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十大名小吃是哪些
四川成都被荣为美食之都,同时川菜也被称之为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香辣口味著称的成都名小吃也成为全国特色小吃的一大代表。成都常见名小吃如:钟水饺、廖记、龙抄手、夫妻肺片、担担面、查渣面等。成都十大名小吃:
1、陈麻婆豆腐
陈麻婆豆腐是由国家命名的一家《中华老字号》老牌名店。其创业于清朝同治初(1862年),开业于成都北郊的万福桥。原名陈兴盛饭铺,主厨为陈春富之妻。陈氏所烹豆腐色泽红亮,牛肉粒酥香,麻、辣、香、酥、嫩、烫、形整,极富川味特色,陈氏豆腐很快便名播遐尔,求食者趋之若鹜,文人骚客常会于此。有好事者观其陈氏脸生麻痕,便戏之为“陈麻婆豆腐“,此言不胫而走遂为美谈。饭铺因此冠为“陈麻婆豆腐店“。清朝末年,陈麻婆豆腐就被列为成都的著名食品。
2、夫妻肺片
成都地区人人皆知的一款风味名菜。相传在30年代,成都少城附近,有一男子名郭朝华,与其妻一道以制售凉拌牛肺片为业,他们夫妻俩亲自操作,走街串巷,提篮叫卖。由于他们经营的凉拌肺片制作精细,风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为区别一般肺片摊店,人们称他们为"夫妻肺片"。设店经营后,在用料上更为讲究,以牛肉、心、舌、肚、头皮等取代最初单一的肺,质量日益提高。为了保持此菜的原有风味,"夫妻肺片"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3、担担面
担担面是著名的成都小吃。用面粉擀制成面条,煮熟,舀上炒制的猪肉末而成。成菜面条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微辣,香气扑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广为流传,常作为筵席点心。担担面中最有名的又要数陈包包的担担面了,它是自贡市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始创于1841年。因最初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得名。过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担担面,用一中铜锅隔两格,一格煮面,一格炖鸡或炖蹄膀。现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的担担面,多数已改为店铺经营,但依旧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担担面特色最浓。
4、龙抄手
创始于二十世纪40年代,当时春熙路“浓花茶社“的张光武等几位伙计商量合资开一个抄手店,取店名时就谐“浓“字音,也取“龙凤呈祥“之意,定名为“龙
抄手“。龙抄手的主要特色是:皮薄、馅嫩、汤鲜。抄手皮用的是特级面粉加少许配料,细搓慢揉,擀制成“薄如纸、细如绸“的半透明状。肉馅细嫩滑爽,香醇可口。龙抄手的原汤是用鸡、鸭和猪身上几个部位肉,经猛炖慢煨而成。原汤又白、又浓、又香。
5、怪味面
号称成都第一面的牛王庙怪味面,其出名的怪味面,采用多种调料烹制成的汤底,麻辣鲜香,有多种说不出来的香味而得名,不大的铺子,每天据说要卖出三千斤面条,非常夸张,1.5元/两,可以选择不同的口味多试试,那里还有雪豆蹄花,5元每份,汤汁雪白,营养丰富,加上红油的沾碟,十分开胃,如果是晚上吃夜宵的时候,还可以要一些温的米酒。营业时间应该会到12点。
地点:牛王庙上街,出租车都知道,初去的朋友可以参考地图,一环路东四段。
6、《功夫熊猫2》中的阿宝也吃起了韩包子
成都名小吃韩包子从创业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1914年温江人韩玉隆在成都南打金街开设“玉隆园面食店“,因其包子的味道格外鲜美而在成都站稳了脚跟。韩玉隆辞世后,其子韩文华接替经营,他在包子的做法上精心探索、实践,创制出“南虾包子“、“火腿包子“、“鲜肉包子“等品种在成都饮食行道一炮打响,名声不胫而走。后来韩文华干脆专营包子,并将其店名更换为“韩包子“,生意越做越红火。从解放前至今,韩包子在成都、四川乃至全国,一直享有经久不衰的声誉。
