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鸟鸣涧赏析(鸟鸣涧的诗意和赏析)

七月网3220

如何赏析王维的诗《鸟鸣涧》

王维《鸟鸣涧》审美赏析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见长,并精通书画和音乐,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的美誉。王维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在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及第,时年才二十一岁,晚年官至尚书右丞。但在安史之乱中,由于被迫接受伪职,平乱后受到处罚,郁悒不得志,晚年隐居在陜西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多数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王维流露出在闲居生活中的闲逸萧散的情趣,特别是表现出来的静谧恬淡的境界,甚至禅学空寂的思想情绪。无言诗《鸟鸣涧》就是其代表作之一。对此,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等“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可以说,在王维的写景诗中,真让人感受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甚至于每句景语皆禅语。《鸟鸣涧》全诗如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人闲”这里是指生活在山里(相对于官场)的诗人,脱离了外界尘世,内心是闲适的,没有丝毫的烦扰。“桂花落”即山中的桂花飘落。意思是说,人在山里,看着山林中飘落着细碎的桂花。“夜静春山空”是说到了晚上,诗人身在山中而感觉到万木复苏的春山却是空寂无物。之所以诗人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山中夜晚“寂静”得让人感觉不到什么了,此时,诗人“人闲”心也闲,心中的空寂,也似乎感觉到周围的一片空寂,什么也没有了,其实这正是“幽寂”的一种表现方式。这两句中,上句中一个“闲”字,表现出人闲而心静,心静自然静的感觉,由内到外,表现出了山的静谧。下句一个“静”字,不但照应着上句的“闲”字,而且与本句的“空”字相连,层层推进,不但表现出山之幽静,而且表现出山之空灵。这两句,前者写人,后者写山,前后形成对偶,把诗人内在的情感和外在的环境联系起来,不但表现出夜晚春山静谧和空寂,而且形成了诗歌的审美境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前句一个“惊”字用得很妙,月亮出来了,月光洒在山中的树林上,似乎也有了声响,居然惊动山中已经熟睡的鸟儿(或者使鸟儿惊动)。这样的描写,不但表明了月光的透彻明亮,而且诗人以动衬静,用惊醒的鸟飞把山中的幽静表现得更加突出。紧接上句飞鸟诗人写道:“时鸣春涧中。”“鸣”就是鸟叫声。这个“鸣”字与上句的“惊”字照应。鸟儿被月光惊醒了,从树林中飞出,来到山涧,还叫个不停。这里,不但与标题中“鸟鸣涧”相呼应,形象地表现出了标题的意义,而且诗人通过鸟鸣声,反衬出山之幽静,以动衬静,真有那“鸟鸣山更幽”的审美效果。总之,短短四句诗,连标题也才共计二十三个字,诗人巧用反衬的手法,把那山之幽静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整首诗歌四句,句句写静,句句表幽,不但描绘出了一幅月下春山鸟鸣画,而且诗人借这幅图画之静美,表明自己所追求的闲情逸致、静谧恬淡的生活,同时从这种悠然闲适的生活图景中,寄寓着禅学空寂的思想,使得诗歌具有那以禅入诗的审美效果。

鸟鸣涧赏析(鸟鸣涧的诗意和赏析)

鸟鸣涧的诗意和赏析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下面跟着我来看看鸟鸣涧的诗意和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鸟鸣涧的诗意

《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赏析

这首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王维《鸟鸣涧》及赏析

【#诗词鉴赏#导语】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王维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王维《鸟鸣涧》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注释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扰乱。山鸟:山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创作背景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文学赏析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读者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