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军校纪念馆400观后感
五月二十一日,
我班全体同学参观了位于东风路的保定军校纪念馆,
重温了那段激情燃
烧的岁月。
一路上跟着讲解员,
我对这所中国历史名校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期,
保定军校为我们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它是一所国民党创办的军校,
虽然它只
存在了
11
年,但是它的价值是无限的。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习称保定军校)
前身为清朝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所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
1912
年至
1923
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
6000
余
人,
当中不少人後来成为黄埔军校教官。
在国民党及共产党内都有保定学生。
若然从北洋军
学堂算起,
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
当中超过一千六百人获得将军的衔头。
造就了大批
军事人材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
高大的尚武堂坐北朝南,
四周环以石栏,
雕梁画栋气势宏伟。
厅门两侧有副楹联,
上书:
尚父阴符,武侯韬略,简练揣摩成一厅;报国有志,束发从戎,莘莘学子济斯望。尚武堂外
墙上金光闪闪的
“军魂”
字样给人一种无声的震慑。尚武堂内陈列着保定军校全景模型,听
讲解员说
:
这里原是一座拥有庙产千亩,
殿宇百间的关帝庙,
后改为兵营,
光绪二十六年
(公
元
1900
年)遭八国联军焚毁。建军校时,利用原庙产并征用邻近土地而建起。全校分校本
部、分校(包括小教场)
、大操场和靶场四部分。校本部居中心。其建筑格局系仿日本士官
学校建成,
为一片气象森严的砖瓦结构的建筑群。
四面有高大的围,墙外有河环护,河两岸
古柳成行。军校大门在南侧,隔河有高大的照壁与之相对。门楼高大,面阔三间,气势之雄
伟可与直隶总督府大门相比。
朱漆大门饰以铜钉铜环,
门楣上悬挂着书有陆军军官学校六个
大字的横匾门前有石砌的高台阶,阶前的南路直通河岸。
南路两旁有石狮一对,高丈许。河
上架一平板桥,
以通大操场。校本部分南北两院。
北院是生活区。
南院是军校的中枢和教学
区,又分东、中、西、三院。东、西院为教室与学生宿舍,各有十排带长廊的青砖瓦舍,布
局对称,各排房舍之间有走廊相通,
每两排组成一个独立的院落,
院墙开月形门,
每院住约
一连学生,
俗称一连道子。中院有校部办公室和尚武堂。
尚武堂北面是个大空院。
院内有两
棵并立的五丈多高的古杨,二木间悬一铜钟。
因官长常在这里训话和发布命令,因此,
这里
被视为全校之中枢。校本部的东侧是分校。靶场在分校之北。
之前听老师说蒋介石曾经就读于保定军校。
突然心里就对保定军校起了浓厚的兴趣。
在
尚武堂里,
我找到了关于将先生的踪迹。
虽然蒋介石政府最终被打败了,
但是蒋介石在国民
革命中最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抗击日军的正面战场上,
虽然国民党军队不敌日军,
但是
也大大地削弱了日军的实力,
为我党的敌后战场做好了铺垫。
而且蒋先生还是黄埔军校的校
长,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军官。
从讲解员的口中,我还了解到,
张学良也
曾被保定军校录取,
但是由于其父亲张作霖在东北自己创办了军校,
所以张学良未能来这里
上学。
保定军校之所以中外闻名,
与人才辈出及对中国近代史影响之大分不开。
仅民国改元
后十一年的毕业生,即达
6553
人。其中不少毕业生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知名人物,为
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如叶挺同志是我党著名的军事将领,
在北伐战争中
他率领的“铁军”使敌人威风丧胆,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还有何柱国、王长江等同
志,也都为革命是也做出了贡献。
该校毕业生中也有不少人成为民主革命的骨干,
如李济深先生,
在军校参加了辛亥革命
活动,
为了阻止清军南下攻打起义军,
曾冒险去炸漕河铁桥,
解放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
席。
此外,
邓演达、耿毅、
刘越西、
陈铭枢、周思成、
张文等,
都投身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
还有不少经过曲折的道路后,又投身革命阵营,如张治中、傅作义、刘文辉等。
经过这次参观,
我增长了许多只是我,
尤其是历史方面,
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中
军校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军校为军队培养了许多人才,
大大增加了军队的战斗力。
中国的
革命事业是靠千千万万的有识之士用智慧和鲜血浇灌起来的不败之花。