7、毛血旺
70年前,沙坪坝磁器口古镇水码头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卖肉剩下的杂碎,以贱价处理。王的媳妇张氏觉得可惜,于是当街起卖杂碎汤的小摊,用猪头肉、猪骨加豌豆熬成汤,加入猪肺叶、肥肠,放入老姜、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味道特别好。在一个偶然机会,张氏在杂碎汤里直接放入鲜生猪血旺,发现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鲜。这道菜是将生血旺现烫现吃,遂取名毛血旺。8、二姐兔丁
二姐兔丁在成都很有名气,它最有名是兔丁肉多骨头少,不加兔头,佐料加有二姐特殊的配法,香鲜可口。二姐的“兔”系列中还有五香卤兔、红板兔、麻辣兔丁。另外,二姐兔丁店还经营红油鸡块、蒜泥白肉、凉拌肺片、五香蹄筋等多种凉菜。
9、牛肉锅魁
老隍城传统锅魁总店经营的锅魁品味多样,风味独特,鸡片锅魁、牛肉锅魁、蒸肉锅魁、肺片锅魁、素菜锅魁都是其特色品种,另外,老隍城传统锅魁总店的牛尾汤也很有特色。虽然老隍城经营的是传统小吃,但它透明的餐桌、白色的壁纸,清清爽爽,颇为时尚。
荔枝巷钟水饺
10、钟水饺
创始人钟少白,原店名叫“协森茂”,1931年开始挂出了“荔枝巷钟水饺”的招牌。钟水饺与北方水饺的主要区别是全用猪肉馅,不加其它鲜菜,上桌时淋上特制的红油,微甜带咸,兼有辛辣,风味独特。钟水饺具有皮薄(10个水饺才50克)、料精(上等面粉、剔筋去皮的精选猪肉)、馅嫩(全靠加工时掌握好温度、水分,肉馅细嫩化渣)、味鲜(全靠辅料和红油、原汤)的特色。
成都有哪些小吃
第一对夫妇的肺片,主要是用牛头、牛心、牛舌、牛肚、牛肉,经过精心腌制后,再仔细切片。它们色泽艳丽,鲜嫩可口,麻辣鲜香,非常开胃。
第二个兔头,兔头,是以兔头为主料做的菜。
第三种甜水面,甜水面,因重复利用酱油的味道使其变甜而得名。面条厚实有嚼劲,还加了一些花生和辣椒,在口中留香。
四炮和三炮主要是糯米做的。它们又甜又软,甜而不腻,非常好吃。
五龙抄手,皮薄馅嫩,爽滑可口,汤浓白。寓意,龙虎飞跃,吉祥如意,生意兴隆。
成都小吃有哪些
成都因小吃众多而在美食界享有盛名。到成都游玩,不吃小吃,怕是会遗憾一辈子的。成都的小吃花样繁多,而且琳琅满目,五味杂陈,在一家小吃城,推出的套餐能让人吃到不下十种小吃。而在锦里的小吃一条街,仅是小吃就够饱餐一顿,更何况街边来往的美女如云,是欣赏风景的好地。
这些名小吃,多半是早年由小商小贩肩挑手提,沿街摆摊设铺经营起家的。成都小吃往往由小商贩的姓氏和设店开业的街道为名,招牌丰富多彩,且扣着行业特点和店址风光,如总府街的赖汤元,荔枝巷的钟水饺,长顺街治德号的小笼蒸牛肉,耗子洞张鸭子,洞子口张老五凉粉,铜井巷素面等等,今天,有的名小吃已迁新址,但依然沿用旧名。
夫妻肺片,四川汉族特色小吃,以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为料,并不用肺。注重选料,制作精细,调味考究。夫妻肺片片大而薄,粑糯入味,麻辣鲜香,细嫩化渣。深受群众喜爱,为区别于其他肺片,便以“夫妻肺片”称之,在用料上更为讲究,质量日益提高。
水饺,古名为“水角”,北方人读“角”为“佼”音,故称“水饺”。水饺是北方人常用的食品,馅心用蔬菜多于用肉食,但逢年过节时,馅心也十分考究。在四川,水饺只是作为一种小吃,因此馅心多用肉制作,制作也讲究得多,配上特制的好汤和调料,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以前,成都卖水饺的摊店不少,其中以“水饺钟”最为有名,这是因其水饺皮薄、馅嫩、味美之故。
担担面(Noodles,SichuanStyle),汉族特色面食。著名的成都小吃(又说自贡小吃,起源于自贡)。用面粉擀制成面条,煮熟,舀上炒制的猪肉末而成。成菜面条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微辣,香气扑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广为流传,常作为筵席点心。
