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的谈读书 论据是什么
《谈读书》是一篇名文,文章中的许多精彩语段,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等,都已经成为人们熟悉的格言警句。它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文章是从三个层面来展开论述的:
首先,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止,谈读书的益处。作者开篇直接点题,认为读书有三大益处:怡情、傅彩和长才。然后从正面对它们分别加以阐述,可谓要言不繁。随后话锋一转,又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出现的误区,即“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不可”。
其次,谈读书的方法(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应分别采取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方法,且读书应当和作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应根据个人性情、需要分别对待。
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学问改变气质”(王佐良译作“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的立论更加完整,论证更加严密,写法上又前后呼应。
培根的论读书 全文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读书》即《谈读书》,原文如下: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扩展资料:
弗兰西斯·培根的《谈读书》为其所写的著作《随笔》中的一篇文章。《随笔》为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初版于1597年,只包含10篇极短的摘记式文章;经过1612年和1625年两次增补扩充,才收入了短文58篇,然而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却有重要地位。
《谈读书》其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博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2、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作者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谈读书》培根受到的启发
启发如下:
1、读书价值颇多,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重在运用,读者读书态度有别;
3、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4、读书讲究方法,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