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及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直奉战争是谁和谁打
直奉战争是谁和谁打
第二次直奉战争(直奉战争是谁和谁打),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九月至十月,直系吴佩孚部与奉系张作霖部在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地区北京政权。
第一次直接战争结束后,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的政权,积极实施了用武力统一中国的政策,通过贿赂使曹坤成为大总统。奉系军阀也积极扩大军备,准备再次与直系争夺中央政权。为了政治上对抗武力统一政策,张、、孙中山建立了反直三角联盟。
第一,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一九二四年九月,直系江苏军阀齐谢元与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发生了江浙战争。九月三日,张作霖通电谴责曹、吴(即直系)攻浙,并以帮助卢永祥为名,组织镇威军,自任总司令,将奉军编为六军;总兵力约15万人,九月十五日,路向榆关(即山海关)、赤峰、承德等部队,第二次直接战争爆发。
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战争过程。
为了抵抗奉系军阀的攻击,1924年9月17日曹坤发布了讨张令,任命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以王承斌为副总司令兼直隶准备司令,彭寿莘为第一军司令,王怀庆为第二军司令,冯玉祥为第三军司令,张福来为讨逆军总司令,以及海、空军各部,总兵力近20万人,依靠长城组织防御,具体区分各军作战任务。
那时,直军试图从海上登陆葫芦岛,合围奉军,但由于奉军海军的抵抗,更重要的是英国干预,直军不得不放弃计划。这一事件直接导致直军失去了战争主导权,陷入被动。
九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奉军第二军、第五军,兵分两路,由阜新、通辽向直军防地进攻。奉军在攻占开鲁、朝阳之后,又乘胜向凌源进攻。随后,奉军的骑兵也由彰武出动,相继占领了直军控制的建平、赤峰等地。
是时候,直军第三军司令冯玉祥,因不满吴佩孚排除异己,与援军第二路司令胡景翼、北京警备司令孙岳等人密谋倒戈,在古北口一线按兵不动。九月二十八日,榆关战争日益激烈。
尽管直军居高临下,但奉军精英张学良、郭松龄的部队却前赴后继地奋勇仰攻,双方都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奉军在正面进攻失败后,侦察到九门直军的守备力量较弱,便转而集中力量猛攻九门,并于10月7日攻占,直军的长城防线被打开了一道空隙。
吴佩孚在九门失守后,急调后援部队前往前线,并于12日亲自前往榆关组织直军进行反扑,一度夺回九门。奉军在直军反扑面前全力抗击,与直军反复争夺,终将直军进攻击退,再次占领九门。
二十多天的反复争夺战中,双方战死者超过一万人。十月九日奉军占领赤峰。十五日,赤峰被赶往前线的直军第三军二部夺回。时间冯玉祥在古北口召开会议,认为倒戈回京的时机已经到了,便电告孙岳,叫他迅速将驻防大名的军队调到北京南苑,同时下令部队,将后队改为前队,十月十九日返回北京。
第三,北京政变。
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三日,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人联合发出呼吁和平的漾电,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贿赂总统曹棍的反动统治,占领了北京。
25日,冯玉祥等人在北京北苑召开会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国民军,将冯玉祥作为总司令兼第一军长,胡、孙二人分为副总司令兼第二、第三军长。
在北京政变之后,吴佩孚将前线指挥交给张福来主持,亲自带领其嫡系第三师、第二十六师各一部,约七八千人,于十月二十五日乘车返回北京。二十六日,吴佩孚命令部队前往杨村一线布防,对冯军采取守势。试图等齐谢元、孙传芳的军队沿着津浦铁路北上;李济臣、萧耀南的军队由京汉铁路南上,再在这两支援军的支持下,从冯玉祥的控制下夺回北京。
截至十月二十八日,由平泉、冷口入关的奉军张宗昌部,占领滦州,截断榆关直军的退路和榆关-天津之间的交通线路,直军纷纷溃退。三十一日,奉军占领榆关和秦皇岛,缴获直军30,000多支枪支。直军队的主力丧失了。
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一月二日,冯军先后占领了杨村和北仓,并俘获了北上援吴的鲁军旅长潘鸿钧。吴佩孚见大势已去,率残部2000多人由塘沽登舰南逃。
第四,战争结果。