教育是一个民族不倒
的源泉,
对军人教育是一个军队战无不胜的有力保障,
创建一流的军校是一个国家重视国防
和军队建设的重要体现。
中国近代史是苦难的历史,我们应该深刻反省自己并牢记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并发奋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食,为祖国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陆军讲武堂观后感300字
纵观中国的现代史,伟大的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可歌可泣的台儿庄血战和催生了无数中国将领的黄埔军校,无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绽放出璀璨的星光。而在这些风云岁月的背后我们不能不提及一个地方--云南陆军讲武堂,一所坐落于春城翠湖之畔的中国最早的现代军校。
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情,我身临其境,感受着历史的还原。说到军校,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黄埔军校及以罗卓英、杜聿明、陈赓为代表的黄埔系将领。其实早在清朝末年,清廷为维护其摇摇欲坠的腐朽统治,仿效西方军队打造现代新军,在云南昆明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培养适应现代战争指挥人才的陆军官校。学校共设置了步兵科、炮科、工兵科和骑兵科等四个陆军学科,仿效西方军队的课程设置,以德械武器为装备,按照日本军队的训练模式训练学员,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武装力量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革新和进步,从而开创了中国军队建立现代武装的先河。即便若干年后师从日本和苏联而建立的保定军校和黄埔军校也深深地留着云南讲武堂的烙印。
一篇关于抗战的观后感
一个个或深或浅的脚应形成一道蜿蜒曲折的轨迹消失在沙滩的尽头,绵延在天边嗜血的夕阳上,是那么清晰炽眼的一道神来之笔,下面是给大家介绍一篇关于抗战的观后感,欢迎大家查阅。
一篇关于抗战的观后感1
我把淮海战役反反复复看了三遍,总觉得还是不大明白怎么回事。这是世界战争史上一次很有代表性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太多的后人正想对这次在中国的中原战场上的逐鹿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影片安排的很紧凑,却又花了大的笔墨来描写一些小的人物,小的细节,来突出战斗的惨烈,指挥员的紧张。
相对于胜利的结果来说,战役的过程是环环相扣的。中原战场是如此大规模的局势调动对双方的指挥官来说,都是及其严峻的考验。战机稍纵即逝,黄伯韬的被围完全就在于他两天“种.种原因”的磨蹭,没有架浮桥,让十万人马成了粟裕的盘中美味。这是他做为指挥官的失职。
可对于杜聿明来说,失败的结果是他早就预见到的。他拿着蒋介石措辞严厉的亲笔手术,无奈,愤恨。蒋介石给他过四十四岁生日,让蒋经国带着10万银元给杜聿明的母亲过生日,软硬兼施,逼杜聿明带兵撤出徐州,却又在中途来了这样一纸手谕。三条作战路线,粟裕赌准了杜聿明不会愚蠢到走两淮,虽然我军都已经在截获的国民党电报里面得到所谓国防部的建议,让杜聿明走两淮。毕竟,杜聿明被蒋介石从徐州调葫芦岛,又从葫芦岛调徐州,他在国民党的军官里面,还是有军事才能的。
但是应了巴达维的那句话“您为什么不让那些经过严格军事训练的年轻将军们在战场上作出军事部署,而要每逢战事,亲自督战,做做站部署呢?”蒋介石的军事才能在电影里面是屡屡被败仗所羞辱,也不知道老蒋其人身为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的校长,到底会不会打仗,这个,没有研究过蒋介石的生平,也无从说起,不过,撤出徐州之后的杜聿明收到的蒋介石的一纸措辞严厉的手书,就已经预感到他杜聿明的后路就掐断在了这淮海战场上了。他满腹的愤恨,慨叹说——“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没到重要关节总是直接干预指挥,唉——完了!完了!照这个手令执行,三个兵团,数十万将士,眼睁睁的就——”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也许是杜聿明被俘后中共给他治病,而后全家在大陆团聚的政治原因,我想,影片中对于杜聿明的描述是很丰满的,从某总程度上也肯定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甚至还有专门的他T恤士兵,不想让自己的士兵冻死饿死,不带武器投降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镜头。
而于蒋介石的蹩脚的军事指挥才能相对应了,还有他的治国方略,太多的事情是从根基上决定了行事的方向,所以也就注定了不会有什么扭转乾坤的曙光,所以布雷先生的死,在影片中更显出了他的悲剧色彩,没有什么来挽救他的绝望,结束自己的人生,俨然成了他最后的选择。
陈毅元帅曾静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蒋介石打仗的时候忙着平息后方人民的骚乱,而共产党的部队这边,人民群众倾家荡产也要支援前线,这就是人心。
