白马寺,现经改造重建成为白马寺小学。2005年当地居民在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高并稳定后,经有关信士倡议、募捐,在原白马寺旧址、现小学校舍北麓,新建殿舍一所以供奉三宝,并迎汉白玉马两尊立于殿前,寺名仍号白马寺。

白马寺的布局结构

在寺院东侧还有高耸入云、雄伟壮观的十几座白石宝塔。宝塔结构精美,每一座有各自的特点,特别是塔上面的雕塑非常精美,独具匠心,巧夺天工,雄伟壮观,深受世人称赞。院内古树参天,寺东石塔耸立,并拥有田产400余亩,和尚尼姑100多人。其规模盛况可想而知。解放后,因多种因素造成寺院面貌改观。

白马寺所在集镇的居民及其周边百姓,为了满足对佛教文化的信仰,贯彻中央对于人民群众对宗教信仰自由的精神,希望有一个宗教活动的固定场所,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宗教信仰要求,热切希望重建白马寺院。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白马寺

给我介绍一下白马寺的历史

出洛阳东行十二公里,有一座佛教名刹,在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丛中,隐隐透出峥嵘的殿阁和高耸的宝塔,给人以无限庄严、肃穆、神圣之感。这就是我国佛教的发祥地,被称作“中国第一古刹”的洛阳白马寺。

它背依雄伟苍劲的北邙山,面眺历史上卓有名气、孕育了古代洛阳文明的洛河。在它的东面三华里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然断断继继地残存在地面上,清晰地勾勒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使人依稀想见东汉洛阳城的豪华风姿。

一千九百多年来,这里时常红烛高照,青烟缭绕,不知有多少善男信女在殿前礼拜、诵经,在钟磐木鱼声中,送去了人世间的寒暑春秋。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鼎相肩随,是人们所公认的世界三大宗教。其中尤以佛教历史最悠久,在中国的流布最广,影响也最深。正像世界佛教起源于印度一样,中国佛教则始传于洛阳。而洛阳白马寺又是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发荣滋长的第一座菩提道场。

白马寺之于中国,正如竹林精舍、只园精舍之于印度。尽管在后世的长时期里,中国佛教派系繁多,刹庙林立,但佛门弟子们一向公尊洛阳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祖庭”者,祖师之庭院也。“释源”者,释教(即佛教——为释迦牟尼所创)之发源地也。

直到今天,白马寺保存下来的古代碑刻和供器上,都还留有“祖庭”和“释源”字样。这就使洛阳白马寺和其他任何一座佛寺都有所区别,从而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种独特的地位。

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中国。汉魏之后,中国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汉,由繁华京师至偏乡僻壤,九州起庙,五岳树塔,“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此皆始于汉明帝之创建白马寺!

佛教不但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还经由中国逐步传播到越南、朝鲜和日本(以后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等国。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其他一些因素,以及随着一些中国人、日本人的进入欧美,佛教在欧美也有所流传。

所以,实际上对于诸如越、朝、日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佛教来说,白马寺也是其“祖庭”和“释源”。

扩展资料:

两汉之际,古印度的佛教文明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其在中国传播和弘扬的第一站便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永平年间,汉明帝降旨于洛阳创建白马寺,是为佛教在中国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国佛教界尊称为“释源”“祖庭”。

《洛阳伽蓝记》有云:“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事物纪原》亦云:“汉明帝时,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有一传说流传甚广。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人身长丈六,项有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所梦为佛,遂遣使臣蔡愔、秦景等前往天竺(古印度)寻求佛法。

蔡、秦等人在大月氏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于是邀请二位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热情欢迎他们的到来,并专门为之建立佛寺,命名“白马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洛阳白马寺:中国佛教的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