张作霖、冯玉祥等随后在天津曹家花园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华民国执政府和善后会议,取代国会,将段祺瑞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统一总统和首相的职务,然后政权落入奉系军阀手中。
第五,评价。
在军事意义上,直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海军、空军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内战,坦克等新型武器相继出现,重炮、重机枪、地雷的使用都是以前战争中罕见的,死伤尤其严重。
从政治上讲,直奉战争以奉系胜利告终,从此直系军阀退出北京政治舞台,北洋政府开始了张作霖时代。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1924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七),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失败后,于东北图谋再起。1924年9月3日浙江军阀发生战争,张作霖于4日发出响应浙江军阀卢永祥,责备曹锟、吴佩孚的通电,向山海关、热河一带增兵。奉军编为6个军,张自任总司令,并于1924年9月15日致电曹锟发出挑战。1924年9月17日,曹锟发布讨伐张作霖令,任命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
此次战事,直系有25万兵力,奉系有17万兵力,双方均有海、空军参战。开战后,奉军先后攻占朝阳、建平、赤峰、隆化等地。1924年10月7日,奉军发动总攻击,占领九门天险,于九门口、石门寨、三道关等地激战,双方伤亡各10000余人。
奉军占领山海关后,1924年10月17日进长城,长驱直入,至滦州张宗昌部,围歼榆关一带的直军。1924年11月3日,奉军进逼天津,吴佩孚率残部自塘沽出海南下。战争以直系失败告结束。
两次直奉大战,时间相距并不远,为什么结果却大不同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了。不管谁掌控着北京政权,其他人都不服气。这些大大小小的军阀,是三天一大打两天一小打,好不热闹。
而在这个过程中,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先后爆发了两次直奉战争,可是结果却大不相同。这让很多人觉得意外,要知道对手是一样的,战场几乎也是一样,时间相差也不太远。怎么结果却不同呢?
首先我们说,战争本身是有不确定性的。即便是相同的对手,第一次败了,不见得第二次也一定会败。在战争史上,因一念之别、一丝之分、一秒之差,而使战场画面骤变、战争胜负翻转的事例并不鲜见。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第一次张作霖败了,第二次或者第三次仍然会失败。
当然了,除了以上因素外,其实两次战争的结果不同,还是有迹可循的。
虽然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张作霖短短几天就失败了,但是直系和奉系的差距并不大,并没有那种不可逾越的差距。
但是奉军确实有些问题,尤其是当时从将领到士兵大多都是绿林草莽,大家凭借着哥们义气在一起,小打小闹还可以,凭借着人数众多以及武器,在东北那一亩三分地还可以称王称霸。但是在真正的大规模战争时,暴露了巨大的弊端。
占尽优势固然可以,可一旦形势被动,那么瞬间犹如一盘散沙。虽然直系也好不到哪里去,但相比较而言,在纪律、素质等方面,要高不少。
在张作霖退守关外期间,他进行了改革。开始整编和训练奉军。
张作霖还筹划建立了陆军东北讲武堂,在改革中奉军老一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张学良、杨宇霆、郭松龄、韩麟春、姜登选等为首的奉军中生代。
张作霖还接受张学良的建议,将奉天军械厂改为东三省兵工厂。
与此同时,直系却大不如从前了。
第二次直奉战争开战之前,直系军阀内部已经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了。
曾经亲如兄弟的曹锟和吴佩孚之间产生了巨大分歧。尽管曹、吴之间曾经也有过这样那样的矛盾,但这次的冲突是原则性的,让曹、吴两人再难回到以前那样和谐与团结。
当然了,不可忽视的还有冯玉祥。
冯玉祥的倒戈对直系的影响非常大,直接掏了直系的老窝北京,还囚禁了总统曹锟。
而第一次直奉战争期间,奉军16师师长邹芬倒戈,导致奉军手足无措。同时,张作霖的“反直三角同盟”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而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浙江督军卢永祥虽然被打得措手不及,但很好的牵制了一部分直系部队。
可以说第二次直奉战争,张作霖的准备更充分,无论是人员还是粮草,张作霖是铁了心的要复仇了。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和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