一篇关于抗战的观后感2
为了配合学校发出的热爱家乡、迎接国庆90周年活动,我在暑假专门观看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I——辽沈战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这场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塔山阻击战。
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称塔山堡。1948年辽沈战役锦州之战打响,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与死的搏斗。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在这里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阻击防御作战。这次战斗,从1948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战斗打得异常惨烈,解放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锦州的国民党救兵,为辽沈战役的关键——锦州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先机。战斗共进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低了大约100米,共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从而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锦州攻克之后,长春的国民党守军起义,卫立煌逃走后,沈阳的守军投降,紧接着我们有攻克了营口。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这一战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主席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又经过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辽沈地区这片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如今国泰民安、生活幸福,我们相信英雄们鲜血不会白流,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一篇关于抗战的观后感3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90周年纪念以及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一边是承前的历史,一边是启后的未来。作为中华儿女倍感振奋,同时深深领悟到国力强盛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生的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战争中军民共伤亡7000余万人,损失达5万多亿美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持续8年之久。
纪念大会和阅兵式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据了解,抗战胜利日阅兵是新中国历史上第15次大阅兵,阅兵的意义主要是为了让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以及前辈们的奋战精神。作为中华儿女更不能忘记历史,就拿圆明园来说吧,圆明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参观的人自然是被震撼极深。人群中有愤怒,有痛心,愤怒当年英法联军禽兽般的暴行,痛心这被烧毁掠夺的绝世园林。然而,大多数人恐怕是一时的感情冲动,离开园林后便将一切抛之脑后,照样我行我素。若是这样,那圆明园只能又徒添一声叹息。如今我们要想在世界强国有一席之地便只能崇尚科学,广纳百川,以伤疤作为警钟,不断进取,开拓创新。虽然现今中国已有些成就,而要赶上发达国家,还必须得靠新时代的我们发奋图强,继续努力,确保国力强盛。
中国梦,是属于我们的梦,我们的梦,一定是跌宕起伏却又精彩满程。
一篇关于抗战的观后感4
记忆中,很久没看黑白电影了,似乎已经淡忘了,但在我们这些90后大学生的心中并不代表消失了,因为当那熟悉的革命奋斗旋律响起时,我们便找回了那些年学校里组织在国旗广场前看电影的那段欢乐的、难以忘怀的时光。黑白电影,它充满了浓郁年代感,不仅这样,其骨子里还流淌着革命的本质,传达出一种当时的人们朴实自然的品质却又隐藏着一种强大的张力给予你无限的力量。我想抗日战争片《地道战》就是这样一部好的黑白电影。