用面粉擀制成面条,煮熟,舀上炒制的猪肉末而成。成菜面条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微辣,香气扑鼻,十分入味。
龙抄手,是成都非常出名的小吃,龙抄手皮薄馅嫩,爽滑鲜香,汤浓色白,为蓉城小吃的佼佼者。龙抄手的得名并非老板姓龙,而是创办人张武光与其好友等在当时的“浓花茶园”商议开抄手店之事,切磋店名时,借用“浓花茶园的“浓”字,以谐音字“龙”为名号,也寓有“龙腾虎跃”、“吉祥”、生意兴“隆”之意。“抄手”是四川人对馄饨的特殊叫法。成都的“龙抄手”1941年开设于成都的悦来场,上个世纪50年代初迁往新集场,60年代后又迁至春熙路南段至今,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了。
石磨豆花是四川及重庆常见的汉族小吃。是嫩豆花的一种吃法,它与运用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豆花蘸水和大米饭配合食用,因其鲜嫩可口而流传广、影响大,在中国餐饮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垫江石磨豆花的配方、制作,自有其历史渊源和独特之处,米饭、豆花、蘸水三位一体,密不可分。垫江石磨豆花又称豆腐脑或豆冻,是由黄豆浆凝固后形成的中式食品。不过豆花比豆腐更加嫩软,在岭南通常加入糖水或黑糖食用。中国北方称豆花为豆腐脑,但北方豆腐脑多半为咸辛味,使用盐卤凝固,南方则多使用石膏。花园镇一带的石磨豆花,白净、细嫩且韧性特好。传说为汉刘邦庶子淮南厉王刘长贬居雍店(花园镇古名)时,其妃雍氏善磨豆花,雍氏去世后,花园镇一带的豆花已小有名气,人们认为系雍氏神力所助,故称"神仙豆花(豆腐)"。这种制作豆花的精细工艺很早便在郫县流传开来。望丛祠餐厅推出的"魔方豆花",当属郫县豆花的佼佼者。
三合泥为四川传统风味小吃,成都市内、郊县各甜食店多有供应。此点由于采用大米、糯米、黄豆三种主要原料合磨成粉,加辅料和水炒成泥状食用而得名。三合泥真称的上是成都小吃中的元老了,现今已经几乎绝迹于都市生活,只有老成都才能回忆起老春熙路口那老字号三合泥的味道。许多成都的名小吃都历经了近百年乃至超过一个世纪的岁月保存到了现在,但是三合泥却逐渐淡出了现代生活。也许是因为现代人有太多更精美的甜食可以选择,也许是因为现在的生活已经不再缺乏物资,三合泥已经不再是解馋的零食了。但在那个肉蛋都要凭票购买的年代,有这样一碗油乎乎烫滚滚的东西端在手里小口小口的吃着,那是何等的幸福。三合泥的“卖相”挺不好的,黑黑的泥状糊糊搀杂着不明碎屑,既没有吸引目光的外表,也达不到现在健康主义所提倡的低糖低热量饮食。但是它背后所承载的记忆,使它仍然不失为成都小吃中不得不提的一道。
川北凉粉发源于清末民初的四川省南充市,原为农舍小食,现已成为川菜代表性汉族特色著名小吃之一。川北凉粉是采用优质豌豆去壳,用水浸泡后,磨成细浆,然后过滤去渣,沉淀脱水,制成豆粉。再经加热搅拌成糊状,装入盆、盘待用。凉粉制作法有很多种,可也用绿豆、大米等做出不同味道的凉粉区别,及营养价值与凉粉的影响。川北凉粉发源于清末民初的四川省南充市,原为农舍小食,现已成为川菜代表性著名小吃。
韩包子从创业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包子应该是中国最普遍的小吃了,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都能见到包子,做出名的也很多,成都韩包子便是其中一例。原料特级面粉、肥瘦猪肉、化猪油等及各种调料。韩包子其特色是:花纹清晰,皮薄馅饱,松软细嫩。
老隍城传统锅魁总店经营的锅魁品味多样,风味独特,鸡片锅魁、牛肉锅魁、蒸肉锅魁、肺片锅魁、素菜锅魁都是其特色品种。
糖油果子,米食,特点:色泽黄亮,外酥内糯,香甜可口。烹制法:炸。糖油果子,又叫“天鹅蛋”。因形似而得名,是成都著名小吃,青石桥三绝之一。
糖油果子以糯米、红糖和芝麻为原料,将糯米粉团在油中炸制后裹上白芝麻并用竹签穿起来。一串有四五颗左右,每串约一两元钱。每一颗糖油果子浑圆光亮,呈棕红色,有焦糖香味,表面有喷香的白芝麻,咬下去皮脆内软,更有炸的好的果子里面是空心的。微带酸味的粘软糯米和焦脆香甜的外皮和着白芝麻嚼在嘴里,越吃越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