虽然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之中,但这样一部好的电影依然是我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那个用鲜血染红红领巾的时代。我想之所以有如此的感触,是因为“地道战”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片中人们对革命的无私奉献,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可敬,对高尚情节的追求,对那些勤劳而充满智慧的中华儿女的崇敬爱戴之情。
1942年,霸道的日本军侵入中华儿女的国土,在中国冀中平原上,有这样一群英勇奋战的男女士兵,凭着一颗爱国的心,从四面八方赶来集齐,准备战斗。为了能顺利的战胜日本军,冀中根据地的人民用智慧作战,展开了挖地道的行动,我方士兵运用野外地道站的战术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终于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在影片中,有很多人物形象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有智谋的高传宝,令我无比的佩服;有忠诚至上的老钟叔,有让人臭骂的汉奸汤司令,还有那个令人恨之入骨、穷凶及恶的日本山田队长,这些老演员所刻画的深刻的人物形象仿佛如电影中那些经常响起的动听的音乐一样,时时萦绕在耳边,难以挥之。
电影结束了,我却还意犹未尽,脑海中还都是当地人们作战的画面。那么的铿锵有力,那么的富有感染力,使我看完之后内心热血沸腾,感触颇多。我想那是一份对高传宝同志的敬佩之情,一份对士兵们顽强斗争意志的佩服,一份对司令可笑举止的愤恨,一份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与其说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还不如说冀中平原上的那些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伟大人们才是奇迹,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捍卫了中国的领土,是他们在民族抗日战争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而正是这一点,才会让我们每次在看这种红色电影时,内心会产生了一丝感动,一种莫名的冲动,一份对人性、对自由、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一份久违了的爱国情结。
一篇关于抗战的观后感5
平如是一个男人的名字,美堂是这个男人的妻子,这本书是平如在美堂过世之后对这一辈子的回忆,从打小开始到遇到美堂,到美堂过世。整本书没有任何华美词汇的点缀,有的是真情的流入,有的是一个老人对人生的诠释,有的是铅华落尽后的平常,有的是让我们这些晚生对人生真谛的感悟。
老人这辈子是不虚此生的,经历总是美好的,人生的经纬度因为经历而更加完整。孩童时期的平如是大户人家的少爷,他经历过富家子弟的日子。他喜欢丰子恺的画画风格,当自己八十多岁的时候开始描摹丰大师的作品,学习画画,然后把对儿时的一些记忆画出来,让我们这些晚生也能生切了解属于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
老人参过军,打过仗,是真真实实地从战火中过来的。抗日战争时生命的无常,面对死亡时的那种绝望,兵荒马乱之时人们的简单,所有种.种让我不禁感概:人生啊本来就不需要那么多,踏实快乐不好吗?生存真的需要那么多那么多的东西来点缀吗?到底是点缀还是累赘?
平如和美堂是媒妁之言的婚姻,他们的相见、恋爱、结婚,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平常常。柴静有一次问老人:“第一次见到美堂,觉得美吗?”老人如实回答:“那时觉得女孩子都是好看的。”相亲结束,平如带着几张美堂的照片回部队,继续战争,那时候他站在船头,看滚滚长江上波光,觉得他自己的命从此轻慢不得,因为生命中多了一个人,他还拿着照片给他的战友们看,这些点点滴滴是多么的幸福。真正的感情就是如此,不需要太多的誓言,太多的物质,真正爱一个人会把他放在心上,而不是嘴上。
有人说夫妻之间吵吵闹闹才是正常的,貌似两个人在一起肯定会吵架、吃醋、相互折磨,美其名曰“在乎”,我不这么认为。老人回忆说他记忆中只有和美堂吵过一次,老人说那时候年轻气盛,之后就在也没有争吵。两人彼此不说话,过了两三个小时,他过去拉她要劝解,没想到美堂倒噗哧一声笑了起来。我觉得爱一个人是信任和包容,而不是占有、比较。今天我爱你多一点,明天你一定要爱我多一点,我觉得这样爱情是交易,付出计较回报,所有世间美好的东西都会打折。
平如说:“看电视,一个男的也五六十岁了,跟老伴儿吵架了,这个男的说他老婆如何如何不好。她没你文化高,她智商不如你,你的逻辑好,你会分析,她不会分析,她讲不出理由,她对你好的时候你想过没有。你有理,可是你无情。”这是一种暖暖的智慧,这是一种包容和谅解。活着本来就不要太多的斤斤计较,当下的得失,如果把时空无限拉长以后,谁得谁失谁知道。活着,爱着就好。
一篇关于抗战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抗战电影观后感500字作文8篇
★抗战电影观后感500字作文8篇(2)
★抗战影片观后感300字
★抗战影片观后感作文3篇
★抗日战争感受作文300字
★中国抗日战争心得体会
★抗日战争感悟500字
★抗战文章读后感作文
★抗战胜利70周年观后感500字5篇
★观看纪念抗日战争的纪录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